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國+王瑞
【摘要】縱觀整個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根據年齡特點,寫作要求前后聯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從低年級的寫話,到中高年級的習作,層層遞進,寫作要求的難度不斷加大,能力水平和寫作要求不斷提升。尤其是中年級之后,學生的注意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有了明顯提高,如何做好中年級作文向高年級的過渡和銜接,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鍵詞】作文教學 過渡 銜接
小學作文教學是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低年級寫話開始,語文課就逐漸對作文教學進行了滲透和鋪墊。三年級開始,作文正式出現在每個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與習作環節中?;谛W生的生理成長特點和認知水平,中高年級的作文無論是學生寫作還是教師的授課,都呈現出階梯狀的變化。為了有效的開展作文教學,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學生終身寫作的興趣,筆者認為,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在中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階段,應該從多個方面進行引導,做好前后的銜接,為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
一、寫作方式由連段成篇到獨立成文
對于剛剛步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從寫一段話到直接寫一篇完整的作文困難非常大,習作沒有結構意識,缺乏線索的連貫,不知道敘述順序,所以,中年級的作文教學基本上都是以“段”為基本單位,學生從模仿起步,仿寫片斷,或在觀察中寫系列片斷。第一段寫什么,第二段寫什么,然后把這些段落串聯起來。這種寫作方式弊端明顯:前后不連貫,行文缺乏流暢度,整篇文章容易出現前后脫節的情況。但是,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妥協方案。到了高年級之后,在這種“段作文”比較成熟的情況下,教師應著重教給學生“連段成篇”的方法,從常用的文章結構形式,到常見的敘述順序,以及段落之間的過渡,還有不同修辭手法的靈活運用,都是成為一片佳作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學生“段”的訓練過關,在掌握了“連段成篇”的方法后很容易由段向篇過渡,為高年級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作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命題和選材范圍的延伸和拓展
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淺,知識面窄,觀察不仔細、不細心、缺乏連貫性,抓不住重點。中年級作文寫作往往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能力,在命題和選材上都是貼近他們熟悉的、易于理解、感興趣的人和事。命題往往是《我最喜愛的小動物》《我的XX》《記一件XX的事》。雖然看起來作文命題范圍應十分寬泛,但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學生往往會受到固有思維的影響,比如寫爸爸媽媽關心“我”總是冒雨帶“我”治??;寫同學總是先形影不離,然后發生誤解或沖突,最后重歸于好,寫某處的景色都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來描寫……千篇一律的內容形式,重復單調的素材,缺少學生的自由發揮,沒有開發學生的寫作潛能。所以,到了高年級,如何選擇合適的題目,讓學生一看就覺得有話想寫、有話可寫、有更多的素材可選,使他們覺得寫作文并不太難,進而樹立起寫作信心成為關鍵。這種題目,從范圍上說,可以應該縮小題目范圍,通過一件小事,一個實例來反映某個主題,以小見大,以點帶面。例如寫運動會,就不要以《記一次運動會》為題,因為這個題目太大,學生往往會抓不住重點而寫成流水賬。而應選擇更小的角度命題,如《起跑線的故事》、《足球小將XX》、《我為班級爭榮譽》等。寫身邊的人,可以抓住某人的特點來擬題,如以《奶奶的白發》、《爽朗的笑聲》《淘氣包的故事》等。選材范圍也應從常見的寫景、寫人、寫事等拓展到心靈感悟,社會熱點思考,情感隨筆,閱讀筆記等多個方面,日常的一點一滴都可以列入寫作之中?!墩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真情實感。”
三、文體從單一走向多樣化
小學階段從簡單實用的應用文,到充滿文學特性的諸多文體是一個系統性演變的過程。這些文體的編排原則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即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還應當注意教材的多樣性,互相搭配穿插進行,同時要兼顧學段特點,既突出重點又要前后銜接,做到螺旋上升、逐步提高,從而建立系統完整的小學習作課程體系。
中年級的作文教學基本以寫實記敘文為主,在此期間,也初步了解了童話和日記兩種文體。而到了高年級,由于閱讀范圍的擴大,語文教本選材等原因,高年級習作的文體也從單一走向了多樣化,除了繼續對常用記敘文的題材,敘述內容等方面更加高的要求之外,說明文、詩歌、劇本、隨筆散文等也先后加入小學生習作當中。中年級的童話作文也更近一步,出現了想象作文。日記也成為學生平時記錄生活,搜集素材的日常行為。以童話為例,在步入中年級之后,課內外的童話教學之后,學生腦海中也有很多新奇的想法,有趣的故事需要傾述,為此,童話作文應運而生。童話等到了高年級之后,想象作文應運而生,他們使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更加生動、具體、完美地去想象,直到編寫一個完整的故事,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現實到虛擬,既是發散思維的呈現,又是學生對所學多種知識的綜合利用
四、作文的修改的變化
人們常說“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但如何修改,誰來修改,怎么修改,中高年級的學生也不盡相同。中年級學生一篇作文寫完之后,往往都交由老師進行審核,然后根據老師提出的意見進行修改。省時省力,但自己只是被動的接收老師的信息,學生自我修改的能力沒有得到任何的提高。到了高年級之后,學生的語文積累有了一定的基礎,對文章有了一定的評價和鑒賞能力,尤其是對同齡人和自己的作文中出現的問題,在閱讀中發現,并加以改正?!靶薷淖约旱牧曌鳎⒅鲃优c他人交換修改?!贝送?,根據新課標要求,中年級學生的作文修改重點在字詞使用是否恰當,語句是否通順,以及標點等幾個基礎方面。而到了高年級階段,在經歷了作文基礎訓練,尤其是學生基本能夠達到文從字順之后,應該重點對作文的選材、詳略的布置、結構的完整、敘述的條理等方面入手。如果說中年級作文的修改是從細微之處入手的話,那么,高年級作文則是從宏觀上進行把握。
【參考文獻】
[1]孫立建.基于小學生認知特點的作文教學[J].新課程研究:作文教學,2011(2)
[2]吳寶鳳.淺談小學中年級作文教學[J].學苑教育, 2016(2)
[3]周超.小學三年級起步作文教學初探[J].教育, 2016(6)
[4]李祖成.關于小學習作“文體”的思考[J].新作文(小學作文創新教學),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