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逸明胡鵬(.江蘇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徐州 6;.蘇州外國語學校 江蘇宿遷 3800)
?
中華五禽操在中小學推廣的可行性分析
——以南京市中小學為例
陶逸明1胡鵬2
(1.江蘇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江蘇徐州 221116;2.蘇州外國語學校 江蘇宿遷 223800)
摘 要:五禽戲是東漢年間華佗所創(chuàng),它是許多種經(jīng)典的中醫(yī)理論加以導引術的基礎上結合而成的。五禽戲的代表性動作模仿了虎、鹿、熊、猿、鳥5種動物,是世界上最早出現(xiàn)的具有預防、治療及康復作用的醫(yī)療體操運動。該文以“中華五禽操”在中小學推廣的可行性分析為視角,運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中華五禽操”在中小學推廣的可行性分析進行研究,分析影響推廣的制約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旨在為“中華五禽操”在中小學的發(fā)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中華五禽操 中小學 推廣 可行性
“中華五禽操”作為國家教育部委托項目,由江蘇師范大學編創(chuàng)而成。它在華佗五禽戲的基礎上進行配樂在意興盎然的情誼中“舞”出徐州的漢文化歷史。由于中小學生的健康要求需要、中小學廣播體操單一乏味和青少年對傳統(tǒng)文化認知少,“中華五禽操”的創(chuàng)編極為重要。“中華五禽操”動作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最大的特點是動作簡單形象,其創(chuàng)編撼動了廣播體操在學校體系中的地位,更好地促進了學校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1.1 研究對象
該研究以江蘇省南京市金陵中學龍湖分校、東山外國語學校、程橋初級中學的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該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
經(jīng)調查發(fā)現(xiàn),“中華五禽操”的推廣十分必要,具體分析如下。
2.1 迎合“三走精神”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專門指出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共青團學校戰(zhàn)線各級團組織要深刻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開展學生“走下網(wǎng)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重要意義,使更多學生逐漸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擺脫對互聯(lián)網(wǎng)的依賴,正確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充分發(fā)揮互聯(lián)網(wǎng)的作用,通過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來提高身體機能水平。將“三走精神”帶進中小學,“中華五禽操”成為中小學生的課間活動,引導學生走出教室、走出宿舍,放松身心符合“三走精神”的內涵。
2.2 科學性健身操
“中華五禽操”根據(jù)華佗五禽戲改編而來,五禽戲本身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將“中華五禽操”作為體育鍛煉的項目,可以有效地調節(jié)人體生理機能,提高身體機能水平。分為虎、鹿、熊、猴、鳥5個動作類型,每個動作都有一定的科學依據(jù),都能夠對身體相關部位進行鍛煉。虎的動作中:虎舉、虎爪、虎撲等動作,主虎剛健,即模仿虎的形狀姿態(tài),善用虎的爪力、搖首擺尾的姿態(tài),同時鼓蕩周身動作,勤練虎戲有助於強腰益腎、生髓壯骨;鹿的動作中包含鹿抵、鹿奔等動作,主鹿溫馴,同時取其長壽性靈,練習時可以引氣於身,預防治療頸肩復合癥;熊的動作中熊運、熊晃等動作,主熊沉緩,以腰肌關節(jié)為鍛煉目標,達到預防治療腰肌勞損的效果,并且在熊晃的動作中,也能達到健脾舒胃的效果;猴的動作有猴提、猴摘等動作,主猴輕靈,取猴具有機警靈活、好動無定等特性而編成一套功法,練習以加強頸部活動,有助于大腦的血液循環(huán);最后鳥的動作包含鳥伸、鳥飛等,主鳥活潑,練習以促進血液與氧氣的交換,達到氣血通暢的效果。
3.1 校園體育與文化相結合
