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忠政
摘 要: 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健康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對競技體育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已勢在必得,創建健康體育課程體系以“現代健康觀”為指導,以社會化目標為導向,從更新體育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材向科學化、生活化調整;教學方法與手段向個性化、多樣化發展等方面,闡述了要有效的貫徹“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關鍵詞:體育教學 體育健康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22-01
以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追求綜合教學效果的新體育教育思想形成后,健康體育、終身體育、生活體育和主體性體育的教學模式正逐步滲透到體育教學當中來。體育教育是實施 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人才的重要途徑。只有在教學中貫徹以人為本思想,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興趣愛好,既要考慮主動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主動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同時滲透相關的健康教育理論和知識,才能有效的貫徹“健康第一”的教學新理念,是終身體育落到實處。
一、以人為本,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以人為本旨在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培養身心健康的人,并最終幫助學生實現其潛能。體育與健康教育的本質是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展,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因此,健康體與思想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我們應充分認識到以人為本在體育和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健康教育是為不可缺的一種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生存質量的重要方面。在此基礎上,加強健康教育,把體育與健康教育,健康促進有機的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體育的健康教育職能,改變以往的重技術,輕理論,重競技輕健身的教育思想,把學前體育,學校體育,社會體育等環節緊密的銜接起來,以保證體育教育的統一性,完整性和連續性,從而真正達到健身、啟智、調心、育人的教育目標。
二、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材向科學化、生活化調整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校體育教學已開始想強身與人的思想轉變。然而,至今以強身育人為中心的課程體系尚未成形,主要原因是沒有把目標和內容結合起來進行整體改造。因此,在創建健康體育課程體系中應突出以健康健康育人為目標,以終身教育為主線,從使全體學生終身受益為出發點,探索提高學生體質與健康的新途徑、新方法。真正體現健康意識的培養,體育能力的提高,體育習慣的養成。增強健身教材,健康教材,立意于健康改造競技體育教材,使競技運動項目教材化。在教學內容上要轉向符合學生特點的生活體育,娛樂體育。既讓學生體驗體育的樂趣,又讓學生掌握一定閑暇的健康的生活方式,體育手段和方法。因此,健康體育課程應傳授這些方面的內容,為學生個人的終身健康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使教材體系現出健康性,健身性與文化性相結合,實踐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統一性與靈活性相結合的鮮明特征。
三、教學方法與手段向個性化、多樣化發展
學生作為一個群體,是由不同的個體構成的,學生個體的多樣性乃是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性的反映,而教學方法與手段是否依據了學生個體的多樣性,則是衡量體育教育是否遵循了內在規律的尺度之一。由于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決定了他們的起點,進步程度等均有不同。解決不同的問題應該用不同的手段方法,充分體現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個性化,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因人施教”-因人而異,區別對待,各盡所能,各得其所。必須指出的是,在強調“因人施教”的同時,不能因之而忽視“因人施教”-因“材”而異,有的放矢 ,各顯其效。就目前的教學實踐來看,畢竟是班級授課制,與因人施教有一定的內在矛盾性。“因材施教”促使教學內容發生結構分化與過程重組,使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要求、教學評價標準。“因人施教”與“因材施教”的互動狀態呈現教法與手段的個性化與多樣化。
四、拓寬視野,提高體育教師健康教育修養
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現代體育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身心發展,培養其體育興趣,完善其個性為中心。教學中心的轉移并不是放松了對教師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信息角度上分析,影在知識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現代體育強調以人為本,以學生身心發展,培養其體育興趣,完善其個性為中心。教學中心的轉移并不是放松了對教師的要求,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信息角度上分析,影響健康教育落到實處的主要原因,使體育教師缺乏獲取體育和健康教育信息的意識和能力,也就是缺乏對相關學科的最新發展動態,科研前沿,相關創新經驗知之甚少,對知識結構缺乏系統全面的了解和學習,不但限制了自身教學能力的提高,也阻礙了學生體育文化素質的培養。一旦體育教師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就會設身處地的從學生立場考慮問題,尊重學生的個性,自覺的將科學鍛煉方法,運動處方理論,心理學理論,醫學保健理論等運用到教學中,保持體育教學的持續生命力。
五、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身體教育主要是促進身體發育的系統教育,而健康教育是關于身體保養的系統教育,通過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的唯一途徑。學生們通過健康,亞健康,影響健康的因素等問題的學習,激發自身強烈的保健意識和健身欲望。促其將保健知識經“內化”轉化為生活方式和習慣的動力,同時在教學中將體育,健康,等科學知識分解,并巧妙安排,合理穿插,使學生即能掌握比較系統的健康知識。又能了解鍛煉身體的手段和方法,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習慣。尊重學生的個性,使學生愉快的創造性的學習,在主動參與中體會到體育鍛煉的快感,享受自身價值實現的快樂。同時,通過健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體育運動對心理健康的調節作用,使他們自覺通過體育運動改善心理狀態,克服心理障礙,合理宣泄不良情緒,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關系,成為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全面發展的人。總之,體育與健康教育的結合是學校體育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指導思想,我們應充分抓住大好時機,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以身心健康為目的的教學方向,與時俱進,為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與健康水平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袁駿:高校體育教學內容的改革實踐與探索【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1(3)
[2]李祥,梁俊雄:學校健康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黎莎,祝莉:創建我國健康體育課程體系的構想【J】,體育學院學報,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