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明(唐縣高昌鎮淑呂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
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研究初探
李紅明
(唐縣高昌鎮淑呂小學,河北 唐縣 072350)
摘要:小學生正處在語言積累和語言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對于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的正確引導和培養,對于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生活來說,都具有莫大的幫助。作文教學首先要立足于學生實際,把握教學規律,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從各個方面增強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
傳統的作文教學注重學生文字功底的積累,教師一味單純地認為學生積累的越多,寫作能力就越強,學生的文學素材積累量和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成正比的。其實不然,對于小學生而言,除了教會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觀察生活的能力,教會學生如何將頭腦中積累的作文素材運用到寫作中,寫出富有靈氣的精彩作文。
有效的小學作文教學與低效、無效,甚至是負效的小學作文教學的卻別在于,是否具有生活性、趣味性和人文性、
(一)生活性。小學作文教學的生活性是指作文教學貼近現實、接近生活,以學生真實的生活體驗和生活感受為出發點,從中發現作文教學的資源和素材。由于小學生生活經歷和經驗有限,頭腦中并沒有儲存足夠的寫作素材和寫作資料,學生的大部分寫作素材都來自于語文教材或者課外讀物,只是很多教師苦惱為什么現代城市的小朋友會有同“凡卡”一般遭遇,這都由于沒有恰當引導學生在寫作中基于生活所造成的,因此,有效的作文教學應當首先具有生活性。
(二)趣味性。趣味性不僅是小學教育的精髓和特點,更是小學作文教學的本質特征,對小學生而言,課程內容是否有趣是一個重要的選擇指標。有趣的作文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能力具有重要幫助,反之,不具有趣味性的作文教學,則會降低小學作文教學的效果。
(三)人文性。新課程實施已有十余載,增強學生的主體性,堅持學生為主,體現學生的本體性這些基本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的內心。因此,作文教學更應當具有人文關懷,體現人文性,培養學生細膩的文思,溫潤的內 心,以一顆人文和善之心來豐富和發展自己的寫作世界。
基于以上對小學作文教學有效性所具備的要求的簡要分析,筆者認為,應當給予學生更所的寫作空間,不應當將學生的文思局限于教師之內,增強作文教學的生活性。其次,作文教學的形式應當豐富多樣,增強趣味性。最后,作文教學應當關注學生,體現人文性,教會學生如何在作文中書寫心聲,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一)踏出校門,增強生活性。作文教學的空間不能受制于課堂教學空間,教師在保證學生安全的前提之下,可適當帶學生踏出校門,走向生活,增強作文教學的生活性。例如,很多學生由于觀察能力有限,寫景作文成為學生的一大難題,某些教師選擇將網上尋找的圖片投放在教師多媒體大屏幕上,讓學生通過觀察景物圖片來寫作文,此方法固然不錯,學生對景物有了直觀的感受。但是,寫作的結果卻讓教師哭笑不得,全班的作文仿佛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大同小異,為何呢?因為學生的觀察對象有限,大家的觀察對象都來自于同樣的一兩張圖片,且授課教師為同一人,寫作結果大同小異也不足為奇。為此,筆者看來,教師在教授學生學寫景物類作文時,最好的方法是帶學生親近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徜徉,去觀察,去感受。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周圍的公園對景物進行觀察,在學生觀察的過程中進行相應的講解,觀察完畢組織學生回教室整理觀察到的素材,簡單講一下寫作格式方面的內容,這樣的結果是學生的寫作內容各異、文筆不同,都具有各自的特色。
(二)豐富形式,增強趣味性。受教學條件的限制,大部分教師都會講作文教學的空間局限于教室內,采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指導,學生寫。”的作文教學模式。誠然,教師的教學初衷能夠理解,但是,教師應當習慣“帶著鐐銬跳舞”,在基于現狀的情況下,豐富課堂作文教學的形式,在“小空間”里做出“大文章”,增強作文教學的趣味性。例如,某教室在題為“一堂生動那個有趣的課”的作文教學中,學生苦于找不到素材和抓耳撓腮,半天動不了筆。后來,教師打破僵局,“你們想玩兒游戲嗎?”教師此話一出,學生們各個激動興奮,只見教師從辦公室拿來一疊素描紙,每人一張,“我們進行吹畫大比拼,看誰最能吹。”學生拿到之后,教師簡單講解活動內容,20分鐘后,一幅幅生動的畫作呈現在師生面前,教師問“如果把今天的活動寫成作文,你們會寫嗎?”學生異口同聲地說“會!”學生的寫作熱情立馬被調動起來,再也不用為找素材而擔心。
(三)關注學生,增強人文性。作文教學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教會學生如何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而不是用華麗的辭藻來無病呻吟,幫助學生改掉在作文中“說假話”、“假嘆息”的壞毛病。從這一點來說,教師要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教會學生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生活,在作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說、多練,學生會說了,離寫下來也就不遠了。因此,作文教學要從學生出發,體現作文教學的人文關懷。
(四)反饋評講,加深印象。治病有“三分治理,七分保養”之說,指導學生作文也應該是“三分導,七分評”,有效地評講作文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是至關重要的一環,有經驗的教師是這樣強調的。1.評講及時。講評是反饋的一種重要形式,必須講究其時效性,學生作文后一般2~3天、最多一周就必須反饋評講,不能欠拖不評,拖久了就會模糊學生對訓練重點的印象,沖淡學生寫作興趣,進而阻礙學生急切獲取新的寫作知識的欲望。
2.評講充分。評講的目標必須明確,評講的方法必須不斷創新,評講的程序必須清楚,評講的材料必須詳實(講評原始材料必須源于作文批改記載)。
3.評講扣重點。訓練什么,評講什么,必須有針對性,不能胡子頭發一把抓,正反例證也必須來源于學生習作,通過對此評講,加深學生的印象,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新授的寫作方法。
小學作文教學是培養小學生綜合素質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改革中必須探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加強作文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必須引起每個管理者與執教者的高度重視。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主動地去探究,不斷地去實踐,認真地去反思,就不難從中總結出帶規律性的有效的作文教學法則來。
參考文獻:
[1]朱曉英.提高小學作文教學的有效性[J].關愛明天,2015.
[2]毛新梅;;提高中學作文教學效率的另一種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06年01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