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莉丹
【摘 要】本研究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與觀察法,就“童話故事在幼兒游戲中的實踐研究”在惠水縣C幼兒園中班幼兒進行行動研究。實踐研究證明,將童話故事與幼兒游戲活動利用相關策略有效的結合,不僅提高了童話故事的有效利用,有利于促進幼兒的語言能力、想象力、社會性的發展,也促進了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專業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童話故事;幼兒游戲;行動研究
游戲是幼兒的權利,游戲能使幼兒鞏固認知機能、情感沖突得以解決、未滿足需要得到補償,也是信息交流和操作的過程。童話故事是一種以想象、夸大、擬人為表現特征的兒童文學形式,且有情節性,體現出幼兒性、創造性和想象性,通過無限的幻想,脫離時間和空間的拘束感。根據分析,目前在幼兒園游戲活動中,童話故事和游戲結合性不強,多數情況下就只是在游戲過程中增設了幾個動物角色而已,簡短的故事框架。故本研究通過總結前人的研究結果為指導理論,深入實踐,探索童話故事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的應用策略的,使童話故事更具有教育價值,游戲活動更具豐富有趣,進一步推動童話故事在幼兒游戲中的實踐應用理論和發展。
筆者進入幼兒園,采用行動研究的方法對惠水縣C幼兒園中班幼兒的游戲活動進行實踐研究。在幼兒園目前的游戲活動和將童話故事與游戲結合的活動中,對游戲活動的設計,幼兒的發展,教師的專業能力三方面進行深入觀察分析總結并提出相關策略。
一、惠水縣C幼兒園游戲活動設計案例分析
惠水縣C幼兒園是一所鄉鎮幼兒園,現有三個班級,小、中、大班各有幼兒28名、30名、34名,共有教師5名,實習教師2名。該實踐研究在惠水縣大C幼兒園幼兒園中班開展,男孩18名,女孩12名,年齡在4~5歲。
4~5歲幼兒發展主要有以下特點:在生理動作發展上中班幼兒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活技巧,具備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的能力,例如:扣扣子、拉上拉鏈,擦桌子等;在認知能力發展上對生活中的事物有基本的概念,能說清楚一些抽象的物體。例如:常見的水果香蕉、西瓜等,不用看到就能想象出這個水果是什么樣子;在思維能力發展上幼兒喜歡發問、手工,畫畫;在語言溝通發展上喜歡聽故事,能簡短重復故事,會用完整的句子描述自己的經驗和感受,能依據對話情境的不同,調整說話的內容和口氣;在社會性發展上,能與同伴交流合作,能夠組織一些簡單的游戲。
1.幼兒園的游戲活動案例分析
幼兒教師在健康領域設計了《過河拆橋》游戲活動1,目的在于促進幼兒手、腳肌肉發展、身體協調能力,培養幼兒能夠遵守游戲規則的意識。以下是對該活動的觀察情況:
老師將做好熱身運動幼兒帶到布置好的場地1,詳細的介紹游戲活動的環節、規則并作示范,邀請2名幼兒嘗試,確定幼兒明白游戲規則。將幼兒分成兩組,每組15人,小組全部幼兒完成游戲用時最短的組獲勝。
第一輪開始的兩名幼兒很激動,都希望自己是最快的,老師宣布游戲開始后就像小馬一樣奔出去。到第3名幼兒時,1組的幼兒已經超過2組幼兒一個環節,2組的幼兒A很想趕上去,在第一環節用手依次拿沙包的時候,準備一次將沙包拿完,老師提醒:“不能一次全部拿完,要一個一個拿。”于是A依次重拿。第6輪的1組幼兒B動作很慢,有的幼兒催促B快一點,老師對他們做了一個安靜的手勢,隨后帶領幼兒一起給B加油。兩個小組分別進行8輪左右,幼兒就逐漸對游戲失去了積極性,排在后面的幼兒有的開始蹲著,有的和旁邊的幼兒說話,有的玩地上的石子,出現了精力不集中的情況。老師嚴格要求幼兒站好,帶領幼兒喊加油,游戲結束后邀請幼兒玩滑滑梯作為獎勵。
活動評析:在游戲活動設計方面:雖然游戲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緊密聯系,從發展幼兒局部精細動作到全面的肢體平衡,但是對于幼兒來說,游戲環節有些枯燥,幼兒進行一輪花費了較長的時間,幾輪游戲后就導致了一些幼兒注意力不集中,失去興趣,就達不到教學效果。活動設計很嚴謹,但缺乏吸引幼兒注意力的亮點,在設計中主要發展了幼兒的肢體動作,缺少對幼兒想象力、社會性等其他方面的發展。
在幼兒的發展方面:在幼兒的身體發展上首先鍛煉幼兒手部的精細動作,其次鍛煉了幼兒的腿部肌肉,最后發展幼兒的手腳協調性和身體的平衡性。加強了幼兒的規則意識和參與意識。但幼兒的發展比較單一,在幼兒的合作能力、與他人的交往能力等方面有所缺乏。
在教師的專業能力方面:教師在幼兒游戲活動中要做好游戲的設計者、環境的創設者、游戲的組織者、幼兒的引導者、幼兒行為的觀察分析者等。在此次游戲活動中,老師主要起到了游戲的組織者的作用,在其他方面略缺乏,案例中老師在對于幼兒B情況的處理方式比較算合理,也許能嘗試其他引導,如:“老師覺得B很棒,因為老師看到B在將沙包拿到另一個盆子的時候,放得非常整齊,所以就花費了多一點時間,相信B可以更好,我們一起給B加油鼓勵。”一方面影響幼兒發現B的優點,另一方面對B形成正面鼓勵。老師對活動設計的內容單一導致幼兒很快失去興趣,單方面考慮到幼兒的身體發展,忽視了影響幼兒發展的其他因素和活動中一些隨機教育的契機。
