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2016年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6-JSJYYB-159)。】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情感課堂教學評價的標準已發生了重大變革,準確理解新課改背景下情感課堂教學評價理念,認真研究新的課堂教學評價,對教師分析課堂教學行為,提高專業化水平都有直接幫助。以新課程的評價理念為依據,按照現代課堂教學要求,去探討研究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
關鍵詞: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評價理念;評價標準
一、引言
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拉開了素質教育的序幕,雖然素質教育已唱響多年,其觀念也早已深入人心,然而,調查發現,不少中小學校的學生只是頭戴“素教”的光環,仍過著應試教育的生活!對于這種現狀,究其原因,是缺乏與素質教育相應的合理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落后的評價機制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步伐、制約了課改的深入!特別是課堂教學質量的評價,它直接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這些弊端,致使我們的教學改革被引入迷途。建國以來的歷次基礎教育改革,皆因為沒有把握住“教學評價”在課程改革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致使課改的效果打了折扣。
二、課堂教學評價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我國的課堂教學評價現狀看,我們并沒有真正領會其神意,而只是機械地理解了新課程的評價,導致在我們的課堂教學評價中出現了以下問題:
(一)在新課程實施中,教師觀念轉變不大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僅僅關注了對知識評價,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學生情感、個性品質、價值觀以及學習方式的評價.一直以來,課堂教學評價的立足點都是教師,在評價中體現“以教為主,以學為輔”的觀念。把課堂看成是教師的課堂,把學生看成課堂教學評價的次要因素。即使有些評價關注到學生的行為表現,也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把學生的反應、表現作為教師的教學策略成果的參照物。這樣的評價方式忽略了學生作為有能動性的學習主體的特點,是有違新課程的理念的。
(二)教師的評價語言太單一,沒有起到激勵性和引領性的作用。
目前我們課堂教學評價語的現狀表現為:單一、模糊、缺乏激勵、引領、提升作用。我們教師課堂中用得最多的評價語是:“好”、“對”、“很好”、“不錯”。可是學生好在哪里?對在哪里?一個簡單的“好”字,“對”字是不能給學生起到激勵和導向作用的。
(三)課堂教學評價主體單一,幾乎是教師一統天下。
在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還存在這樣一個問題:課堂中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學生評老師等十分少見。即使偶爾有學生之間的互評,他們在進行評價的時候,往往有的學生只挑同學的缺點,否定優點,這和上面說到的我們教師的評價沒有起到激勵和導向的作用有很大的關系。
三、改進和完善課堂教學評價的對策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的主要渠道之一,課堂教學的成敗直接決定新課程實施的成敗。而教學評價又是新課程實施的一個重要環節,并且教學評價在新課程實施中不但具有激勵作用和導向性作用,而且具有促進學生發展和教師專業成長的雙重功能。因此,如何建立具有科學性、導向性和人本性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是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基于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以及鮮明特點,我認為在新課程課堂教學評價中要充分注意、準確把握新課程的理念和課堂教學的價值取向,在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的基礎上應做以下改變:
(一)重新確立評價的立足點,評價的立足點從教師轉向學生。
新課程改革再一次重申: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課堂教學也不例外。因此,我們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應成為課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等,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在老師的引導下、建議下學習的。
(二)改變單一的評價形式,評價形式從單一變為多元。
新課程強調: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高、課程不斷完善”的評價體系,在綜合評價的基礎上,更多的關注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潛能的開發。這種“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評價思想,要求對課堂教學的評價重點必須由結果向過程、由成績向態度、由顯性指標向隱性指標轉移。傳統的課堂教學評價重視規范、量化和評比,評價標準一般由一系列量化指標體系構成。而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評價應關注任課教師在教學上的優勢與不足,關注任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這對傳統的量化指標體系提出了挑戰。通過教師和學生的行為表現去把握二者相互作用、促進發展的機制,抓住了教學中最有意義的、最根本的內容,是一種描述性的發展性評價。質化評價的方法正以其全面、深入、真實的再現評價對象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的人性化優點,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和發展的根本需要。
(三)改變評價的主體,重視教師的自我評價。
從新課程對教師自身素質和專業水平發展,以及創新能力發展的要求衡量,有必要讓教師進行自我評價。通過自我評價,可以促使教師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雖然自我評價常常會有夸大自己的價值、評定等級偏高的嫌疑,但是這并不妨礙教師會在內心上客觀地評價和分析自己的工作和業績,作出如何改進和如何完善的決策。促進教師的自我評價其實也是促進教師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通過評價改變自己的教學行為,最終目的是促進教師和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學的質量,這實際上也是課堂評價的一個最重要的意義。
(四)展示教師素質,塑造教師形象。
新課程的實施,向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為新課程突出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要求教師做好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識的權威。課堂上,教師除了組織和諧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悅耳的語言、展現漂亮美觀的板書、呈現敏捷準確的思維外,還必須增加對課堂情況的靈活應變、網絡媒體的合理使用、知識背景的廣泛引用等。另外,教師還必須設計完美的提問,讓思維延伸到課外。這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住本節課的絕大多數內容,而且還要讓學生能學到其它的內容,同時,也要讓學生在上完這節課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仍然在研究那節課的內容,感覺回味無窮。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評價課堂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又要關注他們的情感與態度的形成和發展,充分地關注學生的個性差異,發揮評價的激勵作用,呵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培養學生樂于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今后在課堂教學中,還要不斷探究和反思課堂評價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能力和促進自我價值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題[M].北京:北師大出版社出版,2008.
[2]劉旭.聽課、說課、上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
[3]李志宏,王曉文.新課程學生發展性評價[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宋淑蘊(1980—),女,河南南陽人,南陽理工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小學數學教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