“中華五禽操”的創(chuàng)編是根據(jù)華佗五禽戲和徐州悠久的漢文化,蘊含豐富的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文化內涵,就悠久的漢文化及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而言,“中華五禽操”具有相當大的代表性,就目前南京市中小學體育課程,南京市地方特色傳統(tǒng)體育項目“中華五禽操”可作為開發(fā)對象,以實現(xiàn)校園體育與傳統(tǒng)體育文化、中國歷史文化(漢文化)相結合,這樣一來,中小學生既得到了體育鍛煉,增強了體質,又體會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
3.2 以健康與快樂作為目標
“中華五禽操”為“模仿式”徒手操,著重于“形、神、意、氣”相統(tǒng)一。其動作中模仿動物為主,采取緩慢悅耳的詩歌樂曲配合朗誦來取代口令式的校園廣播操,利于緩解學生學習壓力,放松身心,提高運動效果的同時也更能感受到運動的樂趣。在快樂中得到鍛煉,適合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及興趣愛好,并且每節(jié)都具有不同的健身祛病作用,中小學生可以在練習中互相交流并從中獲得快樂。
據(jù)調查統(tǒng)計,有54%的學生認為學習“中華五禽操”需要兩個星期的時間,有31%的學生認為學習“中華五禽操”需要一個月的時間,在4個選項中這兩個選項所占比例較大,說明“中華五禽操”較原有的中小學廣播體操對于中小學生來說較為難學,分析主要原因有:(1)學生在進行模仿動物的動作時,因為慣性思維,導致動作生硬,產(chǎn)生形式化應對,導致達不到運動健身的效果;(2)“中華五禽操”對于中小學生來說是一種新穎的徒手健身操,很多學生初次習練它的時候都覺得非常困難,尤其是動作學習上在節(jié)奏上都很難掌握;(3)在練習“中華五禽操”的時候,要求練習者注重神態(tài)動作符合5種動物的特點,并且要能夠調整自己的氣息做到動靜結合,以達到良好的鍛煉效果,中小學生的特點就是活潑好動,這恰恰與“中華五禽操”中要求靜的一方面相違背。
據(jù)調查統(tǒng)計,有85%的學生從未了解過“中華五禽操”;10%的學生聽說過,但并不了解“中華五禽操”;有5%的學生聽說過,并且了解“中華五禽操”。在3個選項中第一個選項所占比例較大,說明“中華五禽操”對于大多數(shù)中小學生來說還是陌生的。分析主要原因有:(1)“中華五禽操”發(fā)展路徑欠缺。中“華五禽操”的前身五禽戲多作為中老年人健身方法出現(xiàn)或者用于醫(yī)學康復,從來沒有作為徒手健身操的方式展現(xiàn)在人馬面前,就導致其與學校素質教育不能有效地結合,在體育課堂上也較難吸引青少年的眼球,無法激發(fā)興趣;(2)“中華五禽操”的師資團隊不夠強大。“中華五禽操”是一種新編徒手健身操,就目前來說,其對于多數(shù)人是陌生的,所以導致各校體育老師對“中華五禽操”的了解很少,使他們不能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教學。
5.1 結論
(1)大部分中小學生對傳承傳統(tǒng)文化沒有深入領悟;對于“中華五禽操”傳統(tǒng)文化以及作用功能認知程度不夠,導致學習興趣不大、學習效果不理想。
(2)“中華五禽操”課程主要理念是以符合“三走精神”為倡導,更好地達到了中小學體育教學理念,實現(xiàn)文化與體育相結合;但是情況依舊嚴峻。
(3)政府社會學校重視程度不夠,推廣力度不夠,“中華五禽操”并沒有完全走進中小學校。
5.2 建議
(1)通過加強對“中華五禽操”的宣傳推廣,使得學生從小接受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了解并認識“中華五禽操”,對“中華五禽操”的動作技能、文化底蘊有深入的認識和領悟。
(2)通過政府部門大力推廣“中華五禽操”,使得“中華五禽操”走進校園,“中華五禽操”與學校教育、校園體育相結合,進入學校教育體系;學校把“中華五禽操”列入教學、活動、訓練的內容,從教育初始階段開始,豐富體育教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積極促進中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施行素養(yǎng)教育,注重提高學生內在的修養(yǎng)和文化底蘊。
參考文獻
[1]但愛蘭,李曉紅.太極拳的傳播與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4(5):42-44.
[2]金曉強,王鳳陽.健身氣功五禽戲研究進展[J].搏擊·武術科學, 2010(5):82-84.
[3]唐韻.中華五禽操在中小學教學中的對策分析[J].新課程學習: 中,2014(2):9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096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1(c)-009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