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立超++田海松
【摘要】《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作為培養譯者職業能力的實踐課程正逐漸受到重視,但由于課程本身特殊性,其教學與翻譯課程有很大區別。本文從課程特點及培養目標出發,提出針對《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教學改革措施,以期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翻譯技能。
【關鍵詞】計算機輔助翻譯 教學改革 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
2014年教育部提出部分本科院校向應用型本科轉型的方針,翻譯專業人才培養不斷向應用型轉向。計算機輔助翻譯能力作為翻譯工作者核心能力之一,越來越受到翻譯教學研究的重視。2014年教育部頒布了《翻譯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其中《計算機輔助翻譯》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列入翻譯專業必修課程。此門課程作為一門新開設不久的課程,仍有許多方面需要進一步完善,也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
《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以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為核心,以語言服務產業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為導向,為翻譯專業學生提供成為現代譯員所需的基本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操作技能訓練和語言資產管理、翻譯項目管理等相關知識。
課程為翻譯方向學生提供成為現代譯員所需的基本計算機輔助翻譯工具操作技能訓練。主要向學生講授現代計算機輔助翻譯原理,以當前翻譯行業使用率較高的機輔翻譯軟件為例,講授機輔翻譯軟件的操作方法以及翻譯項目管理知識,學生隨堂開展軟件使用訓練,做到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通過一個學期的訓練,具備現代譯員所需的基本工具操作技能和語言產業管理的基本知識。
課程應秉承培養應用型語言服務產業人才的理念,著重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在課程設計理念上,課程應充分體現職業性、實踐性和開放性;在課程教學思路設計上,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討論、情境教學、項目模擬等教學手段強化實踐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本課程是翻譯專業學生的必修課,大部分學校將本課程設計在大三或大四完成。但筆者認為,作為翻譯實踐的重要輔助工具,計算機輔助翻譯是學生在日后翻譯學習中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是促進語言學習、提高翻譯效率、養成良好翻譯習慣、豐富翻譯手段的重要途徑。因此筆者認為,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應在學生開始大量翻譯練習之前翻譯實踐課程同學期開設。
以河北民族師范為例,根據2013年培養方案,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設置在第七學期,此時學生已經完成大部分的翻譯實踐課程,完成課程學習后學生少有機會繼續實踐。在第七學期之前,學生們對計算機輔助翻譯知之甚少,以為在線翻譯、機器翻譯等就是計算機輔助翻譯,過于依賴機器翻譯或完全不相信計算機輔助翻譯,信息檢索水平差,不能合理使用網絡資源及在線詞典、搜索引擎等工具。2015年,河北民族師范學院作為河北省首批應用型本科轉型試點校,要求各系部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修訂各本科專業的培養方案,外國語學院根據教育部頒布的《翻譯專業教學國家質量標準》以及《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本科人才培養方案(2015年版)修訂指導意見》修訂了翻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依據“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核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指導思想,將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開設在第二學期。第一學期學生已完成計算機基礎課程,具備學習《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的基本能力。而與本課程同學期開設的還有第二到七學期開設的《專題翻譯》課程,保證學生在完成本課程的學習后,有足夠的實踐課程鞏固技能。
由于《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融合了計算機技術與翻譯能力,本課程的課程設計也應區別于計算機課程和一般翻譯課程。筆者認為,根據課程特點,可以采取以下教學改革措施:建立微課視頻庫,采用翻轉課堂、翻譯工作坊等教學方法,采用形成性評價方式,采用翻譯項目驅動的學習模式等。
1.翻轉課堂。由于學生計算機水平差異較大,且學生理解能力不同,傳統的“教師演示—學生練習—課后任務”的教學模式并不適合所有學生。為此,課程可以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以“課后學習—完成任務—課上展示”的模式進行軟件操作教學,課下利用視頻、教材、軟件使用幫助等資源進行學習后,獨立完成安排的翻譯任務并在課上展示翻譯軟件的使用過程、遇到的問題等。此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學習進度難以統一的問題。
2.建立豐富的學習資料庫。為滿足學生自主學習需要,進一步推進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開展,本課程應收集豐富的課程資源。《計算機輔助翻譯》課程中,輔助翻譯軟件占了課程大部分內容,而這些軟件的相關視頻也是非常豐富。
3.翻譯工作坊+項目驅動。為提高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提前了解和適應翻譯公司基本工作流程,課程可以選用翻譯工作坊的教學方法,以翻譯項目為驅動,根據翻譯公司完成翻譯項目的基本分工,模擬翻譯項目流程和分工辦法,以小組的形式完成翻譯項目。這個教學方法一方面讓學生提前適應翻譯項目中各種角色的工作任務與職責,另一方面促進了學生以翻譯軟件為依拖進行翻譯項目管理。
4.形成性評價方式。翻譯軟件應用的考核困難較大,翻譯軟件翻譯過程難以控制,翻譯形成的記憶庫、術語庫等內容難以快速查看,且兩小時的考試很難涉及多個軟件的考核,因此本課程采用形成性評價的評價方式,學生最終成績由出勤、課堂表現和三次測試的成績構成,反映學生學期內各階段翻譯技能知識水平和學習成果,綜合考量學生對計算機輔助翻譯技能的掌握,此種方法極大的增加了考試的信度。
《計算機輔助翻譯》作為一門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實踐課程,其重要性正逐步受到認可,但仍存在許多問題,其教學理念、方法、考評方法等仍需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周俊博.國內計算機輔助翻譯研究:現狀與展望[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18).
*本論文為2016年承德市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Z201620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