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語文教學是對中國文化的深度解讀和滲透,閱讀是提升漢語言文化知識及文化素養的重要基礎,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能夠培養興趣,提升修養,陶冶情操。本文結合初中生閱讀教學現狀,分析形成原因,結合教學實踐,提出培養語文閱讀能力的措施,為教學實踐提供借鑒或參考。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能力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04-01
閱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能夠培養學生的語感,增強對語境的理解,陶冶性情,促進習作的開展。新課程標準對課外閱讀能力要求更高[1],要求掌握閱讀和朗讀的技巧,掌握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快速收集信息加以閱讀利用。只有掌握閱讀方法,才能提高閱讀能力,從而讀更多的書籍,獲取更多新知識,達到終身學習的目的。所以初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閱讀能力的培養,實現自主閱讀,進而提高語文素養,促進未來發展。
一、提高閱讀能力的意義
閱讀是我們獲取外界知識和信息的有益渠道,是實現終身學習重要理念的必要措施。隨著知識的數字化及信息化發展,閱讀量日益增多,中學生的閱讀逐步呈現負性狀態,而低下的閱讀能力使人難以順暢溝通交往及融入社會,在學校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已成為首當其沖的重要問題。
二、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遵循四步教學模式,即詞語解釋、分析歸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具有重講解輕思考、重結論輕過程、重訓練輕熏陶、重分析輕體驗的特點,這種呆板的、千篇一律的方法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并且占據時間多,增加了教學負擔,課堂教學氣氛沉悶,過程乏味,效果不盡人意[2]。
三、影響閱讀能力的因素
1.閱讀思維意識薄弱,缺乏有效的指導,新課改突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將課堂的主導權交給學生,老師放手沒有充分發揮引導作用。
2.教學工作以升學考試為基礎,偏重于對字形和發音的辨認,閱讀時間減少,老師講解代替學生獨立思考,不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及拓展思維發散空間。
3.新課標選錄的文章可讀性弱,內容局限于考試要求,教師以講代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比較被動,難以養成獨立自主的閱讀習慣。
四、培養閱讀能力的措施
1.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充滿興趣的學習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師應創設新奇、有吸引力的教學氛圍,營造輕松親和的對話,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1)巧設疑問:提出問題使學生從被動消極變為主動積極,養成帶著問題出發在閱讀中深入思考的良好習慣。(2)樹立榜樣:教師與學生一起讀書,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學生漸漸迷戀于濃烈的讀書氛圍,選擇自主閱讀。(3)名人效應:向學生介紹名人名家愛讀書的故事,激勵學生熱愛讀書,為閱讀教學做好鋪墊。
2.調動閱讀主動性
新課程要求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導,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老師合理引導學生,指導閱讀方向、閱讀方法,點撥和引導閱讀訓練,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困難,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大膽質疑,才能培養創新能力。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課文復雜,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學習,體會兩種環境下的閱讀、復述,效果遠比教師講解要好得多。
3.創造良好閱讀環境
輕松和諧的閱讀氛圍有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是實現自主閱讀的關鍵,學校圖書館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和豐富的閱讀素材,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3]。借助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如播放曹操“望梅止渴,割須棄袍”的典故,引發學生的興趣,“一介梟雄曹操的有什么特點呢?還有哪些典故呢?”學生會自發的閱讀《三國演義》來探究這些問題,實現閱讀能力的培養。
4.加大課外閱讀
涉獵課外讀物是保證學生廣泛閱讀、提高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魯迅先生曾建議多讀一些課外書,讓學生多讀書、讀好書和好讀書,適當地增加學生的閱讀量,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相結合,閱讀與初中生閱讀水平相近、內容難易適當、藝術性高、思想健康向上、具有教育意義、蘊含有我國古漢語文化的書籍,來增強學生的文化感知,體會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閱讀興趣。針對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提供課外閱讀教材是《狂人日記》《阿Q正傳》,注重汲取書中之精華及對自身的啟發,深化對課本閱讀材料的理解,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形成。
5.傳授閱讀方法
指導學生讀書方法是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朱熹則強調“循序漸進,熟讀精思”,教師要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引導學生掌握高效的讀書方法[4]。(1)基本方式:瀏覽、精讀、略讀、悟讀、默讀等閱讀方法,根據文章題裁及閱讀目標,靈活選用不同的閱讀方法,搜集信息資料時常采用瀏覽法;了解文章大意時采取略讀法;掌握具體信息時采取精讀法;領悟寫作意圖時運用悟讀法。良好的閱讀方法能夠提升閱讀質量,提煉閱讀技巧,提高審美觀及鑒賞力。(2)擅于記錄:記錄好詞佳句,注重積累,為寫作提供素材,深度剖析,有利于增長認識能力、表達能力。(3)合理選書:好書使人在不知不覺中進步,有目的性購買書籍,保證閱讀的質量。(4)互動交流:每個學生因思維和閱歷的不同,會形成不同的看法,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發言,在互動交流中去思考、探索和挖掘,形成自己的獨特認識,從中獲取成就感。如《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師生之間互動與交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5)借助現代信息手段:利用電子閱覽室、網絡等信息化手段快速獲取新知,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五、結束語
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系統工程,教師要增強學生對課外閱讀重要性認知,優化課堂教學方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加大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力度,培養學生積極自主閱讀能力,才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劉舒鑫.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課外語文,2014,(09):7-8.
[2]羅志容.初中生閱讀能力培養策略[J].中文信息,2015,(3):277.
[3]徐獨佳.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J].成才之路,2014,(05):25.
[4]吳東飛.淺談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培養[J].中學時代,2014,(16):79.
作者簡介:李俊生(1961-),女,職稱:中級,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