教學反思:綜合筆者通過在游戲活動中的觀察以及與幼兒教師的交談、對活動的評析,總結出活動1合理利用幼兒園的已有資源,活動設計符合幼兒已有經驗且活動材料準備充分,但是游戲內容單一,注重發展了幼兒單方面技能,不能激發幼兒的積極性,教師在活動中屬于主導地位,幼兒的主體性不強。
綜上所述,筆者猜想將童話故事引入幼兒游戲中,將童話故事的情節與游戲活動的環節相結合,填補游戲活動設計內容單一的不足,吸引幼兒的興趣,一方面促進幼兒語言能力、想象力、社會性的發展,另一方面促進老師專業能力的提升。
2.童話故事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的實踐案例分析
根據游戲活動1的不足,設計了游戲活動2《三只小豬蓋房子》,將童話故事的情節和幼兒游戲活動環節融合在一起進行觀察研究。活動觀察如下:
老師與幼兒一起回顧故事后,邀請幼兒一起來到給三只小豬蓋房子的游戲場地2。老師與幼兒一起討論過小路上危險的舉動以及會導致的后果,幼兒C過小路的時,雙手放在身體兩側保持身體平衡,眼睛專心的盯著路面,到雙腳跳的時,雙腳站定,再輕輕跳到另一石頭上,吐了口氣繼續向前走。老師和幼兒在森林里討論、模仿動物,談論到老虎時,C:“老師,老虎很兇嗎?它會吃小朋友嗎?”D:“我媽媽告訴我,老虎很兇,會吃不聽話的小朋友。”E也附和著。A:“你們說的不對,我在動畫片里看到的老虎不吃人,它還很可愛。”老師:“小朋友們認為老虎會吃不聽話的小朋友?”幼兒點頭。D跑過來抱著老師說害怕,老師摸著D的頭:“原來是這樣,老師小時候也在想老虎吃不吃人,擔心老虎把我吃掉,我的奶奶就在我額頭上用手畫一個圓圈,告訴我老虎頭上有一個王字,我就是小老虎,大老虎是不會傷害小老虎的。我害怕的時候就在額頭上畫一個圓圈,這樣就不怕了。老師到現在都沒有看見老虎吃人,老師就想著老虎應該是不吃人的。”C表示疑問,老師:“C以后發現和老師不一樣的想法,再跟老師和小朋友們分享好嗎?”C:“好”。老師和幼兒一起邊唱歌邊搭房子,幼兒有正在商量的,有相互合作的,有在旁邊學習的,想法各種各樣,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在幼兒自主游戲時,幼兒A、B、C分別扮演三只小豬,A搭好稻草房后主動去幫助沒搭好的B。C哼著歌,首先把磚頭擺放整齊,有一點點不整齊都要重放,接著再從疊好的雞蛋槽里取出一個穩穩地放好,注意到旁邊有一顆小石子,就輕輕地把石子拿到一邊,再接著拿雞蛋槽,擺出了一個長方形的房子,把窗戶反復移了幾個位置后找到一個最恰當的放好,站起來欣賞了一下自己的杰作,轉身看見B和A還在搭建房子,就去幫忙搭建。B不知道從哪里下手在搭房子,看A和B都開始搭建了,就不知所措地蹲下去搬弄了木塊,重復了幾遍怎么擺放都不合適,蹲了一會站起來低著頭看著地面。B很高興A過來幫忙,就蹲下來與A一起搭建,不停給A遞木板,聽A說著怎樣搭建,C也加入后B更積極了,當A放了左邊屋頂的一塊木塊時,B放右面木塊,三名幼兒不停交流,合作搭好房屋。
活動評析:在游戲活動設計方面,把童話故事情節與游戲活動環節相結合,相當于一次歷險活動,深深地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過程中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有更多的發揮空間。
在幼兒的發展方面,幼兒對情節的幻想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如:草地上的蝴蝶,河里的鯊魚等,在幼兒的肢體語言上也有體現,如:A過小路的情景。活動中幼兒與教師關于老虎吃不吃人的問題討論很精彩,教師通過幼兒的表達了解有幼兒想法,與幼兒分享自己童年的故事與幼兒產生共鳴,并提出解決害怕的方法,對于C的想法教師沒有堅決的否定,而是與幼兒約定,保留幼兒的想法等待驗證,充分尊重幼兒的獨立性。在A、B、C在搭建房子的過程中,展現了幼兒個性的獨特,A活潑熱情,B善于合作,C認真細致,幼兒之間的互相幫助和合作促進了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在教師的專業能力方面:在環境創設方面,材料準備充分,符合幼兒的已有經驗,幼兒能夠被吸引。在引導幼兒想象情景過程中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發揮幼兒的想象力。教師耐心傾聽幼兒的想法,了解幼兒的思想,充分支持幼兒的主體性,發展了幼兒的最近發展區。并將一些安全常識滲透進游戲環節中,在實踐中更有利于幼兒的積累經驗。幼兒也是教師最好的老師,幼兒各種天真、新奇的想法,也增長了老師的知識面。
教學反思:游戲活動有的幼兒還沒有完全釋放自己,不能將自己的內心活動完全的展示出來,需要教師更多關注。教師引導的幼兒進行探索能給幼兒創造更多發揮的空間,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機會,讓幼兒在實踐中積累經驗。在游戲活動中也要求教師有一雙善于發現教育契機的眼睛,與幼兒一起成長得心態。
