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洪
【關鍵詞】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探究能力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A-0022-01
新課標明確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勤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因此,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給學生創設探究的機會和空間,在課堂教學中引導、點撥和啟發學生積極探究,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融會貫通,舉一反三,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把握好奇意識,激發探究熱情
小學生活潑、好動,對身邊的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重點把握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利用好學生的好奇心,積極創設具有趣味性的數學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內心深處產生主動學習的需求,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
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通過多媒體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問題情境:兔媽媽從集市上買回了一塊餅,準備分給它的孩子吃。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很高興。這時,小白兔對媽媽說:“媽媽,我要吃這塊餅的。”兔媽媽很快地滿足了小白兔的要求,拿起刀切了一塊給小白兔。小灰兔看見了,連忙對兔媽媽說:“媽媽我也要,我要吃這塊餅的。”兔媽媽也爽快地答應了,立即分了一塊給小灰兔。這時意外的情況出現了,小灰兔嚷著說:“媽媽,你分錯了,我要的餅應該比白兔多,你怎么只給了我一小塊呢?”是呀,5比3大,兔媽媽是不是真的分錯了呢?還是兔媽媽偏心呢?創設這樣的情境,一下子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探究狀態中。
二、關注問題意識,激活探究思維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課堂教學重要的手段,是溝通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橋梁。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要精心研讀教材,把握編者的編寫意圖,關注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用問題為學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體驗探究的快樂。
在教學《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出示了一個問題:王大叔準備用12根1米長的木棒圍成一個三角形的羊圈,有多少種不同的圍法?學生審題后,認為有很多種圍法。教師引導學生進行猜想,于是學生們紛紛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并且都認為這些答案是正確的。教師沒有立即否定那些錯誤的結論,而是通過問題引導:“這么多圍法,是不是都可行呢,有什么辦法驗證一下呢?”學生陷入了沉思,很快有學生想到可以用小棒代替木棒圍一圍,看看能不能圍成自己所想的三角形。這個想法立即得到了其他學生的肯定,于是教師讓學生拿出學具,動手拼一拼,尋找正確的答案。很多學生在動手拼的過程中發現,盡管自己所說三條邊的長度之和是12米,但不是全部都能圍成三角形。經過探索,學生發現,只有三種圍法是可行的:①2、5、5;②3、4、5;③4、4、4。教師適時地將學生探索的結論展示出來,并追問:“剛才同學們猜想有很多種圍法,經過驗證,只有3種圍法是可行的,這是什么原因呢?”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們進入了新的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進而產生探究的欲望,給了學生探索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的思維逐步走向深入。
三、培養合作意識,提高探究能力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更重要的是設計小組合作任務,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圓柱的體積》時,教師首先呈現了等底等高的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然后讓學生先說一說這些形體的體積相等嗎?學生很快地說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相等,因為學生已學會了它們的體積計算公式,但它們的體積是否和圓柱相等,學生并不確定。教師問:“同學們,還記得我們在探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是怎么做的嗎?”學生說:“將圓轉化成長方形。”教師追問:“那我們可以把圓柱轉化成什么形體呢?”很快有學生說道:“可以轉化成長方體。”其他學生也點頭表示同意。于是,教師讓學生拿出學具,將等分的圓柱拼成近似的長方體,學生發現,靠個人的力量,很難完成這樣的探究活動,于是自由結組,相互合作,有負責拼接的,有負責記錄的,也有負責觀察組織交流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發現所拼成的近似長方體的體積等于圓柱的體積,進而推導出圓柱的體積=底面積×高。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要精心預設探究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地參與探究學習的過程,升華他們的認識;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并注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