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蘭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與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從而培養學生的語感和創新思維,為其終生發展奠定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小學語文閱讀能力培養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能力;閱讀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并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培養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閱讀能力是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筆者結合多年的課堂教學實踐,就小學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以下幾點嘗試與思考。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所在。學生對知識的求知欲望是閱讀的前提,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一旦對學習活動感興趣,學生的閱讀主動性就會增強,閱讀能力就會得到提高,我在具體的教學中一般采取以下方法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一是課前設置懸念。針對當前小學語文閱讀枯燥乏味、流于形式、缺少新意、學生興趣不高的實際,在課堂中依據文本,使用能夠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在學生進入閱讀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和思考,就會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提升閱讀效率。如學習《金錢的魔力》一課時,我設置了這樣的兩個問題:(1)你認為金錢具有怎樣的魔力?走進課文,你就能找到答案。(2)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你通過讀文,能找出文中的幾個“鬼”嗎?這樣,學生就會在問題的引導下來品讀課文。二是創設閱讀情境。情由境生,觸景生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直接告訴學生教學內容,而是通過創設一個合理的、多維的且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滲透情感教育,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閱讀。閱讀前可以通過講故事、做展示、小表演、看視頻等方式來完成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讓學生成為閱讀的主體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閱讀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體,而不是我們教師。教學過程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實踐活動,多鼓勵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學生自學自悟,獨立求索。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要把學生當成語文學習的主人,要放手讓學生用自己的眼光讀書和思考,在獨立閱讀中大膽地質疑和生成,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要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文本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文本的意義,自行建構文章的脈絡體系,使學生自己能閱讀并會閱讀,從而逐步形成自主閱讀能力。如學習《鄉下人家》一文時,我采取了學生自主閱讀交流法,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以師導讀、個人讀、男女生對讀、小組讀、品讀等多樣的方式自主閱讀課文,并要求學生自主批注,把自己喜歡的部分和小組推薦的優美段落,認真品讀,體驗情感,領悟寫法。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活動,在自主的讀書氛圍中探究、學習和交流,從而感受到鄉下田園風光和鄉下人家的風趣。通過閱讀,體會到作者對鄉村生活、對大自然由衷的熱愛之情,從而讓情感得以升華。認識到“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可謂既提高了能力,又陶冶了情操。
三、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
部分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方法過于單一,閱讀時間分配隨意性很大,教學空間封閉,課上教師講風盛行,不見學生的讀書和思考,學生的閱讀不得要領,造成閱讀教學效率低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掌握方法很重要。學生掌握了正確的閱讀方法可以使閱讀更有效,我在教學中力求讓學生掌握以下閱讀方法。一是教給學生預習方法,讓學生在預習中借助學習單讀熟課文,讀后能比較準確地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同時借助工具書識字,理解詞語,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歸納出預習的方法和步驟,這樣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方法,提高了自學與自主閱讀能力,使閱讀起步訓練有了一個很好的開端。二是掌握讀文方法。根據文本體裁內容的特點,抓住單元訓練重點,教給學生閱讀技巧,讓學生學會精讀、略讀和速讀,在課堂上開展經常性、多樣化的讀文訓練,讓學生在多樣化的閱讀中以最快的速度扣主題、知作者、綜文意、理結構、通脈絡、品情感、學寫法。讓學生帶著情感閱讀,帶著方法閱讀,最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并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效果。
總之,小學閱讀教學及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非常重要。因此,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領學生閱讀,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并多角度地啟發學生進行閱讀,從而全面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春燕.淺議小學語文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大觀周刊,2011(15).
[2]王學標.學生在語文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芻議[J].學知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