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靈超劉璐
(1.肇慶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廣東肇慶 526061;2.廣東工商職業學院 廣東肇慶 526021)
?
高校體育課程與體育社團的相互影響①
——以肇慶學院輪滑項目為例
李靈超1劉璐2
(1.肇慶學院體育與健康學院 廣東肇慶 526061;2.廣東工商職業學院 廣東肇慶 526021)
摘 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規范學生社團活動,未來高校群眾體育不止存在體育課程,體育社團也是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途徑和機構。通過對輪滑課程與輪滑社團的開展情況進行梳理,從提高學生參與體育的程度和興趣培養方面為主干,有針對性的對肇慶學院輪滑項目的發展提出建議:(1)完善的輪滑社團激勵制度,規范學生的訓練與參與性;(2)增加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頻率,使社團與教學聯系起來;(3)教師參與多方指導,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專項技術,為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做基奠。
關鍵詞:高校體育社團 大學體育課程 相互影響 整合
學校是實現全民健身人群的一部分,大學體育作為高校的必修課程,一直以來備受各方關注,而大學體育在現階段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學生參與積極性不高,體育考核標準和學生體質測試沒有讓學生真正投入到體育當中。輪滑作為一個新興項目在青少年當中受到廣泛推廣,其不僅多重健身功能,也是彰顯青年個性、釋放激情的運動。肇慶學院開設輪滑課程的場地設施相對較完善,雖沒建成標準的速度輪滑場地,但在同類院校中具有專門的場地授課已實屬先列,其輪滑項目受到了越來越多學生的青睞。校園體育社團的創辦就非常符合新課改的要求,創辦的過程可以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1]。課內教學與課外活動聯系起來能夠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的體育活動有場所、有機構為其分擔,從而達到鍛煉身體,提高身體素質的目的。
1.1研究對象
該文以肇慶學院輪滑公共體育課程與輪滑社團為研究對象。
1.2研究方法
該文通過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個案研究法對數據處理分析。
2.1輪滑公共課程開展情況
培養興趣是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前提,掌握技能是課程教學的基礎,發展特長是課程教學的根本,終身鍛煉是課程教學的目的,這4個層面是當今時代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的指導思想[2]。高校體育活動包括:體育課、學生體育活動和競技體育,要想達到全民健身,體育課和學生體育活動就占有主要位置。當前高校學生由于體育技能、運動水平的參差不齊,導致教學內容無法統一,即使有分層次的選項班,老師仍需重復講授基本技術,這就導致部分悟性高、技能強的同學不喜歡體育課[3]。輪滑項目在南方不受季節的影響,其一年四季都能夠開展,掌握扎實的輪滑專項技術,從而利用輪滑項目進行身體鍛煉是輪滑課程的最終目標。肇慶學院的公共體育課程無論從項目的設置、教學大綱和內容的制定,還是基礎體育設施和教師的引進上都在不斷地向前推進,以學生發展為主體的育人方式。
2.1.1輪滑課程實數配比情況
輪滑課程自2003年開始授課以來,至今已有13年,其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比較成熟,有良好的基礎。自2014—2015學期以來該校共有三名輪滑教師,其中兩名教師擔任公共體育教學任務,一名教師授課于體育專業學生,師資人數和學歷配備較合理。擔任公共體育教學的教師平均每人授課10個班級約900人,占全校公共必修課學生人數的4%,輪滑項目受到學生的關注,使學生付諸行動去學習。學校公共體育必修課程的教學模式主要以選項制為主,項目和教師是由學生自主選擇,學生選擇項目的動機主要為對項目感興趣,有探索學習的精神。學校對大二學生選課的要求為修過得課程不可再第二年重復選擇,對于課程的選擇上體現出多樣性,從多方面培養學生參與鍛煉的興趣。
高校體育課程學習時間一般為每周2學時,而每周一次體育課程不能滿足學生參與鍛煉身體的需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近年來肇慶學院的大學體育學大綱和執行計劃做出了相應改變,教育部對學生體質測試做出進一步要求,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掌握練習方法和測試要求,使測試成績真實有效,身體素質練習在不同學期在教學內容上占有不同的比例。現行的教學任務主要包含三部分,由于身體素質練習占有上課課時的比例,所以在專項理論和專項實踐上會相應減少課時,學生的專項學習就被削減。輪滑作為一項新興的體育項目,在大學校園中能夠占有一席之地除了學生的參與性較高,還有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方式能夠使學生很快接受,從而促進項目的發展,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興趣。但任何體育項目要經過長時間的反復練習技術才能夠有所提高,所以現行的體育課時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2.1.2輪滑公共課程授課內容和授課對象層次
