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文忠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空間向度研究
盧文忠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是一個具有空間向度的發展過程即拓展思政課的教學空間。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成為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現實基礎和發展導向。這一轉化可以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現教材空間向教學空間的轉化;主導與主體相結合,實現學習空間向生活空間的轉化;內化與外化相結合,實現物質空間與精神空間的轉化。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材體系 教學體系 思想政治教育空間 轉化
“2015年版教材出版使用之際,正確把握教材修訂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重要突破點,以及教材各章節內容的修訂情況及其來龍去脈,對于廣大一線教師實現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感召力,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1]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結構。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事實上也是一種拓展教學空間的構建過程。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新的教學發展要求下,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必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視角和維度,研究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空間向度。
“教材體系指某一門或某一類課程的各種類型和形式的教材系統,它是某一門或某一類課程的教學目的和標準的載體系統。教學體系指由教學主體(主要指教師和教學組織)設計的使各種教學要素朝向實現教學目標的合理組合,它是統一運作的有機系統。”[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是實現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課程實施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從課程實施的現實要求來看,教材體系是基礎,教學體系是機制,前者的價值需要通過后者來實現,這意味著教材體系必然要向教學體系轉化,這是一個在教材體系基礎上構建教學體系的發展過程。“轉化”之意在于使之從一種狀態或形態變為另一種狀態或形態,從而更有助于實現目標。
從空間意義上說,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教育者和學習者共同處于并改造利用高校空間進行思想價值觀教育活動的課程形式,反映了教育者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來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實踐過程。在高校,隨著實踐的深化和發展,思想政治理論課正涉及和需要更多更廣的空間——拓展教學空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就此而言,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之意在于使之從一種空間狀態或形態變為另一種空間狀態或形態。拓展教學空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拓展教學空間意味著從教材空間、理論空間、文本空間、靜態空間向教學空間、實踐空間、生活空間、動態空間的轉化,教育者利用、改造和創造適應大學生思想行為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來實施課程,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成為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現實基礎和發展導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雖然是一種傳授理論的課程,但這種理論是一種與實踐相聯系的理論,需要在實踐中體驗和實現其價值。“社會實踐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生命線’。”[3]因此,從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意義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是一個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來實現教材空間向教學空間轉化的過程。
具體來說,第一,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根本動力是廣大一線教師為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從根本上體現了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教材的理論價值轉化為教學的實踐價值,推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第二,事實上,教材體系固然是基礎,但純粹的教材體系已不足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需要把局限于理論空間的教材體系推向實踐空間的教學體系,才能使理論內容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以實踐性的理論為基礎和指導的實踐性的教學過程。第三,思想政治教育者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其直接目的并非為己所為,而是為他所取,即這種轉化是為授課對象、教育對象所服務,是為了讓大學生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和價值,從而使理論與大學生的實踐相結合。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有必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實現教材空間向教學空間的轉化,充分利用理論性的教材空間和實踐性的教學空間,使大學生處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材空間和教學空間之中,既注重知識理論性又強化社會實踐性,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既是教育者發揮教育主導作用的基礎和載體,同時又是大學生發揮學習主體作用的資源和支撐。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需要在主導前提下發揮主體作用,推動學習空間向生活空間轉化。
在教材體系和教學體系共同發揮作用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導著前者向后者的轉化,主導著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拓展。這種主導作用體現在:第一,制定和實施轉化的目標、機制、進程;第二,設計和構建空間的形態、規模、結構。就此而言,主導作用的價值就在于為大學生創造思政課學習的空間。主導作用的發揮是為了推動主體作用的發展,把主導作用與主體作用相結合,推動學習空間向生活空間的轉化。通過發揮主導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用學習空間向生活空間轉化的方式來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為大學生拓展思政課學習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其中,學習空間是以教材為基礎的教學環境和場域,生活空間是學習空間的生活化,是學習空間向大學生日常生活領域的延伸和拓展,讓大學生體驗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生活教學。“生活教學即從生活實踐中吸取教育資源,通過生活實踐進行教學,在社會生活中進行教學。現代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把教育和生活熔為一爐。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效果,教學中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各種教育資源和載體。”[4]通過對生活空間的利用和改造,使日常生活轉化為具有教育價值的一種“教材”。在生活空間的教育中,大學生能更充分發揮自主學習、自我教育的主體性,用生活空間的“教材”來進行個性化的生活教學,其實質就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空間不斷拓展的維度來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
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目的是為了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學習和接受社會主義的先進思想文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達到“三進”中的“進腦袋”即內化為精神空間的結構和要素,促進大學生形成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內化的意義就在于用先進的精神文化來塑造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這體現了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在大學生個體意義上是物質空間向精神空間的轉化,即用物質性的空間環境來積極影響精神性的主觀世界。“從本質意義上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空間是思政課教學過程中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共同構成的社會空間。這一教學空間的特殊性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過課程教學實踐利用改造物質空間來塑造完善精神空間。精神空間是思政課教學的內在的、根本的社會空間。”[5]
當然,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高校思政課的目的還要在大學生內化的基礎上實現外化。外化的意義就在于用內在的精神文化來指導個體的行為表現,即把其所內化的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外化為對這些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的實踐,也就是通過實踐將精神空間轉化為物質空間,把內在的精神元素轉化為外在的物質實踐。因此,精神空間與物質空間是實踐基礎上相互轉化的兩種空間形態,體現了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內化與外化相統一的根本要求。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的意義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是一個思想政治教育者為大學生拓展教學空間即推動思政課的“教”與“學”從理論性的空間向實踐性的空間的轉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是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路徑。
參考文獻:
[1]吳潛濤.把握好教材修訂內容有效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10).
[2]陳秉公.試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規律性[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9).
[3]李臘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57.
[4]曾秀蘭.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的重點與路徑探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9).
[5]盧文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空間構建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27).
(作者單位:廣東警官學院思政部)
作者簡介:盧文忠(1985-),男,廣東廣州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課題:高校思政課教學空間的建構及其運用研究(2015SZY066)的階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