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記蓮+申宏丹
摘 要: 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教育界對課程教學探究的日漸深入,微課、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已經成為推動高校教學改革的契機。文章通過分析《DCS識用與操作》課程的課程特征及教學現狀,提出以微課促進課堂教學改革,構建微課學習框架,設計在實踐操作性強的高校課程中實施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流程,以期為促進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 微課 高職教育 翻轉課堂 教學改革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推廣和教育界對課程教學探究的日漸深入,微課和翻轉課堂成為當下高校教學改革的一個熱門話題。2012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明確要求“推進信息技術與教學融合,建設智能化的教學環境,提高信息化教學水平”。《DCS識用與操作》作為化工類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不可避免地要融入改革潮流。任課教師在新的教學環境和教學形式下,更應主動適應時代要求、立足學生所需,瞄準信息技術改革發展前沿,綜合利用信息技術創造的良好條件,積極實踐運用微課這一新型教學模式,豐富教學形式,破解教學中互動不夠、實效不高等難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一、微課與翻轉課堂
百度詞條給出的微課概念是指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技能等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其核心組成內容是微視頻。微課的特點是時間短、針對性強,使學生的學習目標更明確,在克服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提高專注度方面獨具優勢。微課形式多樣,動畫和圖片的大范圍使用,使其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結構和數目可根據教學內容和知識點的多少進行調整。就學校教育而言,微課不僅成為教師和學生的重要教育資源,而且是學校教育教學模式改革的基礎。
翻轉課堂是在信息媒介環境中由任課教師提供多種學習資源,讓學生在課前完成相關知識的學習并提出問題,然后師生一起在課堂上通過答疑、合作、互動交流等方式,完成知識內化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從形式上看,翻轉課堂幾乎是對傳統課堂的顛覆,翻轉的不僅是場所,還包括教學流程。借助翻轉課堂,教師賦予學生更多自由,把知識傳授過程放在課前,學生可以選擇方便和適合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知識內化的過程被放在課堂上,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的各種溝通和交流方式,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大幅提高。美國科羅拉多州林地公園的高中老師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是翻轉課堂的最早實踐者,他們為幫助不能按時上課以致無法跟上教學進度的學生,率先嘗試使用屏幕錄制軟件錄制幻燈片并加入聲音講解,爾后將兼具圖像和聲音的視頻上傳網絡,讓學生遠程接受教學,課堂時間則主要用來解決學生在學習或實驗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和困惑,使得這一問題迎刃而解。從此,越來越多的學生接受并喜歡上這種有別于傳統教學方式的教學形式。
(一)微課程是翻轉課堂的基礎。翻轉課堂主要分為課外、課內兩大學習環節——課外自學、課內消化,微課程正是課外自學的核心,通過微課程將課堂知識點清晰明了地呈現給學習者,學習者可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自定步調展開自學,只有在有效完成微課程學習的前提下,翻轉課堂的教學才能順利實施并發揮積極作用。
(二)翻轉課堂成為微課程發展的胚體。教學設計時要依據翻轉課堂的需要設計微課程,分化知識點,將學習目標分解為若干個小目標,每一個微課程就只針對一個主題,解決一個難題。翻轉課堂式教學的開展成為微課程發展的胚體,微課程只有根植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中才能真正發揮微課程的力量,許多零散的微課程才能成為一個體系,因此,基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微課程將具有系統化、專題化、可持續修訂、可分解等特性。
(三)微課程質量決定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由于翻轉課堂在課內解決對知識的理解、對知識的反思等一系列有意義學習,而基礎知識的掌握完全依靠課外學習,課外學習核心是微課程。所以,必須精心設計微課程,從課程目標分解、微課程教案設計、微課程教學分析(包括學習者、學習活動等要素)、微課程攝像、微課程后期制作、微課程生成等多個環節提升微課程的設計、制作水平,以優良的微課程質量確保翻轉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
(四)翻轉課堂是微課程的評價實體。微課程質量可以在翻轉課堂上得到驗證和評價,在團體預備知識評測和反饋的環節,可以評價學生微課程學習的效果,翻轉課堂上教師通過設計答疑解惑、反思知識點、問題大討論等活動充分檢驗學生課外的學習效果,及時發現問題反饋信息,有助于微課程的不斷改進。
圍繞教學目標,學生課外展開微課程學習,可以自定步調、自主學習、積累知識。課堂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知識的整理和消化,通過提出問題、反思問題、解答問題等多種形式促進學習者知識的內化。