輪滑課程現執行的公共體育授課時間為18周,輪滑教學的第一學期為基礎速度輪滑,第二學期為輪滑球或自由式輪滑(根據教師制定)。選擇學習輪滑課的學生98%以上為零基礎,授課內容是從陸地模仿到穿上輪滑鞋開始行走學習,所以學生的初始平臺基本相同。由于學校師范專業和文科專業較多,在上課中女生人數多于男生,女生學習輪滑懼怕的心理使學生的技術發揮受到限制,在學習一學期后男女生的技術差距也比較突出,男生接受新技術能力好于女生,且男生技術好于女生。輪滑的基礎學習是從直道滑行和彎道滑行開始,學生通過掌握基本的專項技術,為以后選擇輪滑的其他項目打下基礎。在學習輪滑課程以后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多數選擇自由式輪滑和速度輪滑,從而為實現終身體育鍛煉打下良好的專項根基。
2.2肇慶學院輪滑社團發展現狀
體育社團是課外體育活動開展的重要形式,是培養學生實現終身體育的基石,能夠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輪滑社團是學生學習輪滑技術與交流的平臺,能夠不斷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每周兩次以上的社團集中練習,使學生的體育逐漸步入生活化,讓學生在課上沒有熟練的技術或未能學到的技術在社團通過與相對技術較高的學生進行溝通能夠促進學生的技術發展。
輪滑社團主要練習的內容為自由式輪滑,包括花式繞樁和花式剎停。加入輪滑社團的學生95%以上的學生接受過輪滑課程的學習,然而社團與課程的共同發展也是未來促進高校體育課程的趨勢。在2014屆肇慶學院輪滑入會的人數為137人,2015屆的會員人數為147人,每年入會人員都呈現上升趨勢。每次訓練時間為2~4小時,主要的傳授方式為高年級帶動低年級,技術好的學生傳授技術等級較低的學生。社團在每年10月進行招新,并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進行輪滑表演,彰顯學生的輪滑技術,納入更多的學生進入社團,其社團內部每年也會組織新會員之間和高手間的自由式輪滑比賽(包括花式過樁、速度過樁和花式剎停)。
3.1上課時間與社團訓練時間沖突,場地受限
在肇慶學院三名輪滑教師上課,教學任務較重,課程多,場地空閑時間少,每天7~8節課同時有兩個班級上課,在周長為120m的場地出現了人滿為患的場面。而很多學生在7~8節沒有課,這個時間學生參與鍛煉較集中,想主動來練習包括輪滑社團的學生每天也聚集在這個時間,使場地人員較密集也存在安全隱患,場地上對輪滑技術掌握程度參差不齊,所以對技術較弱的學生產生心理畏懼,影響學生的技術學習和發揮。
3.2教學課時數無法滿足學生需求
大學體育必修課程每周一次2學時,學時的制定不能體現全民健身綱要的要求,也不能滿足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任何一項體育項目都需要反復練習技術動作來提高運動技能,然而輪滑作為一項持器械運動的項目,其入門和提高都需要經歷反復練習與專業指導,才能提高運動技術。在教學內容配比中,每學期身體素質練習占有一定的比例,這使原本課時就不能滿足學生專項技能的課程,間接地制約了學生專項發展。
3.3輪滑社團制度不清晰,沒有規范性
體育課程因為是學校開設的,所以自然有其強大的執行力和規范性。至于體育社團,學生積極性縱然是有了,沒有強有力的執行規則,也就造成了學生懶散、可去可不去的態度[3]。學校社團由于是學生自發組織,人員流動性較大,學生在加入社團后沒有一定的規章制度督促去進行練習和參與,使部分學生處于最開始的三分鐘熱度,最終自動退團,這是在社團中常見的現象。體育社團管理滯后,缺少監控,內部管理松散,社團缺乏發展規劃[4],是其制約輪滑社團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輪滑課程主要講授速度輪滑,多數學生從輪滑課程起步學習基礎,從而對項目產生興趣,然而由于學時限制,學生輪滑技術不熟練,對技術掌握不到位,從而影響鍛煉效果,為提高專項技能學生不得不尋求另一種延續學習的方法,社團是體育課程的延展,是促進課程完善另一種途徑,要使課程與社團的聯系建立起來,加強溝通,教師參與指導,讓輪滑社團更規范化、發揮各自的作用,促進兩個群體間良性發展。
4.1教師參與指導,課程時間安排與社團相互協調
在社團當中很多技術水平較高的學生處于帶領位置,由于學生的活動范圍只局限在學校里,教師可以參與進來,進行對外溝通,帶領學生參與比賽,能夠在比賽中提高專項技術。教師可對技術動作熟練掌握較好的學生進行培訓,對于初學和技術較弱的學生,進行一對一或一對五小課堂教學,讓學生快速及時掌握技術,并改正錯誤動作。上課與社團練習時間發生的沖突,可以在時間安排上,課程時間的設置可每周空余出一個下午,供學生社團進行練習,如每周三下午為學生的體育社團活動日,教師無課可進行指導,為學生制定專項訓練計劃,使訓練達到一定強度。
4.2學生參與輪滑社團活動與體育課程分數掛鉤
大學體育教授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在調查輪滑社團中每年參與的人數雖不斷增加,但與上課人數相比還差很多,要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除提高學習興趣外還要與體育成績掛鉤。為了使學生更積極參與體育活動,可在體育課程總評中參與社團鍛煉占總評10%,這樣能夠使學生不僅鞏固課堂學習的內容,通過練習也能夠提高專項技術。
4.3建立完善的社團制度,規范社團活動開展
社團管理建立制約激勵制度,對學生的參與次數進行考勤,每次鍛煉時間和強度應有一定的運動負荷量。缺少教師指導的體育社團,組織管理和社團活動處于松散狀態,體育專項教師和直屬監管學生社團的校團委部門,可以給予制度建立的意見,并為體育課程占有的總評比例提出指導性意見,并進行監督。
