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東俠(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
建構主義視角下失獨老人心理困境分析
何東俠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江蘇 南京210000)
摘要:在建構主義視角下,失獨老人精神方面表現出的各種問題是與外界互動下共同建構出來的。其間涉及主流媒體、角色互動、文化背景對老人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的建構。
關鍵詞:失獨老人;建構主義;心理困境
“失獨”作為一個極具中國本土特色的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使父母遭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打擊,尤其是邁入老年的失獨父母。要想有效解決問題首先需要弄明白問題產生的緣由,因此在解決失獨老人心理困境時我們首先需要認清事件緣由。本文在建構主義視角下,在個人——系統——文化多重框架下討論失獨老人的心理困境并認為失獨老人面臨的心理困境是由特定歷史、文化條件下的社會主流敘事和自我認知機制共同建構出來的。
失獨,可以被理解為一種狀態,這一狀態下最明顯的表現就是無子女在身邊,且一直處于空巢的一種狀態。自古以來,白發人送黑發人就被理解為人生四大悲之一。傳統意義上的老年生活應該是兒孫繞膝的景象,子女是老人最大的精神寄托。但獨生子女的離世,老人失去精神支柱,原有的生活意義崩塌;膝下無子的悲涼也是他們背上“無后為大”的罪名。在經歷了失獨后,有的老人會沉浸在過往的回憶中難以自拔;有的老人會悔不及當初沒有多生養一個;有的老人會陷入深深的自責,怪自己沒有照料好子女……他們大部分都處于一種逃避的心態,逃避子女離世的現實。所以,有的老人會離開熟悉的環境,盡量不去想過往的種種;有的老人會害怕外出只為避開外人異樣的眼神;有的老人會把自己的日常生活安排的滿滿當當,只為不讓自己有時間去想念……由此可見,在外界意義的建構下失獨老人的心理表現是因人而異的,但總體來看,他們內心是空虛寂寞的,他們當下生活的意義亟需重新建構。
Sarbin and Kitsuse指出觀眾或裁判的歸因是社會認同的關鍵。也就是說外界環境及重要他人的認同影響著個體對自我和周邊的理解。建構主義認為,世界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所感受到的存在并非是真實的,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持懷疑的態度。因為現實世界是在敘事和互動中,個體運用語言、符合的活動,在主體間性的作用下來理解意義和現實,從而創造社會世界并界定自身角色和他們所處的環境。[1]意義和現實通過這些過程產生并得以改變。在這一過程中,語言作為個體認識自我的媒介,是理解外在關系的關鍵。在現實建構過程中,理解作為一種合作過程,是建構主義的核心理念。基于語言與現實之間的關系,建構主義充分肯定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人們處在一個可以改變和創造自己命運的位置上,人們通過意志的作用創造現實。因此,個體被置于現實中間,具有積極自由、積極選擇來重新創造個體與社會世界的能力。
1.外界媒介對失獨老人形象的建構。
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通過對失獨老人及家庭的苦難形象建構、渲染、強化和帶有評價性傾向和邏輯建構,影響著受眾者對失獨群體的認知。而社會大眾關注焦點的不同會直接影響著社會的整體行動方向。例如,部分學者和社會大眾把失獨現象主要歸因于政策性失獨,認為政府要對失獨老人面臨的困境負全責。在這樣的建構下,失獨老人也會把責任過分推到政府身上,容易造成極度依賴政府和外部環境的幫扶,從而不能有效發覺自身資源解決問題。
2.角色互動中的自我建構。
對眾多中國父母來說,子女是父母生活意義的主要部分,父母親角色在個體承擔的全部角色中占主導地位。[2]子女的離世必然會改變他們先前所扮演的部分角色,取而代之的是“失獨”身份帶來的角色形象。在日常互動中,當“失獨”逐漸成為他們主要身份標識時,失獨老人原有的認同遭到破壞,先前的其他個體身份特征就會被弱化。因此,個體間、個體與群體間的互動在社會文化環境和自我認知系統的共同作用下會使失獨群體逐漸邊緣于非失獨群體,失獨老人的行為方式、自我認知、社會認知出現偏差,生活意義感喪失。這樣就是他們逐漸建構出自己不幸的認知。
3.傳統文化對老人心理認知的建構。
代際關系作為中國家庭的核心,費孝通認為這是一種“反饋模式”的代際聯系,這種聯系依靠撫育和贍養得以平衡。依附于傳統“家文化”觀念的孝道就是“反饋模式”衍生出的社會認同,在倫理本位的傳統觀念中,父母與子女間存在著相互關系的義務性,這種義務性亦既是“養兒防老”。在這樣的傳統觀念下,父母會把自身的資源傳遞給子女,為的是人老體衰后子女能為自己養老送終。在這種過度依賴子女的養老觀念下,老人在子女突亡后會感知到“無人養老”的困境,主要表現為物質層面的失保和精神層面的落空,使他們不管是在情感中還是現實中都感覺“一無所有”。因此這種在“家文化”構建下老人對子女的依賴心理,在“家文化”代代傳承中斷后,對失獨老人來說是致命的和終生。
建構主義視角下,失獨事件是失獨老人自我重建的新起點。但在復雜的關系互動中,當“失獨”被建構為具有“祥林嫂”的標簽后,這種問題性標簽會對老人自我認知以及他們的生命故事的建構產生影響。失獨老人基本都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這樣很容易導致他們被主流敘事貼上各種標簽,久而久之,老人也會在自我建構中把這些標簽內化,產生心理上的無力感。在此,我們需要意識到失獨老人所面臨的精神困境并不是他們生理原因導致,更多的是和社會因素密切相關。透過建構主義視角的分析可以為相關的介入工作提供新的視角和評估。
參考文獻:
[1][英]Nigel Parton Patrick O'Byrne.建構性社會工作:邁向一個新的實踐[M].梁昆,譯.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2]徐曉軍.失獨父母邊緣化路徑、類型與社會風險——基于個體與群體關系的視角[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53(6).
江蘇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SJZZ15_0044)
研究生創新基地(實驗室)開放基金(kfjj20151001)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023-01
作者簡介:何東俠(1992.2—),女,漢族,安徽阜陽,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2014級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