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宏素(貴州省務川縣黃都中學,貴州 務川 564300)
?
數學教學的一大“法寶”——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研究
趙宏素
(貴州省務川縣黃都中學,貴州 務川 564300)
摘要:數學學科在初中教育體系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數學又是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重要學科,數學學科又和其他學科聯系密切,因此,提高數學教學效果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從生活化教學模式著手,對數學教學淺析幾點見解,以期為今后的相關研究提供一些理論上的支持。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
現階段初中數學教學方式早已不再是僅限于課本、教條刻板的定義、復雜抽象的邏輯算數等一些脫離實際的模式。盡管當下的數學課堂教學依舊存在這樣那樣的缺陷,但是,教學方式較之以前更加靈活多樣,使枯燥呆板的理論得以生活化、現實化,學生也能在實踐中學習數學理論,這也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大“法寶”。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對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頗具影響。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首先需要教師在講授新知識前認真備課,找到數學知識中與生活的相通之處,并將其生活化,指導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例如,在分析“坐標軸的簡單應用”的相關內容時,則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兩位數學號變成(x,y)的形式。此時,也可以在黑板上繪制坐標圖,請幾位學生上來在坐標圖中將自己的位置標出來。這種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他們的日常息息相關。一方面既能夠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學生的生活環境是他們最為熟悉的環境,為此,可以結合生活環境引入教學知識,將教學知識融入到具體的生活情節之中。這樣一方面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定的引導作用;另一方面,還能夠幫助學生進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落實,有利于學生牢牢掌握這些內容。例如,在探討幾何內容時,可以引導學生辨認周圍的幾何圖形,比方說,通過測量教室的長、寬、高等計算教室的表面積,或者也可以把學生帶到課外,對課堂外的任意組合圖形,通過學習的內容來測量并且計算身邊熟悉的日常用品的體積與表面積,這樣的學習方式也能夠最大限度地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出來,將生活化的教學理念融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在調動學習主動性的同時,還能有效的培養學生靈活學習、學以致用的好習慣。
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為此,應該指導學生掌握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常言道:“實踐出真理。”鼓勵學生參與到實踐之中,在實踐中理解知識、掌握并熟練應用,對提高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極為重要。學生在實踐中親身體驗過的知識印象才會更深刻,理解也會更透徹。比如,當講解完一些內容后,在課下也可以多布置一些與實際生活關系密切的練習,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而且還利于促使學生將這些知識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幫助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學習《解直角三角形》這一章的內容時,要求學生制作測傾器,測量物體的仰角(俯角),進而再計算出物體的高度。但是,這類作業通常會受到很多數學教師的冷落,殊不知,這些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學以致用之能力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生活、生產中的許多問題。因此,要給予這類知識足夠的重視,鼓勵學生多動手、勤實踐,讓數學在生活中為學生所用。
學生是最富有活力、激情與個性的群體,學生們的思維較為活躍,想象力豐富且朝氣蓬勃。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教師在制定作業的過程中也要有針對性地布置個性化作業,讓學生在面對相同的題目、相同的作業時不會產生無聊感。
例如,在講解完《拋物線的解析式》的相關內容后,就可以為學生布置一道較為新穎的題目:依照本節課所學的相關知識,請同學們計算出自己拋出鉛球的拋物線的解析式,并畫出相應的圖像。這是一道十分靈活的題目,其中還要將自身的身高與拋出鉛球的最高點畫出來。當布置完這道題后,同學們也都快速投入到自己的題目中,積極主動地研討,尋找解題途徑和答案。制定個性化的作業,既充分展示了學生的獨特性,又能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課堂教學的成功施展和教學素材的積累整合密切相關。傳統的教學觀念主要是以課本教材為中心,課堂教授的內容始終圍繞講教材為主,這種落后的教學觀點缺乏引導學生加強對“生活世界”的關注度,而且還將數學學科與生活劃清界限,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最終目的是單純為了考試。而今,受素質教育的影響,作為教師的我們要主動沖破這種陳舊的教育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細心搜集一些與生活化教學有關的素材,在課堂上進行運用,使教學內容與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將生活問題穿插在數學課堂教學當中,喚醒學生對生活化教學的認識,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知識對今后的生活、學習、發展等都有幫助。此外,將生活素材引入到數學課程教學之中,使課堂教學內容也變得生活化。
素質教育下的學習不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閉門苦修了,而要抱著“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生活化姿態去學習。作為數學教師的我們也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提煉數學知識,主動從書本里走向生活,使學生都能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知識、應用數學知識,進而達到學以致用之目的。
參考文獻
[1]李金明.初中學生數學思維力發展特點及培養方略[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04年04期
[2]陳木昌.淺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創造性能力培養[J].新課程學習(社會綜合).2009(06)
[3]顧海霞.初中數學綜合與實踐活動的開展研究[J].理科考試研究.2015(24)
[4]鐘文琴.提高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實踐[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5)
[5]王代兵.讓生活之花開在思維的陽光下——初中數學的生活化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5).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1-02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