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琴
【摘 要】新課改下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運用,首先要認真仔細閱讀教材,要讀懂、讀透教材;把課標和教材有機結合;把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還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關注每一位學生。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材運用;把握課標;有機整合
什么是“用”教材呢?教材,就是講授內容、知識的材料。所謂“用”教材就是把教材使用當作一種手段,通過這種靈活多樣的手段達到教學目的。它區別于“教”教材,“教”教材就是把掌握教材當作目的。由于有些教師不善“用”教材,使得教學古板,方式陳舊,上課時間總感覺不夠,教學學習效果不好,達不到課改的要求和目的。所以,要“用”好教材,就應找準“用”教材的方法和途徑。下面是我的一點感悟:
一、認真仔細閱讀教材,要讀懂、讀透教材,這是“用”好教材的基礎和前提
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作為新課程教材,一方面是繼承了新課程前的許多內容,但另一方面又增添了許多知識,并且和不斷發展著的現實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如果不假以時日仔細研讀,連自己都弄不明白的知識怎能談得上教學生呢?如《生活與哲學》中的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一框,課文內容從創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人類思維和文化的發展三個方面揭示出創新的意義和內涵。而作為教師僅懂這些并僅以此傳授給學生那并不是真正讀懂教材,作為創新我們更需要從現實中讀懂如何樹立創新意識,培養創新思維,在實踐中不斷地創新來推動社會發展和民族的進步。讀懂不僅指理解某單元某框題的課文內容,而是在理解某內容的基礎上把握住課文內容內在的邏輯聯系及由此體現出的教學目的。只有在這一基礎上,才能做到“用”好教材。
二、把課標和教材有機結合,這是“用”好教材的基本保證
課標即所修科目要達到的目標,新課程的目標分為知識、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標。對課標的理解即要把它看作學生學習所應達到的目的,同時也要把它看作學科最基本的要素。如果過于強調課標,則造成教學過于單一,體現不出課標所輻射出知識的完整性和全面性,這不符合課改的要求。所以,教學時要把課標和教材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既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地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加強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等等。
三、把教材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這是“用”好教材的關鍵
1.整合教材本身的知識
作為課改后新編的教材,雖然從很大程度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且也加入了很多適合學生發展的新內容,但作為新事物,仍是一個逐步完善的過程。所以,要做到“用”好教材那就要善于整合教材。
2.要在教材原有內容上加以豐富拓展或進行壓縮
作為教師是教學的主體,作為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在保證能力提高的基礎上,教師既要為學生節省學習時間而對一些內容進行壓縮,同時教師也要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對知識的拓展。如《生活與哲學》中所講的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中,教材對其這一方法論要求沒有很好地體現,教師就可以從認識我們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等內容的拓展中進行引導,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對于《生活與哲學》的原理來說,整本教材內容涉及面廣,從中難找出方向,為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列表方式把原理通過名稱、內容、方法論要求、例子等方式建構自己的學習體系,使書從讀厚——讀薄——讀厚的轉變,節省自己保貴的學習時間。
3.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
作為課程資源來說,教材僅是基本的重要的資源但絕不是唯一的資源。沒有課程資源的廣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實際教育成果。所以,教師要有創造性地開發教材內容。每所學校的資源如果善于開發的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如有豐富文本資源、多功能的教師資源、團結互助的學習資源、現代化的媒資源、眾多的研究展示類資源、和諧的社會資源等等。
四、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關注每一位學生,這是“用”好教材的重要途徑
高中新課改更注重教學的啟發式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了體現這一點,有些教師每節課都把教材內容通過多種方式呈現出來,使每堂課過于“熱鬧”,不管是課堂課桌布置、導入新課、授新課還是提問、討論等等都處在“鬧”的環境中,學生“鬧”完了,什么三位一體的教學目的也蕩然無存了。這種把教內容裝點的花里花俏并不是在“用”教材而是在“折磨”教材。辦事情總不能千篇一律,認為課改那就什么都得改是形而上學的辦事方法。作為課改,我們必須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與時俱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一些學生較陌生的知識,教師該重在用講授法那就用講授法,教學方式的展現即不能落俗套更不能畫蛇添足,確保教材能“用”好。
教材是高中課程資源最基本的組成部分,是高中課程的基本素材和課程實施的基本條件之一,課程標準也為我們提出了明確的課程目標,規定了內容標準,教師就要積極主動地靈活地從“教教材”向“用教材”轉變,使標準和教材成為支持教學的課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