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國華
摘 要:建構主義的情境認知理論倡導學習在情境脈絡中進行。以情境認知理論為視角,從小學英語課堂中真實語境的設計原則出發,以北京出版社義務教育實驗教材為依據,以兩個教學觀摩課為案例,探討小學英語課堂中真實語境的有效設計理念和方法,真正實現將課堂轉化成社交場合,讓學生在較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有效學習。
關鍵詞:情境認知;小學英語;教學設計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基礎階段英語教師提出這樣的要求:“英語課程提倡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和方法,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鼓勵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
目前,在幾乎所有的中小學英語教師培訓中,在各級各類公開課、示范課的專家點評中,都會看到或者聽到對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重要性的強調和實施,但在授課教師的教學設計理念中,在實際教學中,往往不能夠“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那么,為什么要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設計真實的語言環境呢?怎樣設計并在實際教學中實現和創造真實的語境呢?本文將以建構主義的情境認知理論為支撐,以最近參與觀摩的北京市小學公開課為例,探討什么是小學英語課堂真實語境的有效設計、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實現將課堂轉化成社交場合的真實語境,以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一、情境認知理論與小學英語課堂真實語境設計
建構主義的情境認知理論認為:“情境學習就是在情境脈絡中學習知識與技能,這反映了知識在真實生活情境中的應用方式。”“學習既是個體性建構意義的心理過程,也是社會性的、工具中介的知識合作建構過程。有意義的學習是有意圖的、復雜的,是處于它所發生的情境脈絡之中的。”也就是說,情境學習就是在真實的情境中、在實踐共同體中、在行動中、在互動中、在反思中,協商和建構知識的意義和學習者身份的過程。
英語課程的學習,既是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和實踐活動,逐步掌握英語知識和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過程;又是他們磨礪意志、陶冶情操、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開發思維能力、發展個性和提高人文素養的過程。所以,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的學習方式,既是2011新課標所倡導的學生學習英語的途徑,也應該成為課堂教學設計所應遵循的重要原則。簡而言之,如果我們能將課堂轉化成一個社交場合,為學生創設一個比較真實的英語環境、寬松自然的交流氛圍,學生一定會更加有效地學習。
有效的小學英語課堂設計,一般要遵循科學性、整體性、獨立性、交際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等原則。科學性首先要求突出教學設計“真”的一面,盡可能使用真實的信息交流真實的內容、用真實的身份在真實的場景中實現合乎邏輯的真實對話。同時,注重挖掘知識的縱橫聯系,找出新舊知識的鏈接點,以及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點,體現其知識的整體性特征。而每一節英語課都要完成一個具體的教學目標,這個目標既包含在整個知識體系中,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知識點,也就是說每一節課還要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交際性既是英語學習的目的也是英語教學的途徑,這就要求授課教師通過設計具有可操作性的有趣多樣的活動,實現在相對真實的情境中,完成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
二、小學英語課堂真實語境設計范例分析
在近期的一次北京市小學英語教學觀摩研討會上,課堂教學改革實踐的三位老師的公開示范教學吸引了眾多與會人員的注意。他們在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基礎上,做了課堂示范教學。其中教師A和B均以 What do you want to be 為例,不僅科學、細致、完整地進行了真實語境的課堂設計,而且在整個公開課教學過程中都體現了情境認知論的教學理念:將課堂轉化為社交場合、師生通過真實語境中的語言溝通,完成一個又一個圍繞教學目標設計的活動,最終完成整個教學任務。活動與活動彼此獨立又相互關聯、相互鋪墊,每一個活動的設計背后都有一個清晰不變的教學理念和認知理論:創設真實語境,實現多方互動,最終實現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設計
教師A和B都從三個維度將教學目標設計為知識與技能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其中教師A的設計尤為具體、詳細。教師A的知識與技能目標又按照單詞與短語知識、文本內容知識以及技能拓展設定為:(1)學生能在“談論理想及為此要做的努力”話題下,聽懂、讀出、表達本課單詞player, and和詞組take...lessons,并能運用詞組take...lessons表達出更多實現理想所能做的努力的相關短語;(2)學生能夠正確理解“談論理想及為此所要做的努力”的話題,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同時能夠從中提取出他人的理想以及為此所要做的努力,并能表述;(3)學生能夠在“談論理想及為此所要做的努力”的話題下,思考和表達自己的理想以及為此所要做的努力,能夠聽懂、會用What do you want to be? I want to be a...Will you take...lessons?Yes, I will...的句式進行表達,能在實際情境中展開真實交流。
從以上這個教學目標的設計,不難看出這位優秀的小學英語教師先進的教學理念,從詞語詞組的教學、課文篇章的輸入輸出到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無不是在細致入微地將課堂設計成較為貼近真實的社交環境,幫助學生在真實的語言情境中、在師生構建的實踐共同體中、在問答活動行動中、在師生以及生生互動中,協商和建構知識的意義的過程。
2.教學過程的設計與實踐
教學過程的設計環節中,這兩位老師都包括了導入與熱身(Warming up)、呈現與練習(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以及拓展與運用(Production)三個部分。而教師B的設計和課堂展示又更加突出。
在第一個導入與熱身環節,這位老師設計了兩個活動:Guessing game 和 Talking about your dream。這兩個活動不僅有具體詳細的活動目標,(如活動一:競猜職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復習所學職業單詞),活動形式和占用時間(T-Ss,2min),還有實施方法和師生語言預設: PPT出示文字描述提示或場景圖提示,學生根據PPT提示,猜出相應的職業單詞。
T:First,lets play a guessing game. Please guess the job according to the sentences or the pictures. OK?
