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調查了山東商務職業學院英語專業畢業生就業能力的調研和分析,發現致使畢業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在于能力結構不合理和職業核心能力欠缺。本文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對如何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進行了思考,探索了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與就業能力之間的相互關系,并提出了相應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就業能力;問卷調查;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策略
本文以高職英語專業畢業生為調查對象,從畢業生就業的基本工作狀態、崗位能力及畢業生職業發展影響等方面做了了調查。通過對問卷的整理和分析,就高職畢業生自身而言,發現影響其順利就業能力的重要因素在于:能力結構不合理,尤其欠缺適應崗位變遷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多種職業核心能力。
針對這一突出問題,本文在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就加快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應的培養策略。課題組針對山東商務職業學院2013-2015年應用英語專業的畢業生開展了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 206份,收回有效問卷172份,問卷有效率為83.5%。
一、問卷調查結果整理與分析
1.工作單位性質調查顯示,有50%以上畢業生找到了和專業對口的工作,其中在民營企業、合資企業和外資企業工作的畢業生達到 72%。可以看出,畢業生大多認同“先就業、再擇業”的念,“先就業”已成為畢業生的首要選擇;二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去向已經沒有顯著變化,觀2013年68%的學生選擇民營企業,2014年有74%的學生選擇民營企,2015年在民營企業的學生達到70%。隨著民營企業在我國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并伴隨著企業制度的完善,企業待遇的提高和用人機制靈活,越來越受到高職畢業生的青睞。每年約有9%的畢業生有自主創業的強勁的需求。相對而言,在國企工作的畢業生僅約占8%。還有約15%的學生選擇繼續求學深造。
2.畢業生工作狀態和愿望前景調查與分析
調查顯示,90%的畢業生對自身當前從事的工作基本滿意;82%的畢業生對目前的工作崗位基本勝任,82%沒有近期內調換工作的打算;在打算調換工作的學生中,85%認為工作太累、待遇太低。12%是因為專業不對口要調換工作。分析認為,雖然有就業市場競爭激烈給畢業生的就業帶來的壓力,使畢業生總體上保持了一種有了工作就好的想法。但是畢業生對就業的狀態比較滿意。高職畢業生若能掌握一定的就業能力和基本的就業素質。在“就業難”的環境中可以實現相對高質量的就業。也可改變企業“招工難”的窘境。為此,要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從實際出發,注重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
3.工作中最需要的職業能力調查與分析
32%的企業認為高職畢業生目前最欠缺的職業素質是職業道德。34%的企業認為是職業知識能力和行業背景知識欠缺。職業道德是職業素質的重要內涵條件,是現代企業發展的基礎條件之一,也是由學校里的“學生”角色向社會里的“職業人”轉變的重要條件之一。職業知識能力、行業背景知識的教育屬于職業教育的基本范疇,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中,要著重使學生掌握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這是敲開企業大門的必備技能。而培養發展型、復合型技能人才,具有良好職業素質和職業道德的人才更符合當前及今后現代企業的發展需要。
4.“職業核心能力”的調查結果分析
我國職業教育界一直有“職業核心能力”的說法,這是在總結發達國家的職教情況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職業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能力、信息處理能力、數字應用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目前,“職業核心能力”已經成為現代企業、公司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通過調查,學生基本了解這八項職業能力,分別有54%的學生認為最欠缺的是自我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據“面向21世紀國際教育研討會”的預計,每3~5年就有50%的技能需要更新,現存的職業每過15年將有20%的被更換。為此我們的職業教育必須高舉構建學習型創新型社會大旗,培養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的學習理念。讓學生具備與與時俱進的意識和精神,在強調專業技能學習的同時,注重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和鍛煉,尤其是注重自我學習能力的培養,方可促進學生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
5.課程體系的合理性調查與分析
67%的學生認為專業課程使自己本身獲益良。有42%的學生認為,在職業素質拓展課程的學習中獲益頗多。職業素質拓展課是通過校內校外的職業實訓,使學生在職業素質、技能、修養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的課程,是加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一定程度而言,專業知識教育與職業素質拓展對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可謂殊途同歸,都是為了達到培養專門的技術人才的目的。為此,高職院校應將職業素質拓展作為到專業課程的教學的重要補充,以實現專業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同步進行。
因此,按照社會發展對職業不斷變革的新要求,學校也要有有針對性的加強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綜合素質。應樹立“一手抓專業知識、一手抓職業核心能力、同步推進,全面提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的教學理念,注重培養方式的靈活性,通過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全面創新來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促進學生更好適應現代經濟發展需求。
二、對如今高職教育的啟示和思考
加強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是高職院校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這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職院校的主要辦學功能是為就業市場培養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在招生和就業雙重嚴峻的形勢下,如何實現“高質量”的良性發展態勢,關系到高職院校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首先,高職院校辦學的立足點和最終服務點都應是放在提高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等內涵的提升上。將提高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作為提升人才培養的品質、內涵、質量的重要切入點為此,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課程體系的構建中,應將職業核心能力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納入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中,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核心競爭力和適應崗位變換需求能力。
其次,高職院校應將學生培養的目標放在推動企業進步和滿足社會需求上來。將對職業核心能力的追求作為,學生個人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切不可再將培養“一技之長”為教育教學目標。將教育功能的實現最終體現在促進學生的進步成長和增值上。企業在全球化發展的宏大進程中,人才成為企業競爭的戰略性要素。在人才培養上,力爭為企業培養優秀員工,為社會發展培養可造之才,為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發展經濟、服務民生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最后,明確教育目標,重構教育教學體系,將培養職業核心能力作為重要任務。建立集理念推廣、技能開發與知識傳授于一體的培養模式。把提高高職學生的核心就業能力納入到高職教育的核心目標體系。整合教師隊伍,通過內部提高、外部聘任建立專業化、技術強的教師隊伍,同時也要注重聘請各個行業的高層次人才作為兼職教師,請他們進行職業技能指導,準確分析就業的發展動態。從而對高職學生進行實效性、個性化的培訓指導,提高就業能力。
總之,就業能力是社會、學校和學生本省最為關心的核心培養,貫穿三年的高職學習生涯。高職院校要依據經濟市場的供需變化,以發展的眼光遵循職業教育規律,有針對性地做好各個階段的職業教育課程設計與實踐教學,增加就業能力的持久性,強化職業核心競爭力。幫助學生根據社會需求、行業發展前景等,做好人生規劃設計,從而使高職學生在三年的培訓學習中能夠做好知識和能力準備,將自身能力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馬寶成 何萬麗. 基于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高職畢業生就業調研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19).
[2]教育部全國高等院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 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評價體系啟動 [EB/OL]. ht-tp: / / www. 5qiuxue. com / zhaosheng / jiuyeli / xinwen. htm,2005- 04 - 30 /2011 - 03 - 03.
[3]邱國丹. 高職院校商務英語專業學生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與應用[J].教育與職業,2009,( 16) .
本文系山東商務職業學院教研項目《高職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分析及培養路徑》成果
作者簡介:宋岷源(1980—),女,山東商務職業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高職教育、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