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來提·亞松(新疆庫車縣比西巴格鄉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
高中地理興趣教學初探
阿布來提·亞松
(新疆庫車縣比西巴格鄉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摘要:高中地理課程是高中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學生在學習地理課程的時候并不能投入全部的精力,經過分析研究發現主要原因是學生對地理學科并沒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進一步引導學生投入到這一科目的學習中來。本文旨在探究在新的教育環境下,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總結出來幾點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興趣的新方法,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地理;興趣;教學方法
興趣是引導學生走向成功的關鍵,只有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夠激發其對學科內容的探究欲望,才能夠讓其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地理科目的學習中來。如何激發并提高高中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呢?
高中地理教師要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的單向輸出知識的被動局面,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創新,幫助學生構建開闊的思維能力,讓其能夠帶著自由輕松的心態進行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用于思考、善于質疑、敢于嘗試,教師要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給與肯定,鼓勵學生的想象力和發散思維在地理課堂上的應用。比如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允許學生隨時提問,不要撲滅任何一個學生思想迸發的火花;教師要鼓勵學生對老師的觀點提出疑問,并適當展開探討;教師要多多聽取學生的看法和意見,善于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要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看法。比如教師要經常問 “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 “還有不同的想法嗎?”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不同意見,要在第一時間肯定并鼓勵學生的發言,即使學生的看法有不成熟的地方,教師也要肯定學生的態度,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尤其是當學生和教師的看法存在矛盾時,教師不要急于否定,要及時和學生溝通,相互研究,總結正確的觀點。
高中地理課程的知識內容想要完全讓學生吸收,更為關鍵的一點就是教師在講課的時候必須使用一些通俗、形象、生動的語言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只有學生理解了教師想要表達的意思,才能夠激發其學習的興趣,保證學生能夠正確理解地理學科的知識內容。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將一些地理知識總結成歌謠口訣,帶領學生吟唱朗讀,幫助學生記憶。另外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引用一些詩詞內容,加深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比如在學“水循環”時,教師可以引用杜甫的一句“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引入新課。這樣生動形象,結合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最能夠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對學生地理學科的學習有很強的推動作用。
逆向思維也就是教師常在課堂上說的“反過來想一想”,高中地理課堂上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水平,對其日后的思維養成和學習能力的提高有很積極的作用。一般教學過程中都沿襲傳統的正向思維的學習方法,長時間如此會影響學生逆向思維的形成能力,所以,教師要從多角度入手強化學生逆向思維的養成
1.從結果到原因 掌握地理知識和規律。
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用傳統的正向思維的方法帶領學生學習相關知識外,還要重視對教材中探索性內容的發掘,帶領學生發揮逆向思維理解地理知識和規律。比如在學習 “海底擴張學說”這項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要讓學生觀察 “太平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圖”;總結出距離海嶺越近的海底巖石越年輕,并且對稱分布于海嶺兩側;大洋地殼巖石年齡都在兩億年之內這兩個結論,接著教師要帶領學生觀看 “大洋板塊俯沖示意圖”,引導學生描述總結大洋地殼的生成、移動、消亡原理,最后共同總結:噴出—生成—推移—俯沖—消亡—循環的理論。在這種教學方法的支撐下,教師可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望和興趣,引導學生主動猜想推斷并積極驗證猜想結果,這種逆向思維的形式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有很大的幫助,在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讓學生掌握了學習理論知識的新思維。
2.逆向思維 辨別逆命題的真偽。
分析逆命題的真偽是掌握地理知識的重要手段,更是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掌握的一項重要學習方法。比如在學習“流水沉積物的顆粒由大到小,循序排列,分選性較好”這一內容時,教師要帶領學生反向思考“分選性好的沉積物就一定是流水沉積物么?”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適當給與指導,讓學生在反向思考的過程中發現并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能力,完善書本教學的知識內容。
3.結合“反證” 推出地理知識和結論。
反證法是逆向思維最明顯的應用,首先教師要引導學生構建假設與自身已掌握的地理知識相反的成果是對的,之后要引出相關的客觀的地理知識、概念和規律并與其相矛盾,在這個基礎上否定之前的假設,進一步證實已知地理知識和規律的準確性。比如,教師在教授 “地球的公轉”相關內容時,很多學生不能夠牢記地球公轉的特點和基本意義,特別是地理基礎本就不好的學生更是理解不到位。所以,教師在講解基礎知識之后,提出了:“如果黃赤交角為0,地球公轉的特征及意義如何?”這一問題,之后帶領學生思考并結合圖像分析,解決了學生的困惑。有些單純依靠正面講解學生不能完全理解的知識內容,反證法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還能夠在證明的過程中引發學生對地理學科的濃厚的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
[1]袁書琪.地理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陳澄.地理學習論論與學習指導[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袁孝亭、王向東.中學地理素養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陳海東.中學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脫節的反思[J].教育探索,2007,(05)
[5]林培英.課堂決策—中學教師課堂教學行為及案例透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