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金鳳(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廣東 湛江 524000)
?
關于答好高中政治非選擇題的幾點思考
——以新課標全國Ⅰ卷為例
袁金鳳
(湛江市二中海東中學,廣東 湛江 524000)
摘要:當前教育體制下對高中學生的考核主要通過試卷完成,做好試卷達到目標分數是不少學生的最大目標。新課標文科綜合全國Ⅰ卷的政治試題由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構成,其中非選擇題分值達到52分,份量不容輕視。然而這部分也是學生最大的失分點。因此,對如何解好非選擇題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本文結合當前新課標Ⅰ卷命題趨勢和本校學生實際,初步探索了非選擇題的解題技巧。
關鍵詞:高中政治;非選擇題;答題技巧
自2016年起,廣東省高考不再自主命題而改用新課標全國Ⅰ卷,各學科考察內容和試卷結構等均有一定程度的變化。政治學科題型和各題分值未變,四冊必修書考察的知識點基本未變(少數幾處略有不同);但在內容上不再對選修教材做要求,出題風格和解題思路有較大變動。本文就兩份試卷的非選擇題做了比較:廣東卷非選擇題題型分布一般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須考題型為圖表型、說明型、措施型和意義型,偶爾考評析型主觀題,熱點材料選用上也多以區域性為主,難度適中;而新課標全國Ⅰ卷則以意義型、措施型、評析型、建議型、原因型題型考查為主,重點考查意義型、建議型和開放型等題型,熱點材料偏好全國性或是國際性材料,整體難度增加。
從本校學生近一年的訓練結果看,情況并不樂觀,湛一模、廣一模等各大考試政治科年級均分一直徘徊在42-48分之間,其中選擇題28分左右(滿分48分),非選擇題僅17分左右(滿分52分)。可見非選擇題是軟肋。從閱卷和平時授課情況來看,學生在非選擇題作答時主要有以下幾個突出問題:1、空白。多是不會或是沒時間導致。2、答非所問。許多學生錯誤地理解了問題,故不能給出正確答案。3、思路混亂。有些學生大概知道答題方向,但是思路理不清,答案東拼西湊。4、忽略材料。許多學生理論分析到位,但是脫離材料,要么答成簡答題,要么理論與材料不相符。除了這幾點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些是因為字跡模糊、答錯題號等原因失分。
鑒于當前新課標全國Ⅰ卷的試題特點和本校學生的學情,筆者認為要提高學生在非選擇題中的得分率,主要應從以下幾點努力:
(一)教材是根本,能夠自建知識網絡圖。不論試題如何新穎多變,最終的考察點還是課本知識,而學生做不好非選擇題根本原因是對教材不夠熟悉。因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抓學生對教材的記憶情況。學生一定要在理解知識點的基礎上背誦教材(至少熟讀),再憑借自己的記憶自建知識網絡圖(按框——課——單元——冊的順序步步強化)。前一做法是為加深對單個知識點的理解,后一做法則是讓學生明白知識點間的聯系,學會融會貫通。做到這兩點,答題時自然能夠信手拈來。
(二)讀題是關鍵,準確把握考察方向。新課標全國Ⅰ卷在問題設置過程中往往比較隱蔽,學生讀不懂題的情況時有發生。如14全國高考文綜Ⅰ卷38題第2小問為:“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經濟知識,分析放寬市場準入規則是如何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使消費者受益的。”在給學生做真題訓練時,大部分學生面對此題不知所云、無從下筆。為何讀不懂?一方面是學生基本的語言素養不過關,理解不了設問,另一方面是平時缺少訓練,對題太陌生。鑒于此,教師在日常教學訓練中應該分門別類(如意義類、對策類、體現類等)進行專題訓練,讓學生熟能生巧。
(三)材料不可少,準確提取有用信息。閱讀材料有兩大必要性。其一,答案結構要求。學習知識是為了運用知識,若材料題只有教材理論勢必形成“假、大、空”的現象,與當前本學科追求的“三貼近原則”不符。因此全國卷的評分細則中明確指出只有理論沒有分析或是分析不正確要扣除相應分數(理論與分析大致各占一半分數)。其二,材料對解題具有指導作用。解答政治非選擇題有兩條思路,一是由教材相關知識點生成答案,二是由材料生成答案。而新課標全國Ⅰ卷的考察模式更傾向于第二條思路。如15全國高考文綜Ⅰ卷38題的第1小問:“結合材料一和所學政治知識,說明政府應該如何強化預算管理。”如不認真閱讀材料,學生很難把握正確的答題方向,而細審材料,答案是很容易生成的。這也就更加體現出研讀材料的重要性。但是,高考卷往往材料冗長,如何高效把握呢?對于這一點,筆者往往建議學生先看設問,再帶著問題有目的地閱讀材料。閱讀材料時則要大膽取舍,名字、時間等內容瀏覽即可;其次對材料意思進行分層,一般以句號為標志,前后幾句話往往在說明同一問題;最后再綜合把握材料的中心意思。這樣一來,學生對材料的把握就能做到有目的、有層次、有重點,分析起來也會更加得心應手。
(四)作答有技巧,條理清晰表述準確。許多學生在答題中基本能夠講到點子上,但不會整合資源,一道題洋洋灑灑寫了十來條。這從側面反映了學生知識沒掌握好,同時給閱卷老師也帶來了極大不便,分數自然不會太高。因此,在平時訓練中一定要指導學生注意技巧,內容上同類知識點合并,不同知識點要分開,言簡意賅不啰嗦;格式上按點作答,上下左右對齊,保證卷面整潔;用語上切忌口語化,同時要注意經濟術語、政治術語和哲學術語分開;唯物論和辯證法分開等。
(五)時政材料要多看。《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思想政治課是“與初中思想品德課相互銜接,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與人文、社會學習領域其他科目的教學相互支撐,與學校其他各項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的一門課程,同時指出要讓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與時俱進地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總目標。由此,不難發現時政熱點在課程中的重要性。綜觀新課標全國Ⅰ卷時政材料的選用,基本是上一年度4月至高考年度的3月這一年時間的國內國際大事件,考察的目的無非在于提高學生的對時政熱聞的敏感度,了解和支持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培養其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就學生平時表現來看,絕大部分都很少關心時政,考試時看見材料不知所云,更別談答好題了。對此,筆者很贊同有些教師每節課預留3-5分鐘給學生講、評時政的做法,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了解時政的良好習慣,更能提升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對于即將參加高考的學生而言,教師們則很有必要進行時政材料的專題復習。讓學生對時政不陌生,懂得大致考察方向,學會分析。
相比選擇題,學生在非選擇題部分的發揮通常較穩定。若能在這一模塊有所提升,對提升總分一定有幫助。希望以上幾條粗鄙建議能給學生正確有效的指導。
中圖分類號:G6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5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