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華
?
注重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促進應用文寫作教學改革
宗 華
【摘 要】目前,很多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教學進展困難,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不盡如人意。原因在于沒有把課程的教學與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結合起來,只有從多方面解決這一問題,才能使教學呈現出生機與活力,體現出該課程的價值所在。
【關鍵詞】人文素養 應用文寫作 教學改革
“應用文是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為反映情況、傳播信息、辦理公私事務、解決實際問題而撰寫的有慣用格式的文章。”[1]應用文和人們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具體事務直接對應,當發生問題、出現事務時就需要使用應用文加以解決、進行處理。應用文是我們每個人必須掌握的一種常用文體,應用文寫作的能力是一個人基本文化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職業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葉圣陶先生曾指出:“大學畢業生不一定要能寫小說、詩歌,但是一定要能寫工作和生活中實用的文章,而且非寫得既通順又扎實不可。”所以,應用文寫作課程是高職院校培養“實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一門重要課程。
作為高職院校,教育的出發點以職業化為主,這就容易產生把職業教育等同于職業培訓的偏差。具體到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程,則是盲目追求它的實用性,而忽視了它的人文性。現階段,許多高職院校在教授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程時,側重理論傳授、文體練習、技法訓練,而忽視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導致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聽不懂、學不會、不想學。
應用文具有“實用性、真實性、規范性、簡明性”的特征。因此,要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興趣,教師必須把傳統文化教育貫穿在應用文寫作教學的過程之中。那么,學生在了解、熟悉中華民族傳統的基礎上,才能形成符合時代發展的價值觀,樹立職業的使命感和自豪感,才能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應用文寫作不同于其他文體的創作,它使用的是不同于日常交談及文學作品語言的實用語體,它的基本特征是標準化。應用文寫作要求用詞準確,排斥口語詞、方言詞的介入,可以適當用古詞語,同時較少使用修辭手法,力求平實、簡明。這就要求寫作主體有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對于連封家信都寫不好的高職學生來說,確實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筆者認為,只有讓學生加強經典作品的閱讀,提高其對優秀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才能提升他們對語言使用的感悟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應用文寫作水平。
葉圣陶先生還曾指出“作文這件事情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可見,應用文寫作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與寫作主體的人文素養是息息相關的。筆者認為,高職院校應用文寫作的教學不能停留在僅靠技巧的傳授上,而是要把人文素養的培養與教學改革結合起來,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應用文寫作能力。
(一)高職院校對教育目標定位不合理
當前,一部分高職院校過于強調技能訓練和應用技術的掌握,使得生活和工作中最具有實用性的應用文不被看重。高職院校的學生專業技能強而人文素質差:播音與主持專業的學生發音好,但是不會寫播音稿;醫學專業的學生拿得起手術刀,卻連個病例都寫不了。這些現象都源于學校沒有關注到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程所蘊涵的深厚文化底蘊,對高職教育的目標定位不夠合理。
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雖然強調培養人才的特點是應用型人才,是能夠具體從事社會上的相應的職業崗位工作的人才,但經過這些年的教學探索,更多的高職院校逐漸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關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努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將是一個任重而道遠的過程。
(二)教材內容重技巧而輕人文
學者楊春曉認為,“教材是教學的核心材料,體現著教學大綱的要求,是教與學的主要依據。教材應根據教學大綱中提出的教育教學目的、課程任務及培養目標組織編寫,要形成具有一定范圍和深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體系。”[2]
筆者經過研究發現,從有關教育部門推薦使用的應用文寫作教材來看,大多數教材側重的是應用文寫作的規范、形式,卻很少提及學生寫作能力和寫作素養的培養。例如,我校所使用的幾本教材之中,就只有《當代應用寫作新教程》這一教材里專設了一章“應用寫作作者應具備的素養和能力”,涉及了對學生人文綜合素養的要求及培養策略。筆者認為,這一現象能夠反映出高職院校所使用的應用文寫作教材是有著許多不盡如人意的缺陷。
(三)教師教學方式單一,教學效果不理想
由于應用文寫作的特殊性,長期以來我院都把它定義為“實用性課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大多只是講授一些寫作方法和技巧。并且,相當一部分老師認為應用文寫作這門課程很容易教授,常常采用三步教學法“講理論——評范文——學生練”。有時候,尤其是在課時有限的情況下,第三步更是省略了,那么,教師就只剩下枯燥的講解。這種以講授為主的單一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局限性,它打消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課堂變成了填鴨式的硬性灌輸,在師生之間最終形成了一種被動的單向交流。其后果便是教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學生在臺下卻一頭霧水,真正到了動手練習寫作的時候,學生竟不知如何下筆。
