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悸茹
摘 要:語文學科在義務教育所有科目中是最重要的科目之一,對于學生來說,語文是一門肩負著知識傳授與“三觀”養成責任的學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高層次的審美,這都需要高層次的人文基礎,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注重對于學生的人文教育。
關鍵詞:小學教育;語文教育;人文教育
一、小學語文的人文教育必要性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教育體制中的語文教育就一直肩負著向學生輸出價值觀與人文情懷的責任。隨著時代的發展,語文教育中輸出的價值觀也在不斷成熟完善。早年時,我國語文教材輸出的價值觀還以階級對立為主,而發展至今日,我們的語文教材,尤其是全國普及率最高的人教版,已經可以在其中包容多元的價值觀以及一種與國際接軌的普世價值,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可喜的進步。
1.學生人文素養水平較低
教育具有傳承性和連續性,一代人的知識是接續上一代人對于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的。
當前我國教育中,對于學生的人文知識素養并不重視。由于教育體制和教育現狀的原因,我國小學語文現狀的第一目標還是以應試為主。在應試過程中,就把教材中的內容分為重點和非重點。有些人文類的課文因為考試中不多涉及,所以就被定位了選讀、甚至不講的內容。這會使學生對于這一類的內容產生倦怠心理,長此以往,學生對于人文類的知識積累不足,甚至會對人文知識徹底失去興趣,這就導致了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很低。
所以在小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在教授課內知識的同時,也應該向學生做延伸閱讀的教育,比如,在學習《孔子拜師》這一課的時候,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由孔子編訂的《詩經》來閱讀。講解《趙州橋》一課時,教師可以做延伸講解,為學生簡單地介紹中國古代的建筑史,這會大大夯實學生的人文基礎知識。
2.學生審美情趣普遍低下
當前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娛樂主要是看動畫片和打游戲。這些內容的審美情趣一般簡單粗暴,對于生活中許多事物的審美解讀過于粗淺,長此以往,學生會對高級的審美失去興趣,不愿意去理解高級審美趣味。如果這樣發展下去,即使學生日后的知識含量增加,審美情趣依然是低下的。
我國自古就有“詩書傳家”的優良傳統,一個人自小就接受高級的審美教育有利于養成良好的道德。當今社會發展極其迅速,這是前所未有的,很多人在這樣的急速發展中漸漸迷失了自我,放棄了做人做事的底線,這會導致社會秩序的崩潰。人教版語文課本選取了都德的《最后一課》,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個法國語文老師在德國即將占領法國時,在最后一節法語課上教育學生不要忘記自己的身份,強權可以使一個國家毀滅,卻不能讓一個民族屈服,要懂得領會自己母語之美,堅守自己人格的故事。當講到這樣的課文時,教師除了教導學生要愛國之外,還應該教育學生,要理解自己所使用的語言之美,文化無高低之分,要懂得理解中華文化之美,培養學生對于祖國文化的喜愛。
二、小學語文中人文教育的策略
一個社會的分工越來越細,但是所有行業發展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使人本身達到更大限度的自由,使社會的運行更加有序。人文教育是為了讓學生在“三觀”養成時期就可以理解社會發展的正確道路,讓學生可以對世界的萬物投射更多的人文關懷。
1.培養學生的道德底線
人教版的教材由多名知名學者編纂,其中收錄了很多包含了中外優良道德傳統的文章,如《玩具柜臺前的孩子》《假如》等。在教授這些課文時,教師應該為學生解釋正確的價值觀是什么,社會中確實有各種各樣的現象,有些時候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確實可以達到目的,但是這對于一個人的長遠發展是不利的,對于一個社會的永續和法治也是不利的。教師要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正確的價值觀,良好的道德觀念,會使學生在未來的成長中做事做人有底線,有所為有所不為,成長為一個思想健全、對社會有利的人。
2.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
處在小學教育階段的青少年是一塊塊未經雕刻的璞玉,都有著很大的潛力。在這樣的階段中,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形成大氣的人生格局。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編纂者設計了多個內容板塊,其中包括介紹世界上的自然景觀、人類的科技發展、自古以來的哲學問題、古今中外偉大人物的事跡等等。在教授這些內容時,教師應該教導學生,應該把人生的格局擴大,不應該局限于一時一地的眼前利益,做人應該有更遠大、更有價值的目標。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自己“三觀”基礎的重要時期,語文教育應該肩負起培養學生正確“三觀”的責任,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素養,并且可以將目光投射到更遠大的地方。培養出內心純凈、志向高遠的人才,這也是教育的最終意義。
參考文獻:
[1]余忠淑.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詞人文教育探討[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1,20(3):94-97.
[2]于唯.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人文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吉林教育,2010(3):40-41.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