Ss:(Guess)He protects our country. He serves in the army. (soldier)
如此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復習之前所學的職業單詞,又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本節課的下一步教學做出鋪墊。事實上,在更加生動活潑的觀摩課上,學生在老師B發出做職業競猜的指令之后,紛紛舉手、踴躍發言,還大聲地喊著“Let me try! Let me try!”這樣自然的用語習慣,顯然不可能預設,或者在課前做輔導準備,而是長久以來養成的良好課堂習慣,學生的反應靈敏、自然。盡管是一個小細節,但當每個學生都能脫口而出的時候,成功的語言教學成果已經歷歷在目。
在第二個呈現與練習環節中,教師B在看圖、聽錄音并回答問題的基礎上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對話內容,了解了Yangyang 和Lingling的夢想,同時學習和掌握了單詞player和短語take...lessons,還通過圖片拓展了內容,創造語境練習了功能句Will you take swimming lessons? Yes, I will. 這樣做的效果,不僅體現在學生能夠模仿錄音語音語調說話,而且通過小組表演展示對話,他們能夠做簡單的角色表演,并在表演中體會、運用語言,體驗課文中的情感,內化課文內容。而通過聽錄音、讀課文、動作表演這些方式,多感官輔助學生理解并記憶文本內容,落實了教學目標。不僅如此,教師B還要求學生運用這些句子說出自己真實的職業理想,為他們創設了一個真實有意義的交際語境,幫助學生運用英語交流和表達自己理想的職業及原因,培養他們用英語做事的能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運用學生之間和師生之間共同進行的評價機制,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表現欲望,而且進一步鍛煉了他們運用英語、公正評判的能力。
由于前兩個環節的成功輸入和有效鋪墊,在第三個拓展與運用當中,學生對所學內容內化順利,拓展和輸出就顯得非常輕松而容易。老師B巧妙地將課文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結合,使課堂語言走進了學生生活。設計通過介紹另外一個班學生的職業理想以及他們準備為實現理想而做的努力,激發了本班學生相互了解同學理想的愿望,不僅使設計的任務Make an interview水到渠成,而且進一步為學生創設真實有意義的交際情境,幫助學生在情境脈絡中學習知識并掌握技能——運用英語交流并表達自己的夢想以及為此要做的努力。真正學會“用英語做事情”,并通過“做事”即完成任務,練習和使用了英語,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
無論是教師A細致入微的知識與技能目標設計,還是教師B過程與方法目標的實現,都遵循情境認知理論所倡導的創設真實語言環境的理念,緊密圍繞 What do you want to be的話題,通過充分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柔和的語言交流中,沒有大喊大叫”(專家點評語)就實現了教學目標。的確是兩堂精彩的小學英語展示課,與他們日常嚴謹的課堂教學密切相關,沒有提前演練的成分和語言的預設。但正如在場專家點評時所建議的,適當時候面對學生真實而新穎的回答,對他們進行其力所能及的追問,會更加自然。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要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一定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從以上的范例可以看出,只有小學英語課堂的教學設計充分體現情境認知理論,緊密圍繞教材設計的話題,通過有效控制課堂的節奏,在行動中、在互動中、在追問中,用真實、柔和的英語語言進行自然、合乎邏輯的信息交流,才能有效提高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真正實現教學工作的科學化,實現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結合。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小學英語教師的素質,促進他們的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常海潮.基于情境認知理論的英語課堂教學設計原則[J].教學與管理,2012(9):98-99.
[2]潘正凱,武艷云.從輸出驅動假設看英語教材中Project板塊的教學設計[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4(3):1-7.
[3]皮連生.教學設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4]皮連生,劉杰.現代教學設計[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教育出版社,2005.
[5]邱若穎.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研究[D].西南大學,2008.
[6]張鵬,勾秀麗.教學設計基本理論之探索[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15):12-15.
[7]張祖忻.教學設計:基本原理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