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菲晗
摘 要:當前中學生物教學處于低谷困境,生物教師大都采用傳統模式授課,把生物教成了“死”物,學生則靠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被剝奪,個性優勢受抑制,發散思維受壓抑,專長得不到發揮。探究學習過程運用于生物教學,能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觀察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質,從而獲得生物學知識,有效地形成生物學概念,培養學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積極態度,如同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生命科學寶庫的金鑰匙。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獲得知識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
關鍵詞:探究學習;生物教學;培養能力;提高素質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從根本上說就是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現代的素質教育轉軌,這樣,才能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辦好面向未來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力潛能,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素質教育。學生素質的形成和發展,是一個“知識→能力→科學素質”的過程。然而,當前我們的教育還要求高度的統一,使學校變成整齊劃一的批量生產環境,把千差萬別的學生培養成統一規格的產品。于是,我們的教育就不會真正形成尊重和發展個性差異的自覺理念和意識,忽視了富有特色的思想、積極主動的參與、新奇大膽的質疑、別開生面的創新,從而制約了學生各種潛能的發揮,特別是探究能力的發展。當前中學生物教學處于低谷困境,生物教師大都采用傳統模式授課,把生物教成了“死”物,學生則靠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這樣,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參與性被剝奪,個性優勢受抑制,發散思維受壓抑,專長得不到發揮。
探究學習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SchwabJJ)倡導的,是一種具有參與性和體驗性并在教師指導下展開的具有嚴密的學術性的創造活動。在此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地參與獲得知識的過程,培養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學概念,進而養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探究學習過程運用于生物教學,能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觀察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質,從而獲得生物學知識,有效地形成生物學概念,培養學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積極態度,如同交給學生一把開啟生命科學寶庫的金鑰匙。
一、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獲得知識的興趣
認知心理學認為,當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與來自外界的新奇對象之間有適度不一致時,個體就會出現驚訝、質疑、迷惑和矛盾,從而激發個體去探究。從中學生的認知結構看,他們雖然已具有初步的感知、思維能力和知識經驗,但周圍的許多事物對他們來說仍然是陌生的、新奇的,并且隨著活動和感知能力的進一步發展,他們能夠注意到、接觸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時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這就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正是這種好奇心的促使,他們特別喜歡從事以前沒有玩過的游戲,嘗試以前沒有做過的事情,從中得到歡樂,產生興趣,獲得知識。
例如,在傳授“根對無機鹽的吸收”的知識時,教師課前布置學生做好“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的實驗。上課時,先讓學生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植物在蒸餾水中生長得小且黃,在肥土浸出液中生長得大而綠。緊接著教師提出為什么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按自己的思維態勢進行推理、質疑、尋找答案,教師再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在學生渴望得到正確答案時,教師給予啟發、引導,讓學生在解疑中,獲得肥土浸出液中含有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無機鹽的新知識。
二、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喜歡觀察新事物是青少年的天性.在生物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觀察各種生命現象,直觀教具,是成功教學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觀察、實驗不但是研究生物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要詳細分析、研究生物教材,聯系實際,精選教學內容,認真組織開展以培養學生動手、觀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等能力為主的探究性活動,教學中盡量以探究性的講解代替結論性的解釋。課堂上應創設探究情境,精心設計選用直觀教具,讓學生充分觀察,允許學生動手拆卸組裝,使他們在愉快的情境中體會到生物學概念是通過反復的探究過程而形成的,進而培養他們探究學習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蝗蟲呼吸的內容時,先讓學生觀察“小實驗”的演示,教師再指導他們認真對照課本圖Ⅲ-31所示的氣門部位,繼而引導分析、推理、判斷得出胸腹部完全浸沒在水里而只露出頭部的那只蝗蟲先死的結論,并領悟其原因所在。教師應及時肯定他們觀察事物、分析問題、推理判斷的正確性,表揚他們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義務教育初中教科書增設了許多生動易做又能吸引學生去觀察、操作、思維的“看一看,想一想”、“動動腦”、“小實驗”、“你知道嗎?”、“課外讀”和“動動手”等欄目。這無疑為生物教學進行探究學習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些條件,精心組織教學,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新型師生關系,尊重每個學生,給他們以觀察、思維、表現及成功的機會,創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和諧氛圍,促使學生在活潑愉快中養成主動探究生物科學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三、通過探究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
人的素質高低和能力大小,取決于他對探究未知世界的態度。一個人如果缺乏進取態度和探究精神,他的能力和知識就得不到發揮,也談不上素質的提高;反之,如果有積極的探究態度和滿腔的鉆研熱情,那么,能力將會很快提高,知識將會迅速拓寬和深化,素質就會不斷提高。所以,一個人探究的心理態勢,對于探索未知世界,發展探究能力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經常開展探究性、綜合性的課外活動,不僅在趣味性、實用性方面迎合中學生的心理要求,而且還能沖破課堂、教科書的限制,在更廣闊的時空中,通過師生“教學做合一”的活動,讓學生的眼、耳、手、口、腦等器官并用,培養他們的科研意識、創造意識、實用意識,學到課堂上、課本里學不到的知識,從而開闊視野,拓寬知識面.例如,組織學生到葡萄果實保鮮場參觀學習,經過他們的觀察、詢問、分析、討論,并在教師及技術人員的啟發、引導下,學生就會學到葡萄果實保鮮的操作過程及生物學原理等課本中沒有介紹的實用知識。
通過這種探究性的活動,能使學生的學習過程遵循“實踐→學習→再實踐→再學習”的規律進行.不僅拓寬學生的知識領域,而且促進學生建立更為完善的生物學知識體系,從而逐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和科學素質。
當今世界充滿競爭,只有重視教育、教改,發展個性、培養人的科學探究能力、提高人的素質,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探究學習在生物學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探究學習不但能促進生物教學質量的提高,而且是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必然途徑。生物教育工作者,要面對現實,展望未來,充滿信心,共同攜手,探討新形勢下發展生物教學的新途徑、新方法,迎接生物教學更為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