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梅
摘 要: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課堂教學也在不斷探索轉變教與學的方式——還課堂于學生。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而學生的主動參與需要教師創設相應的條件。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關鍵詞:教學理念;興趣;自主學習;因材施教
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下,我們的課堂教學也在不斷探索轉變教與學的方式——還課堂于學生。現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學過程既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能力的發展過程。這就需要我們徹底擺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需要我們把備課精力放在為學生創設學習情境,提供信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上。這樣才會極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會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是學好數學的關鍵,而學生的主動參與需要教師創設相應的條件。因此,教師必須精心組織教學過程,從而使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得到提高。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的動力,要引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就要求教師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抓住學生渴望學習新知識的心理,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數學與學生生活經驗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我經常把數學知識還原為生活原形,讓學生把自己親身經歷過的、親身體驗過的問題與數學知識緊密聯系。例如,在“圓的周長”教學中,我先提出問題(1):如何來測量圓片的周長?有的學生說,可以將繩子繞著圓片圍一圈,再量出繩子的長度,有的學生說:可以沿著尺子滾動的方法來測量。這一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接著再提出問題(2):你還能用這樣的辦法量出一個圓形花壇的周長嗎?由于花壇較大,用滾動的方法行不通。于是這個問題就迫使學生去想其他辦法來解決。學生通過討論,認為花壇不能滾動,但可以用繩子繞花壇一周進行測量。我又提出問題(3):繩子不夠長,怎么辦?遇到了新的難題。這時學生深刻感受到自己知識的不足,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望。
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怕遺漏了知識點,講得過細過多,而不敢“放手”。正是由于這種“滿堂灌”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思維的發展,并使學生在學習上養成了依賴性,在學校依靠老師,回家依靠父母,而自己卻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如何能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呢?關鍵就在于教師引導作用的發揮。
如,在教學“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時,利用學具,放手讓學生4人小組自己動手探索。由于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中已滲透了“轉化”思想,于是學生根據新舊知識的聯系,利用轉化方法,從不同角度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有的把兩個完全一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長方形或正方形,有的把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拼成平行四邊形,還有的學生只用一個三角形,經過剪、拼、移把三角形變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經過不斷嘗試、交流和歸納,總結出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這一學習過程,學生學到的不但是三角形面積公式的知識,而且在動手操作的情景中,孩子們經歷了由“直觀動作思維—具體形象思維—抽象邏輯思維”的過程,同時培養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機會,那會出現很多令我們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拓展思維,鼓勵創新
在課堂教學中要求積極獨立地思考問題,能夠主動探求知識,并通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達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比如“圓錐的體積”這一課的教學,先出示圓柱的體積公式,然后拿出一個圓錐量筒、一個圓柱量筒。接著讓學生觀察、思考幾個問題:這個圓錐與這個圓柱有什么共同之處?圓錐的體積與什么有關?你能驗證嗎?這時就會使學生不斷思考,該如何去驗證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這時學生會想到用水去解決這個問題。通過這樣設計,層層深入,不斷設置認知沖突,使學生始終處于一個不斷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這樣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也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欲望,從而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四、因材施教,多關注學困生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班級的學生智力也參差不齊,所以在課堂上必須做到“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在教學中,我針對每課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分層練習,讓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都能從本身出發,有題可做,從而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作為教師應該在自己的課堂中轉變教與學的方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調動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數學學科感興趣,才能學好數學,所以我們要想盡一切有效的教學方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需要我們用心打磨、雕琢,這樣他們才會發出燦爛耀眼的光芒。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