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蘋
(遼寧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6)
?
中日對未成年犯罪人保護之研究
劉蘋
(遼寧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110036)
摘要:我國對未成年犯罪人保護這一問題的研究還比較薄弱,理論研究無法適應司法實踐的迫切需要。本文主要通過分析中日兩國對未成年犯罪人保護機構的設置以及保護的原則,探究其原因,以此提出相應的改善建議。
關鍵詞:中國未成年人犯罪;日本未成年人犯罪;比較
未成年人是特殊的法律主體,所以在解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時必須依據司法保護制度進行。中日兩個國家都有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保護制度。
一、未成年犯罪人概念認定
中日未成年犯罪人概念之比較。
1.年齡范圍上不同。我國法律上所說的未成年人是已滿14周歲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而日本法律所說的是未成年人是已滿14周歲未滿20周歲的未成年人。
2.確定年齡適用的標準不同。我國適用不同的法律有不同的標準,一般適用實體法時以犯罪人犯罪時是否達到年齡標準,適用程序法時以犯罪人審判時是否達到年齡標準。日本適用年齡標準則以以處分時的年齡為標準。
二、中日關于未成年犯罪人保護比較
(一)機構設置的比較。
從機構設置來看,我國相比較與日本的未成年犯罪人矯正機構設置是非常簡單的,目前只存在未成年犯罪人管教所,又稱為少管所。日本的未成年犯罪人矯正機構設置非常完善,在日本,為預防矯治未成年犯罪人,與日本存在的家庭法院相匹配,設置有少年院和專門的少年監獄,除了這兩個機構外還有許多其他形式的未成年犯罪人處分保護機構。從未成年犯罪人矯正保護形式來看,我國只存在限制自由的單一形式,而日本由于機構設置多樣,所以相應的矯正保護形式也是多樣的。
(二)未成年犯罪人矯正保護工作原則的比較。
對于我國的未成年犯罪人矯正保護我國貫徹“以引導、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司法工作原則,在少年管教所組織未成年犯罪人進行不同形式的學習活動,從而達到對其改造的效果,引導其回到正確的社會生活中。在日本,未成年犯罪人矯正機構主要以教育為目的,設置不同的適應未成年犯罪人改過自新的機構,這些機構的工作原則主要表現為“保護未成年犯罪人健康成長”。
(三)中日未成年犯罪人保護差異形成的原因的探究。
中日兩國未成年犯罪人保護制度各有自己特點,這與兩個國家各自不同的法律制度和社會傳統有關。中日對未成年犯罪人的保護都強調對未成年犯的保護原則,但比較來看,日本的未成年保護制度更加的具體,在實踐過程中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三、關于未成年犯罪人保護的建議
(一)強化司法權力,約束行政權力。
加強司法權力,約束行政權力。目前我國的未成年犯罪人矯正保護有濃重的行政色彩,行政機關干涉過多。借鑒日本未成年犯罪人矯正保護的經驗,我國應強化司法機關在這方面問題上的權力,利用司法力量引導未成年犯罪人健康成長。在司法上,解決未成年犯罪人保護的問題,我們要制定完備相應的法律法規。我們應區分輕微犯罪類型和違法犯罪類型。對于這兩種非犯罪類型的未成年犯罪人我們要選用一些教育學、心理學專業的人員組成專門的一個機構,這個機構是脫離犯罪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的,該機構致力于挽救未成年犯罪人的專業機構。處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我們應設置一個這樣的程序:偵查機關發現未成年犯罪案件后,經過基本的偵查,認為其符合初步符合構成犯罪要件的,進行立案偵查,然后移送檢察機關,檢察機關認為其構罪的,移交法院審判,通過正常的未成年犯罪人刑事司法程序進行處理。偵查機關在初步偵查時認為該未成年犯罪人情節較輕微的,不構成犯罪的,可以將該未成年犯罪人移交上述我們專門設立的機構,由該機構根據具體情況,以“挽救和引導”為原則,對其進行非刑罰處罰。
(二)確立未成年犯罪人的前科消滅制度。
我國的未成年刑事制度在實踐探索和理論中都在不斷改進。但是,我國未成年的刑事案件前科消滅制度的規定仍有待于進步。對此,筆者提出如下設想:對于特殊的未成年犯罪人,我們要適用特殊的前科消滅制度。只有被判處無期徒刑、觸犯危害國家安全罪以及毒品犯罪的未成年犯罪人才會有前科記錄,其他犯罪情形應對其前科犯罪記錄予以消滅。原因為:對于未成年犯罪人我們主要以“教育、引導”為目標,被宣判無期徒刑的未成年犯罪人所犯的罪行一定極其惡劣,其人身危險性一定非常大,因此對這類未成年犯罪人我們不應適用前科消滅制度。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罪以及毒品犯罪,我國是嚴厲打擊的犯罪,這兩類犯罪危害性大、反復性高,不適宜適用前科消滅制度。而對于未成年犯罪人所犯的其他類犯罪,一般危害性都不大,特別是未成年人心智還不成熟,還極具有改造的可能。為了未成年犯罪人能夠正常健康的回歸社會,應對未成年犯罪人確立前科消滅制度。
(三)為未成年犯罪人設置專門的緩刑機構。
我國在未成年犯罪人司法體系內設置專門的未成年緩刑機構,主要負責以下項工作:
由于未成年犯罪人的心智還不健全,造成其犯罪的原因不僅僅是其自身,可能有多種其他方面的原因,因此,審判組織在對其進行審判特別是量刑時,應委托有關機構對其進行社會調查報告,全方位了解未成年犯罪人的家庭情況、自身情況、學校情況,對這些因素進行評估,形成報告作為量刑建議提交給審判機關,做這些報告的必須是了解未成年犯罪人的特殊機構,設立專門的緩刑機構完成未成年犯罪人的社會調查報告。
參考文獻:
[1]蘇明月.從中日少年案件處理流程與矯正之比較看少年司法模式[J].青少年犯罪問題,2010(1):78
[2]于國旦.少年司法制度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4:59
[3]四方光.少年非行現狀與警察對策[J].犯罪與非行,2004,(2)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61-01
作者簡介:劉蘋(1989-),女,漢族,河北唐山人,現為遼寧大學法學院2013級訴訟法學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