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秀玲 閆正新
摘 要:《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啟蒙課程。為此在這一宗旨下的實際教學過程,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合作、探究等體驗活動得出結論,達到認識周圍自然現象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科學;自主;合作;探究
以科學探究為主的教學,它不僅通過目標、具體內容標準和科學教學活動的類型和設計等形式增強了科學探究的可操作性,而且還增強了科學課的趣味性。因此科學課教師必須通過組織設計一個個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這些活動過程中感受、體驗并內化。
“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法是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最終目標,以主動參與、經歷過程、樂于合作、發展個性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方法。為此教師應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圍,讓學生處在一個合作的集體中,互相學習,互相溝通,互相幫助,團結協作,共同探究,在合作中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在探究中發現
探究從問題開始,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從問題開始經歷認識過程;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大膽假設;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觀察實驗結果,討論假設等。通過體驗探究,讓學生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例如,我設計了“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這個探究活動,通過實驗,學生知道一杯水里能溶解的食鹽是有限的,初步形成飽和溶液的概念。這樣學生既聯系了生活實際,進行了課外探究,經歷了探索過程,體驗了成功情感,又培養了樂于探究、注重科學事實、敢于提出不同見解、樂于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又如在上《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一課時,我先讓學生觀察一大一小的馬鈴薯在一杯清水中的沉浮現象,再讓學生觀察一大一小的馬鈴薯在另一杯液體中的沉浮現象,這樣通過觀察對比,學生會在頭腦中產生問題,激起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欲望,自然會主動學習、探究了。
二、在合作中提升
小組合作學習,既能體現集體的智慧,又能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從小養成與人合作的習慣。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創設合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例如,科學課實驗小組應由座位前后的四人組成,我們注意了合作學習小組結構的合理性,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基礎知識、學習能力、性格特點、愛好特長進行分組。這樣做不但有利學生間優勢互補,相互促進,而且為全班各小組間的公平競爭打下了基礎。另外,還要注意組內分工的合理性。小組合作學習往往需要分工,只有合作小組內分工明確,才會使課堂“活而有序”。并且組內的角色需要互換,一學期下來,讓每位學生都在嘗試著不同的角色,從而鍛煉他們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經常出現不知道怎樣合作,或不善于合作,有的甚至不參與合作,只等坐享成果。所以,我們在教學活動中,應該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在合作學習中,要指導學生在交流中學會傾聽。傾聽別人就是尊重別人,而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總是想發表自己的觀點,不喜歡聽別人的意見。在教學中,我們要指導學生在交流中學會“你講的話我愿意聽”“出現意見分歧時,講清自己觀點的理由,保留自己的觀點”,學會如何有禮貌地向同學提出問題,如何耐心等候發言,等等。
最后,在合作學習中還要讓學生學會相互信任,團結互助。在合作活動中相互信任是合作成功的基礎,讓每一位學生知道他們不僅要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而且要為其所在合作小組的同伴學習負責,使他們堅信他們是“榮辱與共”的,他們之間的關系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如教學《食鹽在水里溶解了》一課時,要求每個學生都會正確運用過濾的方法過濾混合物。這就需要學生在過濾操作中互相合作才不會出錯。在這個實驗操作中,我們看到由于動手能力強的學生與動手能力弱的學生配合默契,實驗做得相當成功。
當然自主、合作和探究這三者是互相聯系的,很難完全獨立。自主學習是研究性學習的形成的基礎,是內在動機,合作學習是形成探究學習的重要條件,研究性學習是課堂教學的核心。在教學中,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增強能力,這是高效課堂的根本。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一次次的成功,興高采烈,而這反過來又更激發了他們探究的興趣,“要我學”的被動狀態得到了根本的改變。
“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中,團隊成員相互了解,彼此信任,互相交流、支持和幫助,構建和諧友愛的伙伴關系。很多學生在與他人交往活動中,學會了如何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吸收同伴的智慧。團結、合作、互相尊重的優良風氣的逐步形成,又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和科學品質的形成和提高。
(作者單位:白秀玲 甘肅省金塔縣北苑小學;閆正新 甘肅省金塔縣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