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云南省鋼鐵產業發展現狀,其次基于微觀調查數據進行了鋼鐵企業產能過剩案例分析,并采用DEA模型測度了5家重點鋼鐵企業產能過剩情況,最后對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原因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化解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相關對策建議。
【關鍵詞】鋼鐵產業 ?產能過剩 ?DEA模型 ?對策建議
2008~2015年,我國經濟領先全球快速增長,粗鋼產量從5.02億噸增加至8.04億噸,其中2014年粗鋼產量達到峰值8.22億噸,占全球比重從37.8%上升到49.5%。隨著全球經濟走弱需求下降,各國持續減少鋼鐵生產,國內鋼鐵產能過剩進一步加劇。準確判斷云南鋼鐵行業去產能面臨的壓力,有助于分門別類、精準實施好鋼鐵行業去產能工作。
一、云南省鋼鐵產業概況
(一)云南省粗鋼產量占全國比重上升,年均增速是全國的1.7倍
2008~2015年,云南省GDP增速快于全國,粗鋼產量從901.3萬噸增加至1418.1萬噸,其中2013年粗鋼產量達到峰值1883.9萬噸,占全國比重從1.8%上升到2.4%。2008~2013年云南粗鋼產量年均增速15.89%,是全國的1.73倍;隨著全球和國內鋼鐵產能過剩加劇及鋼材價格的下跌,2013~2015年云南省粗鋼年均增速為下降13.24%,從快速擴張期進入收縮期;2016年1季度粗鋼產量353.5萬噸,同比增長0.8%,略有回升。
(二)云南省粗鋼產能占全國的2.6%,產能過剩程度高于全國
2013年云南省粗鋼產能達到峰值3040萬噸,占全國的2.6%。2013~2015年云南省粗鋼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2%、55.6%、46.6%,分別低于全國同期平均水平的74.9%、72%、69%,低于全球的78.1%、76.7%、69.7%,按照國際通行低于79%為產能過剩、低于75%為嚴重過剩的標準,云南省鋼鐵產業產能嚴重過剩。
(三)云南省計劃壓減粗鋼產能占全國的3.3%~5%
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提出全國鋼鐵去產能目標是從2016年開始,用5年時間再壓減粗鋼產能1~1.5億噸。云南省提出鋼鐵去產能目標是到2018年底,全省粗鋼產能由現有的3000萬噸控制在2500萬噸以內,去產能16.7%以上,壓減鋼鐵產能約占全國的3.3%~5%。
二、鋼鐵產業產能過剩案例與現狀分析
對云南省30家鋼鐵企業進行了重點調研,2015年30家企業合計粗鋼產能、粗鋼產量分別占全省的86.3%和99.1%,計劃壓減粗鋼產能426萬噸,占全省的85.2%,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對鋼鐵產能過剩典型案例的分析,在調研的30家鋼鐵企業中,選取了5家,粗鋼產能達到80~100萬噸/年以上,且產品、工藝技術和產能過剩情況都具有典型特征,5家合計粗鋼產能占全省的55.2%。
(一)5家重點鋼鐵企業產能過剩與生產經營狀況
表1 云南省5家重點鋼鐵企業2013~2015年生產經營情況統計表
2013~2015年,5家重點鋼鐵企業中,有3家鋼鐵企業綜合產能利用率持續下降,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下跌,銷售收入和利潤下滑,見表1。其中,企業1連續2年持續虧損,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和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市場需求不足與原材料成本逐年上升。企業3產品單一,對煤礦資源高度依賴,面臨原材料大幅上升和產成品價格銷量大幅下降的雙重打擊,導致產能過剩和停產。企業5虧損額逐年縮小,2015年實現微利,主要是期間屬于企業擴產期,2015年產能利用率大幅下滑主要是受鋼鐵行業市場下滑影響,銷售收入難以抵減生產設備折舊、礦石原料、物流等大額成本,為減少虧損,故部分停產。企業2和企業4連續3年實現盈利,尤其是企業4利潤逐年上升,兩家企業都占據成本優勢,產能利用率不高主要是受市場需求不足影響。企業2主要原料是廢舊鋼鐵資源,所處地是云南省內電力豐富的縣市,電價便宜,雖產能利用率不算高,并受國際國內鋼材價格和國家鋼鐵產能調整影響,但仍能通過有效的成本控制實現盈利。
