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柳
摘 要: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教學的主要目標,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為小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堅實而良好的基礎。主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與實踐,從培養學生的能力為出發點,提出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教學實踐;能力培養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的一門基礎課程,在數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在遵循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下設計教學環節與內容,讓學生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進行高效有序的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為實現新課標所倡導的有效教學奠定基礎。
一、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創設情境教學是目前課堂教學中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形式,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在恰當的情境創設下,學生的思維與情緒都會被有效地調動起來,這有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數學課堂的學習中。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時,我就先出示了日歷冊、掛歷和年歷卡,并讓學生說一說這些東西有什么用處,學生看到這些熟悉的事物,他們都十分積極地與我互動。然后我讓學生都說一說他們的生日都是什么時候,學生都爭先恐后地踴躍回答,使得課堂中的氛圍濃厚而熱烈。接下來,我為學生介紹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學生都十分主動積極地進行學習,使得課堂教學開展得十分順利,在這樣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二、鼓勵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貪玩好勝是小學生的共性特點,教師如果讓小學生自己去探討一個問題的答案,他們很難真正深入地去思考,并且由于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他們很難通過自己的努力將問題解答出來。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討論交流,讓學生通過合作交流的形式不斷發散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我就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首先,我為學生小組分發了一些圖形卡片,并讓學生在這些卡片中選出長方形與正方形,讓學生對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圖形特征有初步的認識;然后,我再讓學生討論交流長方形與正方形各自的特征,并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幾個長方形和正方形。在剛開始交流討論時,有些學生不知道應該從哪個方向思考,有的學生就說出了有四條邊、長方形的對邊相等的特點,其他學生便也受到了啟發,從邊、角出發,從而在不斷的思考與交流中,學生對長方形與正方形都有了深入的理解與認知,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通過這樣的交流與討論,學生也都認識到了合作的重要意義,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三、啟發思考,培養學生的疑問探究能力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了思考與學習的相輔相成的關系。要想讓學生真正地進行高效學習,教師就要積極地啟發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善于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使得課堂的教學質量得到有效的保證。
例如,在教學“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我就先為學生在黑板上出示了幾道計算題:8.45+6.23=?4.36+6.5=?12.53-5.47=?9.45-2.3=?讓學生在觀察這些計算題的基礎上說一說小數的加減法的計算方式。有的學生就按照個位對齊的方式計算這些題目,在我為學生揭示了正確答案后,大部分學生都陷入了沉思,他們在檢查自己的計算步驟,卻怎么也沒有發現哪里出錯了。在學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時候,我便讓學生看書,找到自己計算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學生才發現應該要將小數點對齊計算。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對自己的錯誤印象深刻,也提高了學生對小數點的重視程度,提高了學生的思考與探究能力。
四、組織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數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教師要為學生組織一些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身的實踐操作中感受到數學知識的奧妙,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并且,對于形象思維能力較強的小學生來說,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他們的抽象思維與空間想象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程度的加強,更有助于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了“長方體和正方體”后,我便組織學生進行了一些動手實踐活動,讓學生利用一些硬紙制作出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紙盒,并在紙盒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學生都十分積極地參與這次活動,有些學生制作出了長方體的筆筒,有的學生制作出了正方體的粉筆盒。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使得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得到了增強,也讓學生認識到了數學學習的樂趣與意義,從而為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奠定了基礎,也為高效課堂的構建提供了保障。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能力是新課標下的主要教學目標。教師在教學中要為學生設計出恰當的教學形式與環節,從而讓學生收獲數學知識的同時得到能力的提升與發展,進而真正實現有效教學,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
參考文獻:
[1]李雪梅.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有效開展理論與實踐思考[J].文理導航(下旬),2010(6).
[2]蔡義.談小學數學教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A].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華聲卷2)[C],2015.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