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彤
摘 要: 我們在肯定教學改革,強調師生互動,倡導合作學習,重視興趣激發,引導自主學習,重視主題構建等策略的同時,不難發現,有效教學在熱鬧與自由的背后,也折射出浮躁與放任,折射出了課堂教學的某些缺憾。因此,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講究一定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學 有效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20-01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在眾多新觀點、新方法推陳出新的今日教壇,學生是否得到發展是教學的最終目標,也已成為我們的普遍共識。我們在肯定教學改革,強調師生互動,倡導合作學習,重視興趣激發,引導自主學習,重視主題構建等策略的同時,不難發現,在熱鬧與自由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與浮躁,折射出課堂教學改革的某些缺憾。因此,我們自然會把目光投向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下面結合課堂教學中的實踐,談談我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的剖析與有效課堂教學的一些教學策略。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現狀分析
在我對回收的《小學生語文課堂學習現狀調查問卷》的分析中,我們發現在目前的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許多令人擔憂的地方。我們很多老師在教學中,并沒有真正領悟新課標的精神。比如有的整堂課在教師的安排下“忙碌”地交流、匯報、表演、操作、檢查,但確看不到孩子們靜靜地思考。有的整堂課一切學生說了算,在沒有教師充分引導、創設高級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說哪一段就說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把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其結果是不少學生無所適從。在學生合作學習時,各組成員在合作的目標和任務的分工上不明確,亂哄哄一堆,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合作學習處于一種放任自流的狀態,看似熱鬧,實質空洞。
二、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肖川博士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關鍵詞》一書中對“有效教學”下了這樣的定義:有效教學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所有學生參與到整個學習過程之中,學生在知識、能力、方法等方面感到獲得成功的滿足,學生在情感、思想、態度等方面有所觸動或提升的教學。特征是:學生的實質性參與,主動建構,積極探究,多向互動,積極體驗,自我反思。由此可見,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科學合理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素養發展。通過課堂上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索、教師的及時評價,全面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合理制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的起點,它決定著教學內容的安排方式、教學方法的選擇以及教學評價的實施,因而也就決定著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教師應重視教學目標的導向作用,在課前、課中、課后都要圍繞教學目標思考和行動,這將有助于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1.1制定具體明確的目標
科學合理地制定教學目標,首先要在吃透《新課程標準》的基礎上,認真鉆研教材,領會編者意圖,切實把握課文的特點;其次要關注學情,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他們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學目標,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增強目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教學目標的制定必須具體明確。教學目標的表達越清晰明白,在課堂教學中也就越容易把握,目標的達成率也就越高。
1.2目標落實要貫穿始終
“寫在前頭,忘在腦后”,這是不少教師對待教學目標態度的現實寫照。實際上,教學目標不僅制約著教學活動總的走向,也決定著教學的具體步驟、方法和組織形式。因而教師在備課時,要以教學目標為靈魂,以目標的有效達成為指向,精心預設相應的教學環節,如哪那一個教學過程完成哪那個目標等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將教學目標貫穿于整節課的學習活動中。
1.3靈活扎實達成目標
關注教學目標,有利于教師對教學活動全過程的自覺控制,使所有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都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的實現來展開,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但是,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開放的過程,許多教學細節是無法預料的。因此,教師要善于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系,要讓課堂的生成是在教學流程調控下的生成,是朝著教學目標方向的生成,做到既扎實又靈活地落實教學目標。學生的質疑有時就不在教師的預設范圍內,而這個問題又關乎教學目標的達成,此時教師就有必要引導學生對這個生成的問題進行討論。教師要有處理課堂的應變能力。
1.4及時反思精準目標
課后看學生的作業反饋,及時發現落實不到位的目標,查看目標是過高,還是不符合本班學生情況,做好調整,以便今后再出現類似情況。
2.積極的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全面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情境是實現課堂有效教學的關鍵。根據學生學習特點,我們要創設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探求欲望。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的思維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并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展。學生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創設問題情境的過程,它可以引起學生認知沖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的思維在問題思考與探索中得到促進和發展。如:我在教《長征》這一課時,我以氣勢磅礴的《長征》曲目作為這節課的導入。我問孩子同學們知道老師課前放的什么歌曲嗎?我話音剛落,學生就爭先恐后的搶答,看著學生積極的氣氛,我又提出知道是誰寫的嗎?你對毛主席有哪些了解?通過這樣問題情境的創設,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們探索的欲望。如此同時,我們還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再現課文生活中的真實情景,使學生進入身臨其境的問題環境,從而產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欲望,使學生獲得學習成功的快樂體驗,增強求知欲和自信心,進而促進身心的全面發展。
3.抓住“文眼”,采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朗讀、體驗、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也要防止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即通過反復地讀,走進文本,理解文本,走進作者的心靈,觸摸情感的脈搏。讀是感悟與體驗的前提與基礎。不把課文讀通、讀順、讀好,就不能通過語言來認識事物之間、人物之間、人與事之間的關系;要理解一段話的意思,必須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一遍又一遍地讀書消化,一次又一次地分析概括,然后才有獨特的、有見地的感悟。例如在教學《自己的花是給別看的》一文中的“走過任何一條街,抬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姹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边@段話時,為了讓學生體會在德國,每一條街都是這樣奇麗的景色,條條街都是這樣奇麗的景色,我通過一次又一次的領讀、引讀、組織學生有感情個別讀,把學生的感悟、體驗不斷推向文本。
4.切合兒童特性,適度拓展,堅持練筆
我們都知道,“語文,語文,語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學階段語文的奠基作用說到底就是在掌握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中完成的。崔巒老師指出:語文課時有限,要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用在識字、寫字、讀書、習作、口語交際上,把語文課上得既生動活潑,讓每個學生的各種感官特別是頭腦真正動起來,又扎實有效,向每個40分鐘要效率,要質量。時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學生課堂內的訓練量太少,課堂內動筆時間太少。我們要克服課堂上“君子動口不動手”的頑癥,每篇課文學完后,要騰出8~10分鐘時間讓學生進行書面語言練習。教師要從檢測三維目標綜合達成情況和學生思想、情感、語言生成情況的視角,根據課文內容,設計情境性的語言書面練習題,讓學生寫一組句群或一個語段。這種練習要具有創造性、開放性和綜合性,能激發學生產生情境性和個性化的語言。
5.適時全面評價學生,促進學生有效學習
學習評價具有激勵性,有助于學生欣賞自己的成功,發展積極進取的自信心,提高學習的動機并形成成就感,是實現有效學習的催化劑?!昂煤⒆佣际强涑鰜淼摹?,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適度、多元地評價學生。從尊重人的角度看,語文老師實在應該淡化對回答內容的評價,而應當去關注學生的回答行為,其評價點應放在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上。語文課堂應當是教師、學生和教材之間的對話過程。如果沒有了對話,就沒有了交流,也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可言?!岸紫聛砜磳W生,許多幼稚可笑的東西,便會覺得不幼稚、不可笑,甚至會覺得了不起?!痹u價必須是建立在客觀事實基礎上的,即表揚確有值得表揚之處,批評也是如此。評價并不排斥適當的批評,它們是包容與被包容的關系,批評與贊賞應相輔相成。
總之,只有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潛能的開發、智慧的生成、人格的完善,同時又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與發展,讓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體驗到教育的幸福、實現自身的價值,這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教學藝術論》李如密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2]《現代教學設計論》盛群力編著,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年
[3]《教育心理學》皮連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教育心理學》,莫雷主編,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