二、《DCS識用與操作》的課程教學現狀
(一)授課對象是大一的新生,近幾年來,高職學生的生源素質每況愈下,且原有的計算機基礎知識水平參差不齊,在傳統教學過程中很難做到因材施教,使得學生得不到個性化發展。
(二)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在課堂上先是教師講授操作演示,然后學生上機操作練習。課堂上學生操作練習的時間少、師生互動欠佳,導致學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不強。
(三)學完《DCS識用與操作》課程,學生要參加化工總控工(高級工)考核。學校對等級考試的合格率也有較高的要求,再加上課時數的限制,所以大部分教師的教學過程都依照等級考試要求開展。這必然導致學生認為通過等級考試就實現本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應用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都受到限制。
針對現狀,筆者提出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構建微課學習框架,設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流程,以《DCS識用與操作》課程為例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實踐研究。以期通過本次實踐研究為《DCS識用與操作》課程教學改革提供借鑒,培養出有創造力的應用型學生。
三、以微課為介質,推動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形成
(一)微課課堂教學模式通過系列微課程將傳統教學過程中很多概念性的知識點,以微視頻、課前聯系及互動平臺交流等方式移到課前完成,學生可以通過電腦、PAD、手機等工具自由選擇時間進行在線學習或移動學習,完成知識的了解、傳授的過程。由于在線學習與移動學習的便捷性、微視頻內容的知識高壓縮性與直觀性,學生可以通過相對零碎的時間模塊完成學習知識內容。此外,由于教學互動平臺的存在,如果在自行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就可以及時通過學習平臺提問求教于其他學生,或者由教師在某一個統一的時間進行平臺解答。
(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互動平臺的問題反饋進行教學調整,創建項目情景、指導學生進行項目實踐、協助解決項目制作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由于通過在線學習與移動學習,學生已經初步完成教學內容的知識傳遞,教師在課堂上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指導學生進行項目實踐的訓練,讓學生通過獨立探索和協作學習完成工作項目。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主要是想辦法引導學生進行交流探討、進行制作分析等,教師的角色真正從課堂演出的主演轉變為課堂演出的導演,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活躍課堂教學氣氛的同時,將內化知識的過程潛移默化地完成,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同時應用型微視頻的引入,在學生實踐訓練階段,可以將教師從頻繁的基本問題解答中解脫出來,使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引導學生進入專業知識的深入學習,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指導。
(三)由于課堂教學時間的有限性,大部分學生一般無法在課堂教學時間內完成整個教學項目的訓練工作,必須在課后繼續進行項目訓練。此時,學生既可以通過觀看各類教學視頻獨立解決項目訓練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又可以通過互動平臺和教師、同學進行問題交流與解答,進一步完成知識內化的學習過程。
四、結語
微課教學模式改變了傳統意義下的教學教研模式,使學生可以按需索取自己想要的資源,甚至可以學習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為自己制訂個性化學習方案,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有效性。同時,微課教學模式也將教師從許多重復性的簡單工作中解脫出來,為教師展示自己的才能與個性提供一個開放的平臺,必將成為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2012-03-13/2016-04-06.
[2]汪曉東,張晨婧仔.“翻轉課堂”在大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教育技術學專業英語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3(8).
[3]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7):33-34.
[4]張金磊,王穎,張寶輝.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研究[J].遠程教育雜志,2014(4).
[5]劉桂花.微課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成人教育.2014(6):122-124.
[6]郭紹青,楊濱.高校微課“趨同進化”教學設計促進翻轉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4(4).
基金項目:鹽工院課堂教學改革資助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