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芳
【摘 要】“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語言品味在閱讀教學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對于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去把握,但無論如何,對語言的品味是必不可缺的,只有這樣,才能達成對語言背后價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內化。品味語言是解讀一切文本的關鍵。本文主要從教學實踐出發,談談中考品味語言題的解題方法。
【關鍵詞】語言品味;比較;揣摩;挑選
高爾基曾說過:“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闭Z文學科的本位是對語言的玩味與感悟,以及對語言背后價值取向的感知和人文精神的悅納?!墩Z文課程標準》對閱讀要求是這樣概括的: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品味和推敲重要詞語在語言中的意義和作用。加強品味語言方法的指導就像一把鑰匙,幫助學生開啟賞析語言的大門,掌握品味語言的方法。
2009年至2016年七年間,江西中考題中品味語言題的分值在3~5分之間,這幾年的語言品味題的文體分別是散文和說明文,盡管文體不同,但解題方法大致相同,歸納解題步驟應該是:第一步,概括特點;例如:這篇文章言辭優美、生動形象、詼諧幽默,富有生活氣息。第二步,舉例分析(用詞、句式、修辭等角度);如“春日遲遲”、“欲睡昏昏”等語句。第三步,指出效果。例如:富有詩意,文化氣息濃郁。很多考生的得分率不高,究其原因,是平常的教學中,學生對品味語言的把握沒有方向,沒有方法,導致錯誤百出。那么在具體教學中,應如何指導學生品味語言和運用語言呢?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感覺語言品味還是有法可循的。如何概括出文句的語言特點?方法是:一看二數三挑。
一、看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總體上看,運用修辭手法目的在于使文本更加形象生動、具體可感,更具審美的情趣性和藝術性,從而增強表情達意的感染力。具體語境中修辭手法的具體運用,則又獨具特色和效果,把握其特色和效果,可以更準確、深入地感知文意。不同的句子運用不同的修辭方法體現出來的語言特點是不同的。
先讓學生知道這些修辭方法的不同作用,在閱讀文章時用理論指導實際,加以體會,慢慢形成語感。如比喻句:形象生動活潑,想象力豐富;擬人句:形象生動,親切自然,優美;排比句:氣勢磅礴,顯得整齊、工穩、典雅;引用名言:典雅,莊重,富有文采;對比句:形象鮮明,感染力強??鋸埛凑Z句:語氣輕松幽默,有趣味;對偶句:句式整齊,富有節奏感、音樂美;回環復沓句:瑯瑯上口、音韻美有感染力。如2011年山東棗莊中考閱讀題《比正路還長的巷子》第22題:雞群走過。鄰居老太太佝僂行過。蝴蝶飛過。蒼蠅來過。貓影子飄過。千百個念頭閃過。沒有一輛車經過。要求解析其語言特點。從修辭角度來看,七個句式構成排比,表現鄉下的生活光景;手法上,注意到實景和虛境的結合;短句的運用,富有節奏感。據此,本題答案是:作者運用了七個白描式的生活剪影,連綴在一起,畫面充滿動態美感,呈現出了鄉下午后巷子里的悠閑生活光景。
二、數句子的長短
長句和短句、主動句和被動句、常式句和變式句、整句和散句以及不同語氣的句式,都有相互不同的表達特點和效果,適應不同的語言環境的表達需要。品味和揣摩一定語境中所選用的句式,能讓閱讀主體更準確、深刻地感悟文本內涵。這些語句體現出的語言特點也各有千秋。如長句:流暢勻稱,層層修飾、表意嚴密、含蓄。短句:簡練精美,語言輕快、活潑、流轉、自然。整句:結構勻稱、音韻和諧、氣;莊重。散句:錯落有致、自由活潑、富于變化……長短相間:整散結合,錯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問很晚回家、欲言又止的水生說:“怎么了,你?”話中既關切又埋怨的復雜心理也是“你怎么了?”的句式所不能刻畫出來的。
三、挑富有表現力的動詞形容詞等比較揣摩
語言大師朱光潛說:“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敝煜壬f的“謹嚴”,就是“咬”和“嚼”,就是古人那種仔細“推敲”的精神。在品味語言教學中,也必須引導學生發揚這種精神。挑出富有表現力的詞語,用加一加,減一減,改一改,換一換等方法給文章設置一個參照物,從而讓學生明白文本語言的精妙。我在上《濟南的冬天》時,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感悟濟南冬天的溫晴暖和的特點,我出示一組對比句子,請學生品味。
原文一:山坡上臥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著些雪。
改文一:山坡上躺著些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躺著些雪。
學生在這一組語言的品味比較中,很快讀出原文“臥”、“不忍得”詞語,運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濟南冬天暖和安適的特點,而改文只是在敘述情節。
這種比較揣摩,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明白遣詞造句的精妙,更好地明白文章的主旨。
教學的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學生自己掌握品味語言方法。實踐證明,語文教學抓住了“品味”這個鼻子,完全可以調動起學生學習語文的濃厚興趣。因為教材中所選課文大都是語言精品,引導學生深入品味,就如同挖井,井挖得越深,泉水越多,越甘甜。
參考文獻:
[1]廖賢樞.《如何品味語言》.《中學語文教學》.008年1月.
[2]劉幼波.《語言品味的幾種方法》.《舟山教育》.2008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