(二)基于DEA模型的產能利用率和產能過剩程度測度
1.投入產出指標的選取。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測算5家主要鋼鐵企業產能利用水平。產出變量為主要鋼鐵企業實際產出,即主要鋼鐵企業產值;對于鋼鐵行業的投入指標,由于鋼鐵行業屬于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行業,故選取固定資產投資額和企業職工工資作為投入變量。
2.DEA計算結果及分析。運用DEAP2.1軟件,其中產出指標數為1,投入指標數為2,以投入為導向的規模收益可變(VRS)模型來計算5家鋼鐵企業在2013~2015年的技術效率、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其中,純技術效率評價的是在一定投入下所能達到的產出能力,即資源是否得到合理的配置,規模效率反映了鋼鐵企業的經營規模,而技術效率是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乘積,計算結果見表2。根據前述投入產出變量的選取,技術效率綜合反映了產能利用率情況,可以用技術效率作為產能利用率的替代指標。但由于DEA模型的特性,計算得出的技術效率為相對值,技術效率為1的鋼鐵企業反映了其在生產效率方面位于領先地位,而其他企業產能效率值是以此標準計算得到,僅反映了各家企業產能利用率的相對變化情況,并不表示其真實的產能利用率。因此,可以通過計算不同年份技術效率的均值作為5家鋼鐵企業產能利用率替代指標。
表2 2013~2015年云南省5家重點鋼鐵企業效率統計表
5家重點鋼鐵企業中,僅有2家鋼鐵企業產能利用率處于正常產能區間,分別為79%和81%;有2家鋼鐵企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69%和67%,產能過剩情況比較嚴重;1家鋼鐵企業產能利用率僅為33%,產能過剩情況異常突出,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受限,自身消化、化解產能過剩存在較大困難。
三、鋼鐵產業產能過剩的原因分析
(一)直接原因
1.鋼鐵行業過度投資導致產能增長過快。鋼鐵產能的高速增長,源于鋼鐵產業的過度投資,歸因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以投資拉動為主的經濟增長模式。以投資作為經濟增長主要動力,就必然存在當前投資產生的產能與未來消費需求是否匹配的問題。從企業個體來看,在整體行業利潤可觀的情況下,企業為了實現利潤最大化或規模經濟,往往選擇擴大投資規模。但從產業整體來看,企業的過度投資行為、個體規模的擴大最終導致了整個產業的過度投資、重復建設和產能過剩。從5家重點鋼鐵企業來看,在鋼鐵企業規模的持續擴展中,尤以2008~2013年間一批生產線項目的投建,使鋼鐵產能呈現迅速增長態勢,期間5家鋼鐵企業累計投資建設項目達19個、投資總額148億元,其中鋼鐵項目13個、投資總額118.4億元,累計提升和增加粗鋼產能340萬噸,鋼材產能755萬噸,這些企業投資后,其產生的鋼鐵產能集中釋放,出現了產能過剩現象。
2.鋼鐵下游市場需求下降加劇了產能過剩矛盾。產能過剩現象本質上是供給和需求的不匹配矛盾,該現象的出現既有行業過度投資導致產能增長過快,也有需求方面增長速度放緩的因素。鋼鐵生產能力的不斷形成和消費需求長期增長乏力,在經濟出現周期性下降、國內市場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居民預防動機加強,消費支出出現下降,大量鋼鐵產能無法在國內市場消化,造成產能過剩。2013~2015年,我國粗鋼產量從7.79億噸增長到8.04億噸,增長了3.2%,而粗鋼消費量從8億噸降至7億噸,下降了12.5%,供大于求,加劇了鋼鐵產能過剩矛盾。從云南省來看,在前期基礎設施建設和房地產開發拉動下,2009~2013年省內鋼材消費量年均增幅18.1%,但2013~2015年鋼材消費量年均下降12.96%,超出省內鋼材產量降幅3.81個百分點。