二、兩次游戲活動的情況的分析總結
在游戲方面,活動2大量豐富了游戲的內容,增加了游戲的趣味性,激發了幼兒的探索性,游戲不只是規則的活動,而是融入故事情節的、充滿幻想和神秘的探索過程,童話故事情節與游戲環節緊密結合在一起,兩者相互促進。
在幼兒方面,活動2對幼兒多方面的能力得到發展,例如:發展了語言、認知、實踐能力,激發了幼兒想象力、創造力、促使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在幼兒教師方面,活動2更豐富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方式,對幼兒教師的專業能力要求更嚴格,促使幼兒教師用多種途徑去和幼兒進行游戲活動,在游戲中融入更多的智慧。
綜上所述,將童話故事采用合理的策略引入幼兒游戲時切實可行的。
三、童話故事在幼兒游戲活動中的應用策略分析
1.童話故事的選擇
經典童話,主要是古今中外著名的童話為主,如:《木偶奇遇記》、《小紅帽》等;科普童話,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科學基礎故事,幼兒便于理解的語言反應生活,例如:《煤油、酒精和汽油》、《小雨點》、《太陽請假了》等;現代童話,童話中的人物主人公一般是有個性的孩子,現代童話更能藝術地表現兒童幻想中的世界。例如:《愛麗絲夢游奇境記》和《愛麗絲鏡中奇遇記》等;動畫片改編的童話,在現代社會,電視成為幼兒生活中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很多幼兒都喜歡看動畫片,并比較容易被幼兒所理解和接受,例如:《熊出沒》、《喜羊羊與灰太狼》等。
2.情境創設
在幼兒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根據故事情節、對故事的創編、不同故事的情節組合進行布置;隨機布置,幼兒或者老師,對于突發狀況,隨機利用可用的物品進行發揮;假想情景,老師以及幼兒通過想象假設情景;根據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進行創設;根據幼兒的興趣,幼兒和老師一起進行布置。
3.幼兒的主體性
能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提高,在語言能力的運用中能培養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發展幼兒的語言理解、表達能力;能促進幼兒想象力的發展,幼兒在活動中對故事情節的想象隨著游戲的進程而展開,激發幼兒在游戲中不斷地對情節進行想像,擴展了幼兒的想象空間;在游戲的過程中幼兒之間的交流、合作能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童話故事也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親社會行為,道德價值;能豐富幼兒的已有經驗,能促進幼兒最近發展區的發展。
4.教師的指導策略
根據幼兒的經驗,設計游戲活動,為順利開展做好創設情景、把握時間等準備工作;在引導幼兒時,激發幼兒的探索性,拓寬幼兒的思維;需要示范的時候,做好示范作用;觀察游戲,了解游戲的發展狀況;觀察幼兒的行為活動,進而分析幼兒的發展特點;能根據游戲的需要介入游戲;根據游戲的開展情況,引導幼兒分享、提升幼兒游戲經驗。
四、總結
通過此次對童話故事在幼兒游戲中的應用研究筆者了解到,將童話故事合理的應用到幼兒游戲活動中是可行的。一方面促進了幼兒語言能力、想象力以及社會性的發展,另一方面幼兒教師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對的提高。但是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不僅要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也要與時俱進,學習更多的新知識。
參考文獻:
[1]岳明.對幼兒園童話故事教學的幾點思考[J].學周刊,2015,(2).
[2]陸曉燕.皮亞杰認知發展游戲理論及啟示[J].文山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1).
[3]邱學青.學前兒童游戲[M].第四版.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157-212.
[4]梁姍.幼兒園童話教學個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0.
[5]吳文娜.教育游戲在幼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6]王愛萍.童話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應用現狀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