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宣
摘 要:小學數學是學生在小學學習過程中的基礎性科目,對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更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更能使小學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呈現生活常態化。本文通過論述探究教學模式的內涵,對其設計原則進行分析,以對基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進行研究,旨在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實現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關鍵詞:認知過程分析;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應用研究
一、探究教學模式的論述
探究式教學模式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思考、觀察、研究等途徑對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找出客觀事物之間的發展規律進而形成自己的概念,加深理解,這是我國素質教育改革下的創新舉措。在這一教學模式當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自主能力都得到了有效的加強,為學生對小學數學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
二、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原則
1.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小學數學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問題設計時,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有著充分而深刻的認識,對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進行啟發和引導,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相結合,并進行不斷的創新。
2.科學性和教育性并重的原則
小學數學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主,以推進學生的素質教育為主要教學目標,因此小學數學探究問題的設計必須以科學性為原則,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教育意義,用明確的教學方向和教育目的來指導教學活動的完成[2]。
3.創新性原則
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創造性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學生的素質教育打下堅實基礎。因此,在探究問題設計過程中要富有創新性,不僅在教學內容和形式上要進行創新,還要鼓勵學生在原有的小學數學知識水平和能力上水平上進行學習創新,使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
三、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研究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教師在對小學數學教學內容進行探究問題設計時,要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相結合,根據數學教學的目的和內容,提出難度適當、邏輯合理的問題,做到探究教學模式的生活化,使學生在小學數學問題情境中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例如,在“1+1=2”這一課堂教學內容中,教師要創設學生買蘋果的問題情境,學生分別扮演買方和賣方,將“1+1=2”具體化到買賣蘋果的過程當中,使學生在情境中對數學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2.注重對小學生的引導和啟發
教師為了達到讓學生自主學習數學的目的,應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當學生在對小學數學內容不理解時進行適當性的點播,并引導其進行合理的數學探究,對其的邏輯思維方式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例如,在長方形的周長這一內容講解時,數學教師要在學生腦海中刻畫一個長方形的形狀,引導學生思考長方形周長的求解過程,尊重學生的想法,讓學生通過實際測量等方式對身邊的長方形物體周長進行解答,最后教師對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歸納,注重在探究過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3.開放小學數學課堂,提倡合作探究
教師要改變僵硬化的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開放小學數學課堂,讓學生可以通過自己試驗或者查閱資料進行總結梳理,得出自己的結論和解釋;并且在課堂上,學生可以交流自學成果,進行合作探究。小學數學教師則要將傳授知識和解決問題相結合,使學生的單一性思考和求異性思維相結合。例如,對乘法結合律這一小學數學內容講解時,通過學生的團體合作,將其他小學數學運算定律與乘法結合進行有機結合,并且最后交流學習成果,發現更為簡化的數學運算過程,在交流過程中學生對乘法結合律有了更為深刻、全面的認識。
基于認知過程分析的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對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作為一種新型的數學教學模式,這是教育體制改革深化下的重要舉措,是我國素質教育理念的重要表現,是踐行和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表現,有利于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小學數學探究問題設計與應用中,教師要以引導和啟發并重的教學模式,創建新型的教學情境,加強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使學生形成自主探究的數學學習意識,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進程。
參考文獻:
[1]王有鳳.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5,(29):114.
[2]張 艷.多元化探究法在小學數學解決問題中的應用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5,(6).
(作者單位:江蘇省徐州市侯集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