3.鋼材價格下跌與產能過剩產生重疊效應。由于全球性的鋼鐵產能過剩,鋼廠存貨大量積壓,導致鋼材價格持續下跌,從鋼材價格走勢來看,國際鋼材綜合價格指數從2012年1月6日的189.3跌至2015年12月26日的117,下降了38%,國內鋼材價格年平均綜合指數從2012年的111.76降至2015年的66.43,平均下降了40.6%,云南市場螺紋鋼價格從2013年初的3960元/噸跌至2015年底的2450元/噸,跌幅達38%。鋼材價格持續走低大大壓縮了鋼鐵企業的利潤空間,部分鋼企出現成本倒掛和生產虧損,停產停工面積擴大,云南省粗鋼產能利用率水平從2013年的62%下降至46.6%,產能過剩問題更加突出。
(二)間接原因
1.地方政府的GDP考核機制導致投資沖動。鋼鐵產業屬于典型的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投入高、產出高。一個鋼鐵項目的建成投產,對本地的經濟發展、GDP數據、財政收入、就業人數會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云南絕大多數鋼鐵企業都是利稅大戶,是云南當地的支柱企業,如果能夠推動這些本地鋼鐵企業的規模擴張,將會為當地經濟發展注入很強的推動力。在考慮經濟增長、GDP數據、財政收入、地方就業等多重因素的基礎上,地方政府爭相為鋼鐵企業投資、鋼鐵項目建設提供低廉的低價地價、稅收減免優惠政策、協調辦理鋼鐵投資項目審批手續,為鋼鐵企業協調融資貸款等。在過去一輪的鋼鐵產業投資熱潮中,政府推動、協助的有形之手較為普遍。
2.質量、能源環保標準體系和監管體系不健全。在現實生產過程中,鋼鐵的利潤主要由其產量決定,部分鋼鐵企業盲目追求高利潤,往往通過各種手段降低產品質量,擴大產量。有關部門出于地方保護主義或者部門利益的需要,對鋼鐵產品質量缺乏嚴格監管,對能源消耗、環保排放監管不嚴,一是導致一些低質產品大量進入市場,從而導致在鋼鐵行業的某些產品領域出現低水平過剩;二是導致能耗、排污不達標的企業違規生產,將產品以低成本進入市場,造成劣幣驅逐良幣。這一類企業的存在,使鋼鐵產能在裝備額定產能的基礎上擴大,加重了鋼鐵產能過剩。
四、對策建議
(一)建立產業引導和預警管理體系
建議由國家層面的主管部門(如工信委或發改委)建立行業大數據信息網絡,分省、市建立完善各產業、行業、企業信息,及時發布產業引導、產業預警信息,建立完善以GDP增速、產業平均規模增速、行業利潤率增速等綜合指標為指引的產業評價體系,劃出產業投資紅線(比如產業增速超過GDP增速5%就預警),設定銀行信貸產業投入紅線(比如資產負債率超過60%就預警,銀行信貸不得超過企業總投資額的40%等指標),引導資本回避或退出過熱領域,轉向有發展潛力的行業和產業。
(二)建立產業資本市場轉讓機制
建立全國性的鋼鐵等過剩類企業資產流通、掛牌轉讓機制,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整體打包或部分生產線出售或轉讓,推動實力雄厚的企業對一些符合政策準入、具有先進生產能力但暫時資金困難的鋼鐵企業實施兼并,逐步恢復生產走出困境。如昆鋼2007年被武漢鋼鐵集團實施兼并整合后,整體抗風險能力提升,即使自2014年以來面臨減產,也能對產能過剩作積極的內部調整和消化,化解職工安置等包袱問題。
(三)完善銀行債務和不良資產處置機制
建議各商業銀行總行認真落實人民銀行等四部委《關于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出臺實施細則,指導和支持省、市、縣級商業銀行妥善處置鋼鐵企業債務和銀行不良資產,加快不良貸款核銷和批量轉讓進度,支持和允許部分有實力的投行設計產業基金模式,置換鋼鐵企業銀行債務。
(四)加大職工安置和創業就業扶持力度
建議對產能過剩的鋼鐵企業等下崗職工實施創業獎補優惠,給予專項補助資金,利用小額貸款貼息、創業補貼等進行扶持,如云南省應繼續實施“兩個10萬元”微型企業培育工程,給予涉鋼下崗職工創業資金補助和貸款扶持,并結合各地實際,推動開辦免費的下崗職工技能培訓基地等,幫助企業裁減下來的職工及時轉移到合適的行業和崗位。
作者簡介:王春橋(1975-),男,經濟學碩士,現供職于中國人民銀行昆明中心支行,研究方向:貨幣信貸政策與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