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坤
摘要:本文通過對職業素養內涵的分析,旨在探索職業素養中學生“德”的培養,分析了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缺失的原因,借鑒了德國職業教育“關鍵能力”培養和英國BTEC模式中“通用能力”培養的方式,探索構建適合中等職業教育的職業素養課程。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素養;課程開發
一、職業素養的內涵
職業素養是個寬泛的概念。從廣義上看是指社會人在從事某一具體活動中應具有的素質和修——是職業內在的要求,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從企業要求方面看,職業素養包括職業規范、職業形象、職業技能、職業心態、職業道德五個方面。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必須與企業對員工職業素養要求相匹,因此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定位可以在兩個范疇:一是“德”,即行為習慣、形象與禮儀、情感與態度、協調與溝通、心理素質、職業精神和職業道德;二是“才”,即語言表達、專業知識與技能、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合作能力;前四個方面構成職業意識,后四個方面構成職業技能。本文主要探索中職學生職業素養“德”方面的培養。
二、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認知不足
在當今應試教育的模式下,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類拔萃,將來能出人頭地。他們會認為孩子無論用什么方法,只要取得高分能考上好大學就是好孩子。如果學習成績不好,最后選擇職業學校,會對孩子失去希望,從而任由孩子發展,忽視對孩子的教育。
(二)學生自身的自信心缺乏
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考入中等職業學校就覺得心灰意冷,認為自己前途無望,他們在學習基礎、生活習慣、學習動力上都存在著欠缺,許多學生自卑、自信心嚴重缺乏,表現為遲到、早退、曠課,不懂禮貌、講臟,抽煙喝,上網成癮等不良的行為習慣;另外,這些學生的逆反心理極強,不易接受批評。在這些不良習慣的影響下,學生難以找到成功的感覺,學生的頭腦中根本沒有“職業”這個概念,他們對職業的認識是模糊的。
(三)學校教育的欠缺
現在很多學校認為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勝任某一工作崗位所需要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他們的理解層次停留在職業學校的教育就是“就業”教育時,學生接受教育的目的僅是為了謀生而掌握一技之長,這樣的結果是職業學校僅僅培養了工具化的“單面人”。中職教育“功利化”的追求客觀上導致了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缺失。
三、國外職業素養課程模式借鑒
(一)德國職業教育“關鍵能力”培養借鑒
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普遍采用的方式。它最大特點是以企業為主的辦學體制,以職業能力為核心的培訓要領,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職教運行機制。德國職業教育在課程設置讓學生在真實的實際工作環境中有效地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突出實踐性、職業性特征以及學生能力的養成。這種德國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與開發也為我國職業教育培養學生職業素養,開發與設置職業素養課程提供了借鑒。
(二)英國BTEC模式中“通用能力”培養的借鑒
英國BTEC的教育理念概括起來就是“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英國在推行職業資格制度的同時也對與之相銜接的院校教育體系進行了改革,這種改革適應了職業學校的教育特點,為職業學校的學生未來從事相關職業提供基礎,使學生有一定的競爭力。
BTEC在充分征求企業意見的基礎上,把通用能力歸納為7個領域:(1)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2)與他人合作共事;(3)交往和聯系;(4)安排任務和解決問題;(5)數字的運用;(6)科技的應用;(7)設計和創新。在課程的開發上以這7個領域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為基礎,遵行以能力為本位、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采用核心課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通過不同模塊的組合,達到培養通用能力的目標。
四、中等職業學校職業素養課程構建
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開齊開足德育課,發揮德育課主渠道功能。這是我國對中等職業教育培養學生德育的基本要求,然而,根據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和中職學生的特點,中等職業教育有必要單獨開設職業素養課程,培養學生的關鍵的、核心的、通用的職業素養,為學生的從事未來的實習、就業以及轉崗做準備。
學生職業素養課程的開設應采用模塊式與選修課相結合的方式,從學生必備和感興趣的職業素質培訓入手,切實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
學生職業素養課程以學期為單位,共開設置六個學期,采用模塊式課程設置,以選修的方式完成職業素養課程的學習。模塊式課程設置,分為選修模塊與必修模塊兩部分,其中:必修模塊共分為六個模塊,包括:人文素養課、科學素養課、信息素養課、職場素養課、心理素養課、創業與就業素養課;選修模塊包括:職業素質論壇、職業素質養成活動、職業素養拓展訓練、職業模擬課堂等。
必修課六個模塊的培養目標:
人文素養課:培養學生人文科學的研究能力、知識水平,和人文科學體現出來的以人為對象、以人為中心的精神――人的內在品質;
科學素養課:培養學生了解基本科學知識;了解基本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了解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
信息素養課:培養學生能夠判斷什么時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獲取信息,如何去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職場素養課:通過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培養學生職業內在的規范和要求,培養學生綜合的職業品質;
心理素養課:培養學生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質,適應就業帶來的各種心理不適感和心理壓力,順利渡過學生向職業人的轉變。
創業與就業素養:培養學生以就業創業能力為核心的職業專門化內容架構下的學生職業素質,滿足企業和學生的特殊需。(見表1、表2)
綜上所述,職業素養教育不僅要重視對學生“素”的教育,更要重視對學生“養”的教育,為社會培養有用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鄧澤民,王寬.現代四大職教模式[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6,7.
[2]劉蘭明.職業基本素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
[3]黃克孝.職業和技術教育課程概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學工作委員會.教學改革需要教學研究指導[C].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