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 劉春艷 馬冰 羅媛媛

【摘要】 目的 探討生大黃臍療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穩定期合并便秘患者的療效。方法 60 例COPD穩定期伴有慢性便秘的患者, 按入院順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加用生大黃臍療。觀察兩組排便情況。結果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3.3%, 高于對照組的53.3%(P<0.05);干預后, 觀察組排便時大便干結、需使用緩瀉劑、排便費時、有殘留感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生大黃臍療法對COPD穩定期合并便秘患者的大便情況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臨床可積極推廣應用。
【關鍵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便秘;生大黃;臍療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8.181
COPD是一種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慢性肺部疾病, 且氣流受限呈進行性發展, 并伴有氣道和肺對有害氣體和顆粒所致慢性炎癥反應的增加[1]。患者在患病后胃腸道黏膜充血、水腫, 其腸管分泌液減少, 導致腸壁平滑肌肌力減退, 腸管蠕動能力減弱, 從而導致患者便秘的發生[2]。當患者用力排便時, 便可加重患者呼吸困難, 甚至誘發呼吸衰竭, 故在臨床上對COPD患者的便秘給予護理干預非常重要。本研究對30 例COPD穩定期合并便秘患者采用生大黃臍療法予以防治便秘, 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4月在本院呼吸內科住院治療的60例COPD穩定期伴有慢性便秘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標準:①符合COPD診斷、COPD穩定期患者、肺功能Ⅱ~Ⅲ級患者[3];②慢性便秘患者, 符合中國慢性便秘診治指南[4], 近1個月內糞常規及隱血試驗無異常。將患者按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各30例。觀察組中女14例, 男16例, 平均年齡(65.2±12.0)歲;對照組中女18例, 男12例, 平均年齡(64.8±12.6)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采用常規內科護理。①患者入院后, 首先予以熱情接待, 做好藥物宣教, 告知養成定時排便的重要性。保持大便通暢, 勿用力解大便, 必要時給予藥物通便;②指導患者進清淡飲食, 多食新鮮蔬菜、水果及富含膳食纖維食物, 避免油膩辛辣之物;③進食軟爛飲食, 并少食多餐, 飲水1500~2000 ml/d。
1. 2. 2 觀察組在常規護理方法的基礎上加用生大黃臍療。對患者進行觀察評估, 從疾病、體質、大便情況等方面進行詢問, 并根據評估情況合理進行生大黃臍療法。具體方法: 生大黃5 g、麻油3 g, 調成糊狀, 裹在單層紗布內, 清潔皮膚后敷于神闕穴(位居臍窩中央, 亦稱臍中、氣合、氣舍), 每日更換, 72 h 為1個療程。注意事項:敷貼前應向其患者及家屬詢問相關藥物過敏史, 做好宣教, 說明治療目的、方法等, 征得其同意后使用。操作時注意保護隱私、保暖, 防止患者受涼。
1. 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 從入院第1天起連續7 d內, 每天記錄兩組患者的便秘情況, 包括大便干結、需要用緩瀉劑、有殘留感及排便費時。便秘是指大便次數有明顯減少情況, 每周排便次數<3次且排便困難、糞便干硬。比較兩組治療效果, 療效評定標準:治療后大便的性狀及次數均恢復正常視為顯效;治療后大便性狀及次數二者之中一項恢復正常視為有效;治療后大便的性狀及次數都未恢復正常, 但較前有所改善視為好轉;癥狀無改善或加重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好轉)/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觀察組顯效11例, 有效6例, 好轉8例, 無效5例, 總有效率為83.3%, 對照組顯效5例, 有效6例, 好轉5例, 無效14例, 總有效率為53.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 2 干預后, 觀察組排便情況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3. 1 COPD穩定期患者便秘原因 ①營養不良, COPD患者因能力消耗和分解代謝增加而飲食攝入不足導致體力下降, 排便無力;②患者食欲不振, 進食量減少, 使食物中纖維素減少, 對腸道的刺激減弱;③COPD患者常會因排便時或排便后出現喘息和心悸加重等癥狀, 產生畏懼排便心理, 不愿排便, 使糞便內水分被大腸進一步吸收, 導致糞便干硬;④精神心理因素能增加盆底肌肉的緊張度, 導致排便時肛管直腸矛盾運動, 腸蠕動抑制。
3. 2 生大黃臍療的作用機理 生大黃為蓼科草本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絳大黃或藥用大黃的干燥根莖, 味苦性寒, 祖國醫學認為其具有瀉下積滯、逐瘀通經、清熱涼血解毒等功效。《神農本草經》載: “大黃, 味苦寒, 主下瘀血, 血閉, 寒熱, 破癥瘕積聚, 留飲, 宿食, 蕩滌腸胃, 推陳致新, 通利水谷, 調中化食, 安和五臟”[5]。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認為, 生大黃的主要成分蒽醌苷等物質具有顯著的致瀉作用, 對胃腸運動有興奮作用, 能夠增強胃排空能力, 促進胃腸蠕動, 改善胃腸道動力障礙, 從而使便秘患者的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祖國醫學認為, 臍為生氣所系, 內通五臟而關于腎, 具有極為重要的生理意義。與此同時, 臍聯系全身經脈, 藥物經由臍部皮膚吸收后, 可迅速循經絡而貫達全身, 直達病所, 從而起較好的治療作用。因此, 在本次研究中, 觀察組防治便秘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
總之, 生大黃臍療法對COPD穩定期合并便秘患者的大便情況有明顯的改善作用, 臨床可積極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黃思賢, 譚新洪. 心肺運動試驗的臨床應用.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7:87.
[2] 陳茜, 葉敏. 老年臥床住院患者便秘的影響因素. 中華護理雜志, 2009, 44(9):805-807.
[3] 吳普. 神農本草經. 北京: 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1996:93.
[4] 戴潔. 大黃藥理研究與臨床應用. 天津藥學, 2011(4): 67-70.
[5] 林美珍. 消化系統疾病敷臍療法應用研究進展. 新中醫, 2015(4): 274-276.
[收稿日期:2016-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