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春艷 董業鐸 何青霞
摘 要:承德語言資源包括承德普通話和承德方言。承德方言資源的開發以方言詞匯為主,旨在挖掘承德方言詞匯中所包含的豐富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歷史文化內涵,深入認識承德方言的同時,進一步豐富語言資源觀,開發拓展文化旅游資源,促進承德旅游事業及經濟文化的發展。
關鍵詞:承德方言 語言資源 方言詞匯 旅游資源
一、語言資源觀
語言和礦產資源一樣,是人類最為重要的資源之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國外學者對語言資源的問題關注得多一些,近十年來,從資源這個視角去關注語言的國內學者才逐漸多起來。最早提出并簡要解釋了“語言資源”這個概念的學者是邱質樸(1981、2000)。周有光(2008)、李宇明(2008、2010)、陳章太(2008)、王世凱(2010)、陳麗君與胡范鑄(2010)、徐大明(2010)、李現樂(2010)、亢世勇(2015)、周洪波與李開拓(2016)等學者首先都明確了語言是一種資源的觀念,進而探討了語言資源開發的意義、保護語言資源、開發和利用語言資源、發展語言經濟等問題。總之,學界已充分認識到語言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資源,語言資源的價值不僅體現在交際和文化上,而且還體現在政治、經濟和生態上。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語言資源意義重大,我們應該正確認識這種發展趨勢,系統、全面地開發語言資源。
對于河北承德來說,它占據著語言資源的優勢條件,承德灤平縣被稱為“普通話之鄉”,在20世紀50年代,承德灤平縣金溝屯被確定為普通話標準采集基地。承德的語言資源除了普通話資源外,還有承德方言資源。本文主要探討承德方言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二、承德方言資源開發的意義
所謂承德方言指承德現行轄區八縣三區的現代漢語方言。承德方言是受滿、蒙等少數民族語言影響的北京官話,清代時大量滿族移民來到承德,滿族逐漸替代了原來的蒙古族成為這里的主體民族,而這些滿族移民,實際上說的是帶著濃厚旗人“京腔”的北京官話。承德方言屬于少有人研究的交界地帶的方言,即東北官話和北方官話的過渡區方言。
承德方言資源除了具有信息交際價值和教育文化價值之外,還具有更深層次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承德是旅游城市,旅游業是承德市的支柱性產業之一,現今旅游業的發展趨勢是游客越來越關注蘊涵著豐富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旅游資源,而語言是文化的承載者,承德語言承載著豐富的承德地域文化,承德方言資源是一種可以開發利用的重要的旅游資源。到目前為止,就我們考察的范圍來看,有關承德方言的研究很少:李建玲(2006、2007)、吳麗君(2014)討論了承德方言的語音系統,張穎(2008)以承德地名為例探討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戴克良(2014)分析了承德方言與普通話接近的歷史成因,但是從語言資源這個角度去關注承德方言的研究還是空白。所以站在保護和傳承發展地方經濟文化的角度,合理開發承德的方言資源,深層次挖掘承德方言中所蘊含的人文旅游資源是非常重要的。其重要意義歸納如下:
1.保存語言實態,更深入地認識承德方言,更全面地認識語言的本質。
2.進一步豐富語言資源觀,提高對方言的重視,促進趣味方言學等的研究。
3.通過承德方言詞匯進一步了解承德的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等。
4.通過方言、文化之旅,拓展人文旅游資源項目,促進承德旅游事業的發展。
5.擴大就業空間,推動承德地區經濟的發展。
三、承德方言資源開發的策略
充分認識到承德方言資源開發的意義后,關于如何很好地開發利用承德方言資源,為地方經濟和文化建設服務,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
(一)開展方言調查研究工作,同時對方言資源進行有效的監測,為合理開發方言資源奠定基礎
