劉菊芳
摘 要:學生學習數學不僅學習數學事實,更要了解數和運算的實際意義,用數學的觀點來解釋現實問題。讓學生建立數感是小學數學教育的重要任務,估算教學是解決問題中發展學生數感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重視;估算;培養;數感
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在教學中應重視估算教學,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
一、重視聯系生活估算,建立學生數感
估算教學的基礎是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讓學生建立“近似數”這個概念是教學前提。我嘗試從生活實例直觀描述引入概念,著重引導學生學習估算的方法和表示法。如學習了“小數四則運算”,我設計了這樣一道題:小明上超市買學習用具,鋼筆12.3元,彩筆10.6元,三角板5.5元,筆記本16.2元,小明帶了50元錢,夠嗎?先請學生估計小明購買以上學習用具大概需要多少錢?學生先進行了估算12+11+6+16=45(元),然后再請學生計算小明購買用具實際需要多少錢?學生很快計算出結果12.3+10.6+5.5+16.2=44.6(元)實際計算與估算的結果差不多。得出結論小明帶的錢夠用。這時候又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小明想用剩下的錢買價格是2.3元的改正液,可以買幾瓶?”學生立即回答可以將價格為2.3元的改正液看做價格是2元,并把剩下的錢看做是5元,可得剩下的錢還可以買:5÷2≈2(瓶)。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形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中,獲得解決現實生活中簡單問題的能力,看到了估算的作用,學生建立數感。
二、重視估算意識,形成學生數感
學生的良好數感和計算能力不僅體現在對數的提取和加工上,還表現在“能估計運算結果,并對結果合理性做出解釋”上。在教學“多位數的加法”時,我設計這樣一道題“小紅家養雞年收入是697元,養鴨年收入是348元。估計這兩項年收入一共多少元?”有的說:“600加300等于900,97加48大于100,因此,它們的和比1000多一點”;有的說:“697少于700,348少于400,因此它們的和比1100少”;有的說:“這個數比600+300大,比700+400小”,這些估算方法都是對的。教師應組織學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比較各自估算的結果,說出各自對估算結果的合理性解釋,逐步發展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策略,形成良好的數感。
三、重視估算評價,發展學生數感
在估算教學中要重視估算評價,只要切合估算的目的或解決問題的需要就是好方法。不同的情境會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有時把兩個或幾個數同時估大比較合理。如,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題:“五年級118人去公園劃船,老師租了6只大船,每只大船26個座位,請你估計一下夠不夠坐?”學生出現了兩種不同的估算方法:(1)把26看作30,30×6=180(人)180>118 所以夠坐。(2)把26看作20,20×6=120,120>118,所以夠坐。面對這兩種估算的方法,組織學生討論:這里的數往大估好還是往小估好?為什么?學生經過思考和交流,得出結論:往小估比較保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讓學生在交流碰撞中得出在這種情景下最恰當的方法。
四、重視運用經驗估算,增強學生數感
估算教學可以使學生養成主動從數量上觀察、分析客觀事物的習慣,從而增強學生的數感。如教學“工程問題”后,我設計這樣的練習:“一條公路,甲隊獨修7天修完,乙隊獨修5天修完,甲乙兩隊合修幾天修完?”讓學生思考:兩人合修這條公路大約需要多少天?學生根據經驗應該知道,兩隊合修要用的時間一定比每隊獨修要少一些,也就是說,甲乙兩隊合修這條公路的時間應該比5天少,如果有學生算出:7+5=12(天),說明一定是錯誤的。又如在計算合格率、成活率和出勤率等問題時,計算出的結果如超出100%也肯定是錯的。
五、重視實踐應用估算,升華學生數感
估算教學不但要追求計算結果的準確,而且要引導學生探索估算的思考過程和方法,并體會估算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如班級開展“保護環境,愛護地球”活動,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要求學生估算解答。“全國的小學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費一張小張紙,一年全國小學生要浪費多少噸紙?要用多少輛卡車運輸?”這里的小學生數,一張小張紙有多大多重,一輛卡車能運幾噸等數據都必須做出合理的估計,在此基礎上進行估算。這樣的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又提高了學生的估算能力,對數留下了全面深刻的印象,強化了對數的感受性。
學生數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要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去建立、形成、發展、增強升華,并通過“聯系生活、強化意識、估算評價、實踐經驗”等多元手段進行培養,在應用中得以優化,才能有效促進學生數感的發展和數學素養的提高。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