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娟
摘要:語用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基于英語文化的輸入,以學習者最終語用能力的養成為目的的一種教學。文化教學在語用學中為跨文化交際奠定基礎,但僅僅是目的語文化的教學并不能滿足語言實際應用中的要求。語言交流學習過程是雙文化交流的過程,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僅應注重英語文化背景的教授,還應滲透鞏固漢語文化。
關鍵詞:大學英語;語用能力;滲透鞏固
中圖分類號:G64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05-01
1.語用學與文化教學
語用學是語言學中一個重要分支。早在1938年,美國哲學家 Charles W. Morris 在《符號理論基礎》中認為語用學是研究符號與符號解釋者之間關系的學問。而對于語用學的定義,不同語言學家給出了各自的解釋。Stalnaker (1972)認為語用學是對語言行為以及實施這些行為的語境所做的研究。Leech(1983)認為語用學是對話與怎樣在情境中獲得意義的研究。George Yule(1996)認為語用學所關心的是說話人(或寫作者)所傳遞的和聽話人(或讀者)所理解的意義。他認為語用學研究四個方面:對說話人意義的研究;對語境意義的研究;對如何在字面表述之外傳遞更多的意義的研究;對(交際者)相對距離的表達的研究。胡壯麟在《語言學》教程中給出這樣的定義:語用是研究語境中的意義的學問。這些定義中有兩個關鍵概念:意義和語境,也就是說語用學把語言文字本身的意義和語言文字的使用聯系起來,語境知識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外知識,其中語言知識包括對所使用的語言的掌握和語言交際上下文的了解;語言外知識包括背景知識、情境知識和相互知識(何兆熊,2000)。其中背景知識不僅有關于特定文化的社會規范和會話規則,還包括百科全書式的常識性知識等。情境知識又包括交際的時間、地點、主題、正是程度、參與者的相互關系等。相互知識則指交際雙方非但共有某些知識,而且雙方都知道對方具備這些知識。語境中的各個因素都可能影響交際。所以,學習語言在學習語言文字本身意義之外,還要了解這些文字在什么情況下使用,這樣才能達到準確交流的目的。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使用語言進行交流,決定學習者是否能進行有效的交流的因素除了語言能力之外,還有語用能力。語用能力深受文化的制約和影響,要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要考慮很多因素,如宗教、種族、文化差異等。語用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應基于英語文化的輸入,以學習者最終語用能力的養成為目的的一種教學。在交流中,不僅能成功表述英語,還應做到目的語和母語兩種文化的傳遞,所以文化教學不僅是對英語文化的介紹,母語文化的教學同樣不可忽視。
2.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
2.1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現狀。首先,從我國現有教學大綱看,語用學的重要性得以體現,注重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把語言放到語境中進行教學,文化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重視,但對于中國特色文化的英語表達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教學大綱只注重英語文化背景的介紹,卻忽略了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作用和影響,使得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達到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傳遞的目的。
其次,大學英語教師缺乏漢語文化教學意識。教師有意識鍛煉和提高學生語言交際能力,使學生把語言運用到實際語境中,也能夠注重英語文化背景在英語學習中的作用,并在實際教學中滲透講解,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同時了解其文化意義,從而恰當地運用到實際語境中,但教師在講解英語文化背景的同時,輕視甚至忽略中西文化的比較,只關注英語文化背景,忽視漢語文化在中國學生英語學習中的影響和作用。
最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能夠有意識地學習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含義,但有時卻過于關注西方文化、思想、制度等,在文化學習中忽視漢語文化的根基,盲目崇洋媚外,造成英語學習過程成為"忘本"的過程。
2.2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的建議。
2.2.1完善教學大綱和教材。教學大綱應該將中國文化作為一個組成部分納入英語教學計劃,把培養學生雙文化能力目標貫徹于教學的各個環節,把出現頻率高的相關詞匯納入大綱詞匯表,這樣可以從宏觀上指導教學人員從各個方面增加有關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分量,從而提高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同時可適當選用中國文化作為教材內容,也可以在課文閱讀和聽力材料的選擇上,采用描寫中國文化的優秀英語文章,從英語本族語使用者的角度看用英語如何表達中國文化。
2.2.2教師完善文化教學理念。只有教師認識到雙文化教學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學過程中調整教學手段,改變教學方法,從而在跨文化交際教學過程中體現文化教學的理念。教師在介紹英美文化的同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帶領他們在認識、比較中西文化的異同的同時,既要吸收英語文化的精華,又要領會中國文化在英語中的說法。其次在翻譯技能訓練方面,除了在教材中通過現成的文章和譯文反映中國文化外,教學中還要注意把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翻譯技巧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遇見不知道英文說法的文化事物時,可以采取意譯、音譯加解釋、模糊解釋等方法用英語最大限度地表達出中國文化的神韻和特色。只有通過兩種文化差異的比較,才能克服文化干擾,實現雙文化的有效輸出。
2.2.3增強學生雙文化學習的意識。應培養學生文化平等觀,學習西方文化并不代表要摒棄自己的母語文化,學生應該增強母語文化意識,時刻都不怠慢母語和母語文化的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應有意識地對比中西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正確地用英語介紹自己國家的文化和表達觀點。雙文化學習不僅促進目的語的學習,更能有效地進行文化傳遞。
綜上所述,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不僅促進語言教學,還能達到文化傳遞的目的,雙文化的溝通和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英語及西方文化的同時,了解中西差異,弘揚漢語文化,在跨文化交際中增強民族自豪感,不僅符合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同時也滿足了學生跨國交際能力的需求。
參考文獻:
[1]Charles W. Morris Foundations of the Theory of Signs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8
[2]George Yule Pragmatics [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1
[3]Leech G N.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td. 1983
[4]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