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芳
摘 要: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多媒體計算機教學越來越普遍。這種手段的應用打破了傳統教學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但在具體的課堂實踐中,運用多媒體教學存在一些問題。那么,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正確地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呢?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有益的探討。
關鍵詞: 多媒體 語文教學 教學應用
一、多媒體課件應用于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推進,多媒體在中學語文課堂中的用途越來越廣。很多學校要求老師使用多媒體授課的比例要達到30%,并且把熟練運用多媒體作為考核教師的一項標準。但是筆者聽了很多大大小小的公開課、示范課,發現運用多媒體教學其實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在此提出,希望引起大家的注意。
首先,教師對多媒體技術掌握不夠熟練。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不能熟練操控電腦,二是不會制作多媒體課件。相當一部分老師在用多媒體上課時遭遇卡殼,顯得很尷尬,還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有時還得請學生幫忙才能繼續上課,這就是由于授課教師的計算機掌握程度有限造成的。另外,一些老師只會下載課件,卻不會修改并制作課件,而下載的現成課件有時并不適合自己的思路,導致老師和學生只能被課件牽著鼻子走,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與感悟,課堂教學效率不高。
其次,教師完全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多媒體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只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而在實際教學中,一些教師卻過于依賴它,完全摒棄了傳統教學模式。這種做法是完全錯誤的。語文學習強調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在教學過程中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整的語文課堂教學。在一些多媒體課堂上卻充斥著應接不暇的圖片、拖泥帶水的問題和不明所以的答案。課堂上學生沒有時間感受和思考,沒有時間記錄和沉淀,更沒有時間熱烈討論。因此,教學中絕不能為了多媒體而多媒體,應針對教學內容合理利用多媒體,把傳統與現代相結合,這樣才能取得最佳效果。
再次,教師刻意追求課堂容量。多媒體的一大優勢就是用簡短的提綱羅列知識,并可以借助超鏈接擴充和延伸知識。有些老師將課堂內容進行了大面積的擴充,龐大的信息量讓學生難以消化,壓力很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感,對這樣的課堂失去興趣。
那么,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呢?為此,筆者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列舉如下,與廣大同仁商榷。
二、如何正確運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率
(一)巧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上了高中,語文學習的難度增大了,很多學生覺得語文學習枯燥無味,這就需要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多媒體能將文字、圖片、聲音、動畫、視頻等有機統一起來,能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將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或過程生動形象地再現于課堂,完成教師所不能完成的任務,從而起到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的作用,這樣就能很好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授《虞美人》一詩時,我為了讓學生體會這首絕命詞中流露出的凄婉、哀傷的情緒,就在導入時講了一個小故事,(講李煜是怎樣被俘、囚禁賜死的過程)并配以“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哀傷音樂,在如此背景音樂的流淌中,學生仿佛看到了那個淚眼蒙眬、面容蒼白的亡國之君,仿佛聽到了在宋兵的辱罵聲中,他一路的嗚咽。這個背景音樂的導入,很好地把學生帶入到了那個憂傷的境界之中,不但抓住了學生的耳朵,而且抓住了學生的心,讓他們愿意融入課堂,接受知識。在執教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我為此詩的朗讀錄音配上凄涼的畫面和一曲哀婉動人的琵琶曲,讓切題的畫面和音樂帶著學生的思維與情感進入詩的意境,從而收到了傳統教學無法企及的效果。這便是多媒體的妙用,它使學生的審美情趣更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二)巧用多媒體,化抽象為具體,提高閱讀能力。
多媒體教學可以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形象的圖像、感性的音樂,從而使學生準確把握文本內涵,理解作者意圖。它達到了化抽象文字為具體可感形象、化靜態圖片為動態畫面的神奇效果,再現了課文的情境,讓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
例如,科普文章在高中語文教材里出現不多,但若想教出新意,是需要下工夫的。我在教授科普類文章時,就利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從各個不同方面展示事物的構造特點、功能用途等,這就使得復雜抽象的食物變得具體形象,使學生更易接受和理解。像梁思成的《中國建筑的特征》一文,其中有許多概念學生一點兒也不熟悉,比如文中的“斗拱”一詞,學生完全不了解,尤其是斗拱的作用,學生更難理解。我在教學時就將這些東西用圖片、解說的形式展示。像霍金的《宇宙的未來》一文,其中霍金運用天體物理理論,對宇宙的未來做了科學的預測,文章涉及很多關于宇宙學的東西,這些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神秘而陌生的,怎樣更直觀形象地學習本文呢?還是離不了多媒體教學。教學時,可以用多媒體展示人類拍到的一些星球的圖片,以及人類對宇宙的研究成果等。由此可見,利用多媒體手段,確實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令學生易于理解文本,進而提高閱讀能力。
(三)巧用多媒體,增大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了解的知識多,接觸的人多,已不滿足于課本內那一點點知識,教師必須想辦法增大課堂的容量,使教學不呆板、無趣。多媒體教學可以在課堂上隨時插入聲音、圖片、圖像,避免平時只靠口說手寫的容量小的弊端,讓學生坐于教室,了解世界,這樣不但大大拓展了教學空間,加大了課堂容量,而且讓學生興趣盎然。
利用多媒體還可以加大練習量,使練習形式多樣,可以在上完新課后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智力闖關游戲,小組PK游戲等,這樣就改變了枯燥的練習方式,效果更好。例如,我經常在學完一篇文言文后,讓學生做這樣的練習,事實證明,學生很喜歡這種練習,真正做到了“寓練于樂”。
(四)巧用多媒體,改變傳統作文教學模式,創新作文評改方式。
在傳統作文課上,作文從批改到講評,基本都由老師“包干到底”,久之,作文課堂就變成了一池死水。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課堂教學效率低下,學生作文水平提高不快。如果我們能夠借助多媒體共賞學生范文,共享經典素材,那么,既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欣賞修改作文的同時,提高了寫作水平,又讓教師從繁瑣的批閱中解放了出來,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培養學生的寫作興趣上。
例如,在講評高一必修二作文訓練《觸動心靈的人和事》時,我用多媒體課件設置了“榜上有名”、“忠言逆耳”、“佳篇有約”等幾個主題,通過這幾個主題,展示了最佳作者、最佳作品及出現的問題,然后對不同感情基調的佳作配以合適的音樂,且讓作者自己朗讀。結果這一堂作文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學生被同學觸動了,被音樂觸動了,被這一堂課觸動了。
總之,多媒體技術直觀、形象、生動、有趣,使語文課堂教學大放異彩,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語文能力,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若能合理利用多媒體,語文教學就定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