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把教師喻為"園丁"、"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我國古代文學家、思想家韓愈在《師說》中也對教師的職能、作用做出了精辟的論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教師,不但要"授業解惑",更重要的一項職能就是"傳道"。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僅要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還要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會學生今后生活及學習中必須的知識,又要點撥其心靈,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這樣才能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小學德育;德育教育;幾點感想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038-01
德育在素質教育中,既是塑造創新人才的教育,又是培養實踐能力的教育。在改革創新德育工作中,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針對小學德育現狀進行科學分析,能正確有效地引導學生的道德發展。
1.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可以造就人
我始終認為,環境也可以對學生的心理產生不同的影響。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諷刺之中,他就學會了自卑;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表揚之中,他就學會了感激;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恐懼之中,他就學會了憂慮;如果一個學生生活在認可之中,他就學會了自愛;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賞識教育,并且教育學生對待他人要寬容,學會發掘他人的閃光點,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營造和諧文明的班級氛圍。
2.全面提升教師素質,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教師是德育的實施者,也是德育工作的研究者,只有教師的德育觀和學生觀得到改變,才能實現德育的共進。教師的人格形象直接影響到師生關系和德育發展。
聽其言,觀其行。要撥動人的心弦,教師必先自身心靈純潔,品行端正,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去影響人、感染人。俗話說,"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身教重于言教。"做"得好,說才有份量;"行"得正,"言"才有感召力。中國古語云,"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言行不一,說得再動聽也得不到共鳴。學生一旦懷疑到教師的道德品行,那這位教師的地位可就岌岌可危了。一位教師面對的最糟糕的情況也莫過于此。
因此,教師的榜樣不僅體現了教師個人品性中的言行一致的一面,也等于在行為方式上告訴學生該如何去做。如果教師本人是學生主要模仿的道德典范,那教師在課堂上介紹的歷史和文學人物也就容易成為模仿的對象。
3.改革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品德內化
德育教學要注重認識,更要注重情感;要注重外部輸入,更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因此,道德教學要從單一、枯燥的封閉式、注入式轉變為交流討論、情景模擬、創設情境、案例教學、講座等多種方式的融合。學生在道德教學上希望能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渴望得到教師的認可,雙向互動式的德育教學更能貼近學生的想法,從而激發他們的情感體驗。因此,教師應給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更加自由的道德發展空間,小學生的思維具有直觀性、形象性,易感受性和不穩定性等特點,他們對具體事物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采用直觀的教學媒體演示,也可用教學掛圖、實物或模擬實物等,教師要有針對性地寓行為規范于課堂游戲、角色表演、情景模擬等生動的形式之中,充分利用先進的教學手段提高教學實效,激起小學生心中的道德求知欲。
愛聽表揚是兒童心理特點,表揚運用得恰當,學生的積極因素就會像原子裂變一樣發生連鎖反應。例如:上課了,大部分同學在吵嚷,沒有做好上課準備,如果泛泛批評,收效甚微,如果點名批評,別人往往幸災樂禍;倘若從亂哄哄中找個坐得好,不說話,書本都準備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其他學生便會仿效,秩序井然。人都有自尊心,表揚有批評的作用,是不傷害學生自尊心的批評。寓批評于表揚之中。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學習,達到取長補短的目的。
對學生的情感教育也很重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形成健康的為人處事態度對學生的一生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情感是學生普遍共有的。豐富而健康的情感可以使學生生活得充實,可以提高學生的活力。沒有老師對學生的愛,情感教育就很難進行。教師要以溫馨的愛感動學生、感染學生、感化學生,以引發學生的積極情感。例如,當今很多學生逆反心理很強,不愿和家長交流、勾通,甚至頂撞家長。通過講述自己的成長過程和親身體驗告訴學生們父母的偉大,而我們應當孝敬父母,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還有很多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養成了自私、我行我素的習慣,不尊敬老師。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自己的人生態度,為人處事的方式來默默地教育學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并且進行學習。
4.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
教育者應善于并勇于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樹立學科教學活動是實施學科德育主渠道的觀念。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時代背景的介紹、朗讀訓練、作品的分析講解、作文的寫作指導都是很好的德育切入點;在體育課程教學中,可通過學生在基本運動、游戲、比賽等形式的教學中培養學生團體合作和競爭精神,培養學生頑強拼搏、永不言敗的優良品質;藝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的重要途徑,它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啟迪學生智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5.提供學生自我管理、自我展示的機會
自我管理是學生自我服務、行為自律的需要。教師應抓住學生的這種積極性加以強化,讓每個孩子都成為班級管理的積極參與者和行為主人,讓他們樂于遵守紀律,樂于配合班級工作,也樂于為集體服務。在引導學生自我管理的過程中,盡量使每一位學生都得到鍛煉、展示的機會,使學生能體會到自我管理的成功與喜悅。例如:在班級管理中,班委是學生自我管理的一種濃縮,可通過自薦的形式讓每位學生參與班干部的競選,讓學生體驗到靠自我努力強化主體意識獲得的超越自我的進步,將自我管理的體驗內化為自身的一種道德行為準則。
6.加強家校合作、共促德育發展
同時學校還應通過開辦家長學校,開展家長會,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會等形式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向家長宣傳教育學、心理學知識,介紹國家的教育方針和學校的培養目標,解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必要性。使家長了解家庭教育應如何與學校教育配合,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教育合力,共同促進孩子的德育發展。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應言傳身教,與孩子平等相處,尊重孩子,讓孩子在各自的家庭中學會交往、學會合作、開闊視野、鍛煉能力。只有家校合作、家校攜手,才能營造育人的廣闊天空。
總之,德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德育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滲透德育的領域也是寬闊的,重要的是,教育者要用心去觀察,潛心去挖掘,精心去設計。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要從點點滴滴做起,形式不一定要隆重,但一定要做到學生的心坎里,從教師自身的行為做起,做到"潤物細無聲"。
作者簡介:
趙凌寒;本科學歷,小教一級;研究方向:小學品德教學。重要榮譽:本文收到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