語言本體的研究一直是語言研究的基石,是應用和開發的基礎。承德的語言雖然很受關注,但具體的研究不多,就承德語言來說,當前的首要任務是響應國家語委的號召和安排,以縣域為單位進行調查研究。承德內轄圍場、豐寧、灤平等八縣三區,各縣域的方言調查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但這項工作又是必要的,是其他一切研究的基礎。
(二)在調查的基礎上按意義對方言詞匯進行整理和系統分類
詞匯是語言的三要素中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最快的,承德方言詞匯不僅展示出了承德的自然地理環境,還鮮活地展現了承德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特征。所以,需要在方言調查之后對承德方言詞匯進行統計整理和系統分類,對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較有特色的部分進行深入研究,按義類劃分,配以圖片或實物,做成文化展廳,作為文化旅游的一部分展示給本土大眾和外來的游客。比如:
1.飲食類
發糕:用發酵的玉米面蒸熟的食品。散狀兒:小米面和黃米面摻勻,加水拌好后均勻地撒到篦子上蒸熟的食品。烙年糕:將大黃米面和好發酵烙熟的年餅,有的還包上蕓豆餡。鍋出溜兒:用和得很稀的面粉貼在鍋邊上烙熟的薄餅。烙糕:將很稀的小米面放在一個小鍋里攤熟的薄餅。驢打滾:一種用黏米面、豆面做成的食品。其它還有如饸饹、貓耳朵、魚子、莜面窩子等莜面做成的食物。
2.服飾佩飾類
手巴掌兒:手套。手鎦兒:戒指。鞋殼郎兒:鞋內容腳的空間。氈疙瘩:也叫“氈窩兒”,上世紀90年代前,老年男性冬天常穿的一種用氈毛做的很硬的棉鞋。袼褙:用白面打的糨子把舊布一層層地粘在一起糊成的厚布片,多用來做布鞋。康口袋:過去供小孩出生后睡覺的東西,類似現在的大號枕頭,里邊放上谷子等東西。蒜模疙瘩:紐扣(中式的),用線繩系的蒜頭狀紐扣,現今有些農村老人和小孩兒穿的手工做的棉襖仍是這樣的。
3.人品類
潮種:對發傻、缺心眼的人的蔑稱。夾桿頭:沒見過大世面的縮頭縮腦的人。桿兒手兒:穿著寒酸、不合時宜、縮頭縮腦的人。
4.婚喪嫁娶類
介紹人:媒人。相門戶:媒人介紹后女方及親屬到男方家看人、看房等。換手巾:男女方定親時互相贈送毛巾作為定親信物。四合禮、大禮:結婚前男方家向女方家送的禮,四合禮過去一般是四袋米、四袋面、四箱酒,大禮是六袋米、六袋面、六箱酒等。添箱:結婚時隨份子。攪房:結婚當天晚上鬧洞房。看喜:到生孩子的人家去賀喜,過去一般帶幾斤面或雞蛋、掛面等。endprint
其他還有如動物類、植物類、農業類、房屋建筑類、交通類、親屬稱謂類等等。
承德方言詞匯是承德地區地理環境、民族文化、社會歷史的活化石。通過對承德方言詞匯的初步了解,使人們既加深了對承德的方言詞匯的認識,也對承德的風俗民情、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等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三)具有滿、蒙特色詞匯的開發
承德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其所轄各縣因為歷史上為蒙族牧場,后為清軍駐守重地,滿族蒙古族人口眾多,所以承德方言是受滿、蒙等少數民族語言影響的北京官話,這種影響在詞匯方面表現最為明顯。尤其承德圍場縣、豐寧縣是滿族蒙古族自治縣,所以承德有很多方言詞匯是滿語、蒙語的遺留,那么就可以從來源這個角度把承德方言中具有滿、蒙特色的一塊單獨開辟出來,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礎上設計出一條獨特的旅游線路,如具有滿、蒙特色的方言詞匯之旅。從而使人們在了解承德方言詞匯的同時,加深對承德歷史文化的了解。
承德方言中一部分是地名詞。如“木蘭圍場”是滿加漢的合稱,其中“木蘭”滿語義是“哨鹿”,所謂“哨鹿”,是一種誘殺的打獵方法,即打獵時八旗兵頭戴雄鹿角的面具,在林子里學公鹿叫,引誘母鹿,然后母鹿、公鹿至,其他欲食鹿動物至,然后開獵;“藍旗卡倫”是指正藍旗所轄的一個哨所,“卡倫”滿語是“哨所”之義,人多的哨所叫卡倫,人少的哨所叫小卡倫;圍場縣三義永鄉的“哈拉海”村,“哈拉海”為蒙語,漢語指長著蝎子草的地方;隆化縣的“烏蘭哈達”,來自蒙語,義為紅色的石砬子;平泉縣的“蒙和烏蘇”鄉,蒙古語為“銀水”之義,即出產銀水的地方;豐寧縣的“森吉圖”,來自滿語,義為窟窿;灤平縣付家店滿族鄉“八什汗”村,來自滿語,義為“首領、領袖”。其他還有如灤平的“虎什哈”“巴克什營”等等。
