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淅川縣第二小學,河南 淅川 474450)
?
淺談加強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提前預習的措施
張雪梅
(淅川縣第二小學,河南 淅川 474450)
摘要:預習對于高段學生來說是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訓練得當,將為學生插上會學的翅膀,但學生的“先知”往往使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共同進行的知識探索發(fā)現(xiàn)過程陷入尷尬。文章主要提出抓住預習疑點,適時引導點撥;找準預習盲點,引導修正補進;展示預習亮點,組織思辨釋疑等有效教學策略,讓學生的預習成效得到最大的發(fā)揮,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提前預習;加強措施
學生通過預習掌握了一些基本知識以及一些結論,我們如果還沿用老套的教學設計,那課堂將脫離學生實際,猶如無泉之水。長期以往,將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使數(shù)學課堂失去生命的意義。數(shù)學教學強調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暴露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是一個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如果要我把全部教育原理還原成一句最簡單的話,我想說,影響學習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維果茨基的這段話告訴我們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即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去進行教學。而通過預習,每個學生從文本中或多或少地會掌握到一些基本的知識,預習后學生的學習起點明顯高于“原生態(tài)”學生的學習起點。不過因為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強,知識基礎、思維能力有限,加上教材呈現(xiàn)的學習內容多數(shù)是靜止的、簡約的,有些信息只是提示性的,所以,盡管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上仍處于“模糊”、“一知半解”狀態(tài)是正常的、必然的。
于是在預習后的課堂教學中,首先教師應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交流氣氛,消除學生心理恐懼,讓他們表露出預習后知識、方法、思維的真實狀態(tài),好讓教師準確了解并抓住學生預習中的“疑點”,我們可以通過談話如“通過課前預習,你都知道了什么?”或設置問題情境或布置幾道試題去進行全面了解,從學生談話或解決問題中我們可以接觸學生的認知底線,從而確定學生的起點和疑點并適時調整教學方案。
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決定了他們預習時對新知的理解只能停留在淺層次上,關注的多數(shù)是結論,這種食而不化、不求甚解、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的學習方式,會導致他們所學知識零散、孤立,存在預習的“盲點”。教師教學時應該設法動搖學生通過記憶得到的結論,引導他們深入探究知識的本質,全面理解概念、定律、法則的內涵,形成正確的元認知。
學生作為一種生命體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經驗、知識、興趣、思考、靈感進行預習,預習中獲得的認識、思考會在課堂中發(fā)生相互作用,生成一種寶貴的教學資源,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更加豐富、復雜和多變的過程。因此,教師如果能及時捕捉、判斷、重組教學中學生涌現(xiàn)出來的各種信息,隨時把握教學中閃動的亮點,即時跟進,充分利用,將會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總之,關注人的發(fā)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我們要有“以教服學,以學定教”的意識,充分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立足學生的起點,使數(shù)學學習融入學生的真實思維水平,讓每個學生的智慧、能力和情感不斷得到超越,讓預習后的數(shù)學課堂充滿人文的關懷和生命的活力,成為學生終身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片樂土。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