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培(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曲阜 273165)
?
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初探
張培培
(曲阜師范大學 山東曲阜 273165)
摘 要:如今,新課程改革的“春風”已經吹遍華夏大地,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對小學體育教學也予以了更高的期望,希望小學體育教學能幫助小學生強健體魄,樹立終身體育意識。然而從目前來看,小學體育教學還存在一系列亟待改進的問題。事實證明,實施分層教學有利于提高小學體育教學質量。該文先分析小學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接著研究分層教學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新課改 小學體育 分層教學
1.1 教師采取“大一統”教學方式
由于受到先天遺傳、生活經歷和后天教育等因素的影響,小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他們的身體素質不盡相同,身體靈活性與協調性也不盡一致,這需要教師進行因材施教,但是甚少有體育教師認識到學生的這些差異,在教學過程中依舊采取“大一統”教學方式,對學生設置一樣的目標、安排一樣的內容,這樣可能會讓體能較弱的學生難以跟上教學進度,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上體育課的興趣。
1.2 教師采取“一言堂”教學方式
部分體育教師深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依舊滿足于在課堂上占據絕對的控制地位,對學生進行“滿堂灌”“一言堂”教學,而不顧學生的消化能力。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彰顯,課堂氣氛沉悶不堪,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1.3 教師采取“單一化”教學評價
教師在評價學生的體育能力時,僅僅通過他們能否完成所規定的動作來加以評斷,這樣未免太過片面,不利于發掘學生的運動潛能,也不利于調動學生的運動積極性。綜上所述不難發現,小學體育教學確實存在一些問題,而分層教學的應用可以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著名心理學家加德納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為認識人的差異性提供了理論依據,他認為個體由于智能組合的差異,所以具有不同的個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與優勢。這就為學校教育實施分層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用分層教學,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2.1 學生分層:應用分層教學的前提
分層教學由多個主體共同參與,他們相互作用、相互溝通,促進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學生是參與分層教學的主體,分層教學活動要始終圍繞學生這個核心而展開。有鑒于此,對學生進行科學分層是實施分層教學的重要前提。只有具備層級明確的對象,教師才能有的放矢地進行針對性教學。同時,“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也主張學生的主體性回歸,要求教師要尊重學生、關心學生的個性需求,結合他們的現實情況進行因材施教。對小學生進行科學分層,是小學體育教師必須做好的首要事情。
進行學生分層之前,體育教師首先要向學生講明各個層級的基本情況,讓學生結合自身的體能素質、預期發展自主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發展層次。然后教師再制定一個時間段,按照學生的努力程度和進步情況進行合理調整,幫助學生逐漸得到提高。
比如以小學三年級體育教學為例,這個階段的學習繼學生二年級所學的基礎,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更難的層次,在教學伊始階段,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二年級的種種表現,建立一個4級分層、逐漸遞進的結構。第一級是針對對體育運動沒有強烈興趣,或者體能較差的學生,他們在跑、跳、蹦等方面都沒有太突出的表現;第二級針對對體育運動有興趣,但體能素質亟待進一步提高的學生;第3級針對體能素質較好的學生;第4級針對體能素質非常優秀和突出的學生。教師要用合適的語言向學生解釋著4個分組,告訴他們這樣的分組不存在歧視,旨在幫助他們循序漸進地提升運動能力,當學生素質有所提升后,教師要適當調整,實現動態流動,以此激發學生的運動動機。
2.2 教學分層:應用分層教學的核心
新課改對學校教育提出了三維目標,小學體育教學也要制定三維目標,然后對其進行細化,進行合理的分層界定。教師不能要求所有的學生對既定的教學內容都達到同樣的水準,這樣有點強人所難。小學體育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結合學生的具體能力確定每一層級的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比如在教學“立定三級跳遠”時,教師不能規定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這項運動的要領與動作,還要跳到教師所指定的底線。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分層目標:一級目標是基本了解立定三級跳遠的基本動作,感受身體協調;二級目標是熟悉立定三級跳遠的協調動作,并掌握跳得更遠的技巧;三級目標是完整掌握立定三級跳遠的一整套動作,并取得優異成績。
另外,在開展教學分層時,教師還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適應不同層級學生的能力。比如在教學“跳山羊”這部分內容時,這項運
具有全面的指導性和可操作性。
權重是指某一指標在一個評價體系當中的重要程度,具有牽動整個評價體系的效果。對于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采用的方法有多種,如關鍵特征調查法、層次分析法、U型權重分析法等[6]。在確定評價指標權重的過程中,因評價對象的不同,所以,會有一定的局限性。采用U型權重分析法對調查結果進行處理。首先要確定評價結果是否一致,這是運用U型權重分析法的前提。對于評價結果一致性的檢測,可采用下列方式:
將專家評判結果轉換成致次,計算肯德爾和諧系數:
rN=SSR/1/12k2(n3-n)-kΣΤ
肯德爾和諧系數顯著性檢驗:
x2=ΣRi2-(ΣRi)2/m/1/12mn(m+1)
經檢驗得知,各專家得出的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教學評價指標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以利用U型權重分析法計算各評價指標的權重系數。
我國體育教育教學評價的研究尚處于探究階段,需要相關學者加大研究力度,以期為教學評價體系的建立提供理論依據。目前,我國體育專業田徑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評價體系等方面基本上保留了原有模式,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不足。為了實現培養復合型人才的目標,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教學需要對教學內容、方法以及教學評價進行深入地研究,以充分地發揮學校教學的作用,從而使學生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王寧.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對田徑普修課態度的調查與分析[J].才智,2014,18(5):63.
[2]王新寶,黃衛東.動態分層教學法在體育院系田徑普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以跨欄跑項目為例[J].體育科技,2013,34 (5):148-151.
[3]汪廣茂.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田徑普修課競爭因素教學效應[J].運動,2014,26(19):114-115.
[4]孫新云.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技術教學考核評價[J].改革與開放,2012,7(4):153-154.
[5]劉志菁,吳玉華.體育教育專業田徑普修課能力本位教學模式建構[J].當代體育科技,2015,5(4):1-3.
[6]李金珠,吳玉華.地方高校體育教育專業田徑課學生學業成績評價現狀的調查與思考[J].考試周刊,2014,12(77):104-105,106.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092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c)-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