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偉


摘 要: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教育技術存在顯而易見的突出優勢,結合相關教學經驗及體會對其展開了細致的分析與探討。
關鍵詞:高中地理;信息教育技術;教學情景;知識容量;復習模式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更新與發展,其在學科教育教學領域的運用也變得日漸廣泛。那么,在高中地理學科教學中合理運用信息教育技術究竟存在哪些突出的優勢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對此進行了分析、研究與探討。
一、信息教育技術可以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
高中地理作為一門以研究地理環境以及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仍停留在由直觀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轉化的階段,尚未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絕對抽象思維。而信息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可以使原本抽象化的學習內容變得直觀化、形象化,起到“化繁為簡”“化抽象為立體”的良好效果。對此,筆者有著非常深刻的教學體會。如,在學習“板塊之間的運動是導致發生地震自然災害的重要影響因素”這一內容時,學生很難理解板塊是如何運動的?又是如何進行相互作用的?畢竟板塊蘊含于地球內部,誰也沒有真正接觸過。如何輕松突破這一難點呢?筆者借助信息教育技術對我國的汶川大地震進行了模擬的實驗演示:印度洋板塊向東北方向緩慢移動,這就使得其上方的歐亞板塊受到越來越多的壓力,青藏高原在快速隆升的過程中也承受了較多的重力。這些都致使青藏高原東緣沿龍門山構造帶向東進行擠壓,龍門山構造帶逐漸下沉,在面對四川盆地的強勢阻擋之后,將累積的構造應力能量進行突然的大規模釋放,最終導致了汶川大地震的強烈爆發。
如此借助信息教育技術這一載體,學生對于“板塊相互運動可能會誘發地震”這一抽象化的專業知識形成了更為直觀的認識,而這很顯然要比教師單純依靠滔滔不絕的枯燥講解要更直接,也更具有實際效果。
二、信息教育技術可以擴充課堂知識容量
高中地理學科所研究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地理環境、氣候天氣、社會人文活動等眾多繁瑣的知識點。可以這么說,高中地理學科的知識容量極大。高中地理教師若是仍想采用“一支粉筆+一張嘴”的落后教育模式,顯然很難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將大綱所規定的教學要點全都進行講解與闡述。試想,如此狀態又何談幫助學生更好地應對地理高考呢?
而信息教育技術的科學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扭轉上述境況,即可以在有效擴充課堂知識容量、豐富學生學識見識的基礎上幫助其構建完整的高中地理結構體系。如“城市化”這一內容涉及“過快的城市化會對城市的地理環境造成沉重、惡劣的深刻影響”這一知識點,教材只是大致提到將會對城市交通、住宅建筑、社會問題等產生一定的不利影響,卻忽視了過快的城市化還將對自然資源、生態系統等產生消極影響。鑒于此,筆者就借助信息教育技術提前在網絡上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寶貴資料,包括圖片、文字、數據、紀錄片等等,并在地理課上依次播放給學生。如此,通過運用信息教育技術學生就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瀏覽完大量的有效信息,并深刻認識到過快的城市化發展將加劇人與有限自然資源之間的矛盾,也將致使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受到嚴重的損壞,而這很顯然都不利于人類的長遠發展,真正起到了借助信息教育技術擴充課堂知識容量、豐富學生學識見識、深化其理解與認知、大大節省寶貴的課堂時間與精力的多重作用。
傳統教育模式下單純依靠教師進行一一的口頭闡述與講解很顯然無法獲得上述同等質量的課堂教學效果。
三、信息教育技術可以優化高中學生的課下復習模式
信息教育技術作為一種新興、先進的事物,若是能對其進行合理運用將會起到創新高中生地理課下復習模式的良好作用。對此,筆者進行了積極的探索與實踐,認為其切實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如,在學習“交通運輸布局變化的影響”這章內容時,筆者就借助信息教育技術精心制作了相關的微課內容,其中既有概念性的講解,又包含生動的圖片或者直觀的數據;待到課程結束,筆者又特意將這份內容雖然較短但卻異常豐富的微課發送到班級公共QQ群中,要求學生下載,并以此為基礎進行課堂所學知識點的及時復習。由于微課僅僅只有6分鐘的時間,即使下載也不需要消耗太多的網絡流量,學生的下載積極性較為高漲,也做到了依據微課資源對課堂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疑惑或者是難點進行反復的思考,極大地確保了課后復習效果的針對性與有效性。實踐表明,信息教育技術的合理運用對于優化高中學生的地理復習模式有著積極意義。
總之,在現代化信息技術廣泛應用的今天,高中地理教師必須積極更新、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努力鉆研信息教育技術的使用技巧,如此方能在確保信息教育技術科學性、合理性使用的基礎上真正以其為載體顯著推動高中地理課程教學活動的更好展開。
參考文獻:
[1]吳喜華.優化多媒體地理教學的思考[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7(6).
[2]何文萍.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地理課堂教學[J].成才之路,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