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萍
摘 要:新課程標準指出:“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文命題教學中要力求做到“三要”,即要小、要實、要活。并力求做到靈活多樣,讓學生在寫作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
關鍵詞:作文教學;小學語文;命題
作文教學中命題是關鍵。恰當的命題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寫出好的作文。反之,則會影響學生思維、智力、創造力的發揮,導致作文失敗。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在作文命題中應該堅持做到“三要”,即要小、要實、要活。
一、命題要小
所謂“小”,即作文所命題目的范圍要小。小學生由于受學習、生活經歷的限制,往往只能注意到自己身邊的事物,并有一定的觀察和認識。所以,命題時要注意把握這一特點,使題目盡量明確、具體、貼近學生生活。這樣,作文的內容和重點便一目了然,學生易于把握中心,選取素材,下筆也更容易。反之,即使比較熟悉的題目,學生仍會搜腸刮肚、抓耳撓腮,無從下筆,作文也就寫不好。有一位教師在三年級作文訓練中,給學生出了《記一件事》這個題目,要求兩節課完成,結果一個小時過去了,全班50多篇作文無一篇符合習作要求,有的甚至還未開頭,究其原因,這個題目看似容易,是以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情為素材,但由于“一件事”不具體,外延太大,學生思維漫無邊際,似有處落筆,卻無法行文。后來,這位教師將題目改為《發生在家里的一件事》,題目范圍縮小了,思維定格在“家里”,一下就激活了學生對家里發生的各種事情的遐想,于是他們紛紛提筆,有的寫了爸爸媽媽爭吵的事;有的寫媽媽生病后自己悉心照顧的情景;有的寫給哥哥娶親的熱鬧場面;還有的寫爸爸媽媽不在家時,自己當小主人的經過等。一篇篇內容具體、敘述生動,表達小作者真情實感的作文誕生了。由此不難看出,小學生作文命題一定要小而具體,小而精巧,切忌“大而無當”。
二、命題要實
所謂“實”,就是作文命題不能脫離學生的生活實踐,要實實在在。兒童觀察世界,如同縫隙中看風景,進入其視線的畫面是狹小的。作文命題如果不照顧兒童實際,一味貪求高深,則會事與愿違。有位教師在電視上看了一場游泳比賽很是激動,便心血來潮,要學生寫《一場激動人心的游泳比賽》,結果發現多數學生只是干巴巴地寫了幾句感嘆之辭,內容空洞,毫無情趣可言。誠然,小學生對自己身邊日新月異的生活變化有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卻難以上升到贊美祖國繁榮昌盛的理性高度。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命題脫離實際,學生沒有這方面的寫作素材,就難以寫出符合命題要求的文章。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每次命題都應力求實在,切忌空洞。例如,寫“我愛家鄉”之類的題目時,我通過斟酌定為《我愛家鄉的×××》,學生寫起來就比較得心應手。有寫家鄉晉棗的色、形、味及精細加工過程的;有寫家鄉土豆如何生長及烹調食用方法的;有寫山川秀美景色的。可謂選材各異、栩栩如生、如在眼底。實踐證明,文題只有實實在在,才能誘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和寫作熱情,寫出內容充實、生動具體的文章。
三、命題要活
所謂“活”,就是寫作內容要靈活多樣。命題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學生大腦里到底儲存了哪些表象,不同年段學生、城鄉學生所儲存的事物表象是不相同的,即使同齡同地同校的學生,由于各人情況不同,儲存的表象也存在差異,據此,命題時可采用一次多題,讓學生自由選擇,也可采用半自由命題,如寫“生日”,可以讓學生在前面加上“親屬親戚(父、母、叔、姨、外婆……)的,老師同學的、鄰居的、祖國的、難忘的……”或者后面添上“的歡樂、的悲哀、的啟發”,也可由教師提出范圍,讓學生自擬題目,如,老師提出范圍題“寒假生活”,經過點撥,學生相互討論,相互啟發,可擬出《燃放花炮》《三十晚上吃餃子》《拜年》《串親戚》等。因此,作文命題要做到靈活多樣,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在作文中有話可說,有感而發。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指出:作文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小學生作文就是練習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內容或親身經歷的事情,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作文命題只有從“小、實、活”三方面入手,才能讓學生看到作文題目時覺得有內容可寫,才能充分表達自己對世間萬事萬物的情感和認識,從而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冬利.夸美紐斯的自然適應教育原則[J].大眾商務,2010.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杜殿坤,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3]李建軍.葉圣陶命題作文思想與作文教學[J].教學與管理,2011(24).
[4]陳力.淺論少年兒童不同年齡期的閱讀傾向及閱讀的作用[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04(7).
[5]王大績.作文命題的演變與實質[J].語文教學通訊,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