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永紅
【摘 要】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學科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越來越重視教學的有效性,高中數學教師也不例外。高中數學對于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新方法以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不斷滿足新課程對高中數學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主要對新課程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途徑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數學;有效性;途徑
高中數學的新課程為教師和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使得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教學的有效性。傳統的數學教學方法存在一定的弊端,進而導致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一直處于低效狀態。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有必要對新課程下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途徑進行探索,以提高教學效率。
一、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低效的原因分析
1.傳統教學觀念的制約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存在嚴重的“應試傾向”,傳統應試教育的觀念一直影響著教師對教學方法、教學內容等的選擇。高中數學教師面臨著嚴峻的高考形勢,數學作為學生的主要課程之一,在高考中占有較大分數比重,這也在無形中給了高中數學教師很大的壓力。很多高中數學教師為了追求高考的升學率,對于一些知識點的講解過分詳細,占用了較多的課上時間,進而導致學生不得不在節假日進行高強度的數學補習。有的教師為了提高升學率,大搞題海戰術,但是教師在為學生布置數學題時忽視了學生成績的差異性,雖然同屬于一個班級,但是學生的數學成績參差不齊,對學習成績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一味地進行題海戰術,不但不會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還會加重學生的負擔,使學生對數學學科產生反感,甚至出現厭學心理。
2.教師的教學準備不到位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不同,高中數學教學內容已經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在課前必須要進行充分備課,做好充足的準備。但是部分高中數學教師對高中數學教學目標定位不準確,也高估了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而導致在課堂上對數學題的選擇與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相脫節[1]。有的教師對于高中數學教學內容的講解過分死板,沒有抓住學生的興趣點,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導致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低下。
3.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差
高中數學教師的課堂應變能力對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教師的應變能力主要體現在其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授課過程中思維的變化以及課堂上發生的一些意外事件的控制與處理能力上。如果一個高中數學教師沒有快速的應變能力,無法進行合理的思維轉換與教學模式的變化,那么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將是無稽之談。
二、新課程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具體途徑
1.從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數學學科作為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因此,高中數學知識的課堂教授效率一直不高。很多高中教師在數學課程教學中還使用傳統的單線知識教授方法,極少與學生進行互動,這使得數學課堂教學氣氛沉悶、枯燥,缺乏趣味性。想要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以激發他們的數學學習熱情。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手段將學生要學習的數學知識以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入到課堂當中來,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并在課堂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
2.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多以教師“填鴨式”的授課方式為主,學生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主體地位沒有得到體現,因此也就無法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課堂效率低下等問題。
建構知識理論認為,知識并不是依靠單純的學習得來的,而是通過學生對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與實踐建構而來的[2]。例如,在教授三角函數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小組活動來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活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分組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進行劃分。教師還需要根據不同小組的水平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以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積極探索,討論并最終解決問題。教師最后對各組學生的結果進行匯總,對教學內容進行系統的總結。
3.合理使用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主要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總體的評價,教師對教學評價的合理使用可以有效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該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不同的策略[3]。對于優等生,教師可以采取肯定的態度,以促進他們進行更進一步的知識探索;對于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可以采取鼓勵的態度,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進而提高學習效率。
綜上所述,新課程下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授課過程中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合理使用教學評價等策略能夠顯著提高高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同時高中數學教師也應該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蘇蕾.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學教學,2015,(08):31.
[2]王治偉.高中新課程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J].科學教育,2010,(02):36-37.
[3]李華.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0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