特別是,一些高職院校從事應用文寫作教學的教師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教師從學校畢業直接又走進學校教學,本身就缺乏很多社會實踐的經驗,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難免會力不從心,也很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教學效果便會大打折扣。
(四)學生基礎較差,缺乏學習熱情
現在,高職院校錄取學生的分數逐漸低走,并且在單招考試形式的全面推動下,錄取的學生成績普遍不理想。他們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能力相對較弱,寫作基礎也差。有些學生甚至說自己就沒有寫過作文,根本學不了應用文寫作,也學不會。尤其是一些五年制的學生,在上初中時基本沒用心學習寫作,他們幾乎是沒有具備寫作的基本能力。此外,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如今網絡上應用文的范文、模板泛濫成災。很多學生認為學習這門課程完全沒有必要,今后工作中也不一定用得到,即使用到了,到時候直接在網上下載就可以了。所以,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缺乏學習的熱情。這樣,在學習應用文寫作的過程中,學生根本不愿意動腦去思考,這是導致其寫作能力無法提高的一大障礙。
(一)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構建開放、人文的課堂氛圍
盡管,應用文寫作是一門強調技能的課程,以學生的寫作練習為主,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依然起著相當重要的主導作用。“教師要遵循‘以人為本’、‘人文結合’的原則,更新教學理念,改變教學方式。”[3]教師可以通過合理設計教學,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對各個知識點進行吸收和掌握。教師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自己,教師要少講,學生要多練。學生思考的問題多了,便會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好很多。
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綜合運用情景教學法、案例分析法、小組討論法等等比較有效的教學形式,同時,現階段很受歡迎的“微課”教學也能適當地豐富教師的教學資源。這樣,不僅活躍了教師的課堂教學,也能促進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構建全面的知識體系
筆者認為,應用文寫作與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教師就應該放手讓學生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心靈去感受;要寫身邊的文章,寫有用的文章。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用心學好這門課程,才會激發他們對應用文寫作的興趣,增加他們對這門課程的熱愛。
“作文”即“做人”,學生沒有生活的閱歷,下筆時自然感覺千難萬難。尤其是,高職院校學生人生閱歷有限,閱讀就可以幫助他們認識世界,了解生活。《當代應用寫作新教程》一書中,就提到了應用寫作作者應具備基本的政治理論素養和科學文化知識素養。這兩種素養的培養就需要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學生一方面要多讀,只有廣泛的閱讀才能為今后的寫作積累素材;另一方面要精讀,應用文寫作不同于其他寫作,它具有很強的針對性,這就要求寫作者有精深的專業知識。
(三)著重提升人文素養,將教學與技能培訓相結合
古人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作為教育過程中主導地位的教師,其人文素質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著教育的成效。筆者認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教師人文素養的提升。教師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重要性,并不斷地提升自己,逐步將自身的人文知識內化為人文素養,最終在教育實踐的過程中,依靠其專業知識、人文底蘊、審美情趣、品德修養贏得學生的認同和模仿。
同時,人文素養的培養還要與職業技能培養相結合,高職院校就要根據各個學校實際的情況,為應用文寫作專職教師提供專業實踐的平臺,例如“推薦他們到企事業中進行鍛煉,讓他們接觸各種文種的寫作與學習,積累教學資源。”[4]這樣,教師有了更多實踐的親身經歷,他們才能把這些寶貴的資源恰當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各種應用文體的實際效用。
(四)改革教材內容,體現人文精神
高職院校教材內容的編排,尤其要考慮學生未來職業和崗位的需要,各個學院應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和實際情況選擇與之相適應的教材,而不是采用所謂的統一的教材形式。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觀念上重視人文教育,用人文的觀點理解教材、運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把人文素養教育內容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
在教學環節中,教師要靈活地對教材進行篩選,適當地增減教材的內容,對于教材里那些陳舊過時的理論、例文可以摒棄,而盡力尋找那些體現時代精神、貼近學生生活的范例來講授,這樣就能夠讓課堂真正走進學生內心,把“死”的教科書變成“活”的百寶箱,最大程度地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出復合技能型的人才而盡最大的努力。
參考文獻:
[1]陸琳,陶德勝.現代應用文寫作精編(第二版)[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楊春曉.高校應用文寫作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教育探索,2012(8).
[3]魯彩萍,杜永仁.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與寫作能力的提高——大學寫作教學現狀及應對策略[J].絲綢之路,2014(24).
[4]劉榴.對高職應用文寫作教學的幾點思考——以柳州城市職業學院為例[J].青年與社會,2012(3).
作者簡介:宗華(1984-),女,河南信陽人,信陽職業技術學院語言與傳媒學院,碩士學歷,助教,研究方向:新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