除地名之外的其他名詞,如“嘎拉哈”,來自滿語,俗稱“骨頭子”,是用羊、豬等動物的后腿關節的小骨頭做成的,“抓嘎拉哈”是承德小孩過去經常玩的一種游戲,俗稱“耍(chua三聲)子”。烏拉(也作靰鞡):源于滿語,原指北部地區的一種寒草,后指用皮做底,布做靿(yào),內墊烏拉草的鞋,后來改用膠皮底,布幫靿,鞋幫布料換成棉花,所以也作“棉靰鞡”。
源于滿語的動詞,比如:“扎鼓”,治療的意思;“喇忽”,現指疏忽、忘記;“各應”,厭惡、討厭的意思。
源于滿語的形容詞,比如:“勒特”,指衣冠不整不凈;“發怵”,原指紊亂、錯亂,后指膽怯、畏縮;“烏了巴圖”,滿語溫水的意思;“哈喇”,形容油膩食物變質變味;“埋汰”,不潔不凈。
以上只是舉例,其他來源于滿蒙語的詞匯還有很多。現在滿語雖幾近消亡,但滿語地名詞和其他詞匯作為珍貴的滿族歷史文化遺產,在保存滿族語言資料的同時蘊藏了滿族獨特的民族歷史文化。
(四)開發方言藝術品
作為旅游資源的語言不僅是一種交際工具,還能成為可消費的“旅游產品”。在旅游藝術品的開發中,傳統的研究主要看重藝術品帶來的經濟效益,很少關注其文化復興功能。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學者在探討旅游藝術品開發中的文化因素問題,即旅游藝術品不僅應具有物質功能,也應具有精神文化功能。所以要通過旅游藝術品的開發努力恢復和保護優秀的傳統文化,而優秀的地方傳統文化是靠地方方言承載的,方言藝術品的開發進一步深化了語言的功能,在發揮了方言工具性的同時展現了其文化復興功能,憑借它來傳承具有當地特色的歷史文化信息。另外,在方言藝術品的創新中,傳統文化獲得了進一步的繁榮和發展;開發方言藝術品擴大了就業空間,提高了當地的經濟收入;同時可以促進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區間的文化認同,增強當地人的自豪感。
四、結語
語言尤其是方言,具有趣味性、觀賞性、稀缺性、可開發利用等特性,作為一種旅游資源,能引起游客興趣,對游客來說是一種文化熏陶,能夠使游客獲得高于物質的一種精神愉悅感。本文基于對語言的旅游文化資源屬性的深刻分析,充分認識到開發利用方言資源的重大意義,從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開發利用承德方言資源,在促進承德旅游業發展的同時進一步服務于地方經濟,推動地方經濟與文化事業的發展。
(本文為2016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展研究課題“承德語言資源開發研究”[課題編號:201603050112]。)
參考文獻:
[1]陳麗君,胡范鑄.語言資源:一種可以開發利用的旅游資源[J].
旅游科學,2010,(6).
[2]陳章太.論語言資源[J].語言文字應用,2008,(1).
[3]李宇明.語言資源觀及中國語言普查[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2008,(9).
[4]李現樂.語言資源與語言經濟研究[J].經濟問題,2010,(9).
[5]邱質樸.應用語言學的新概念[J].鎮江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3).
[6]徐大明.有關語言經濟的七個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
社會科學版),2010,(5).
[7]邢富坤.信息化條件下的語言資源建設與應用[J].高等教育研究
學報,2011,(2).
[8]張廣瑞.中文與普通話——一個十分值得開發的旅游資源[J].旅
游研究與實踐,1997,(3).
[9]周洪波,李開拓.打造語言資源服務平臺,更好地為國家和社會
服務——周洪波先生訪談錄[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10]張穎.從地名看多元文化的交融——以承德地名為例[J].河北
學刊,2008,(5).
(尉春艷 董業鐸 何青霞 河北承德 河北民族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06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