輪滑教學課程是輪滑學習的基礎,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基地,社團是學生除課內以外的學習和練習組織,從課堂體育向課外延伸,是實現高校體育機制的完整呈現,兩機構相互補充和促進。體育課程的設置與高水平學生的需求存在差距,體育課程的內容設置主要以基礎學習為主,由于學生身體素質存在差異,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學習效果不同,通過社團與課程相互結合、相互影響,為不同的學生提高輪滑專項技術制定練習方案。因人而異讓更多的學生感受體育課程與社團結合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習興趣,培養終身體育的鍛煉意識,是實現學校體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瑞.河南省高校體育教育課程建設的研究[D].鄭州大學,2011.
[2]謝燕歌,洪浩.普通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指導思想探索與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7(1):94-99.
[3]許蘭,劉蘇.高校體育課程與體育社團的融入發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4(24):10-11.
[4]崔樹林,穆益林,李永華,等.大學生體育社團運作方式探索[J].體育學刊,2008,11(15):71-74.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and the Sports Community Influence Each Other——In Zhaoqing University Roller Skating Program,For Example
LI Lingchao1LiuLu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ZhaoQing University, Zhaoqing Guangdong,526061,China;2. Guangdong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Zhaoqing Guangdong,526021,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the standard student club activities,mass spor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uture there is more tha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the sports community is also a important way of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and institutions.Through the developing circumstance of roller skating curriculum and roller skating club,from raising the degree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nd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interest,give priority to dry,targete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zhaoqing university roller skating project:(1)Improve the roller skating club incentive system,the standard of students'training and participation;(2)Increase students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time and frequency,make the club linked with teaching;(3)The teachers to participate in various guidance,let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special technology of solid for exercise,improve physical quality to do a drink.
Key Words:College sports community;The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Interact with each other;Integration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5(c)-0116-0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5.116
作者簡介:①李靈超(1988,2—),女,漢,黑龍江省青岡縣人,碩士,職稱:助教,研究方向:速度滑冰教學與訓練、輪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