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欣++諸葛海榮
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推進,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注重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模式是一種非常適合小學數學教學的模式,在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既可以幫助小學生掌握課標要求的數學知識,還能使各種層次的學生獲得全面發展。本文將介紹分層教學模式的概念以及種類,分析該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意義以及具體實施策略。
關鍵詞:分層教學;小學數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5C-0082-02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小學數學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通常采用的是無差別的教學方法,從不考慮學生之間個性、觀念等方面的差異,往往會造成學生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按照新課標的要求,在小學數學中實行分層教學模式,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一、分層教學模式簡介
所謂分層教學,并不是說要按照學習成績或者其他標準將學生分為幾個種類,而是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目前學習水平、實際學習能力、知識結構、學習潛力、理解能力等,合理地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學習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分層教學。我們都知道,傳統的教學模式都是以班級為單位的,這種教學模式無論是對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還是較差一點的學生,都是百害而無一利。統一灌輸的教學模式使成績較好的學生缺乏競爭對手,自身潛能不容易被開發出來,很難再有提高,對成績較差的學生而言,就會越來越差,出現偏科、厭學等情況。分層教學模式是科學的教學模式,自其應用以來,教學效果十分顯著,獲得了老師、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的大力支持。
二、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模式的分類
(一)班級內部分層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建立在傳統的以班級為單位的教學模式基礎上的,是教師在新課改思想的指導下,建立的一種科學的教學模式。在班級內部分層教學模式下,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成績和學習能力合理分組;然后,教師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這種教學模式比較人性化,這樣教師對所有同學一視同仁,不會讓成績落后的同學感覺到歧視。同時,可以讓所有的同學共同努力,達到學習目的,加強同學之間的友誼。
(二)隱性分層教學模式
隱性分層教學模式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結對子”,具體來講,就是教師根據學生學習成績、性格特點、學習潛力將學生劃分為幾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自愿選擇學習搭檔,這個搭檔可以是本小組內部的成員,也可以是其他小組的成員,在促進學生努力學習的同時,增強他們樂于助人的精神。
三、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實施意義
(一)充分體現因材施教思想
在介紹分層教學模式概念時我們就提到過,分層教學的基礎就是不同學生之間各方面的差異,是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實施統一性教學,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有針對性地實施教學,每個同學都可以在成績、思想、性格等方面有進步,自然事半功倍。在分層教學模式幫助下,學生能夠養成更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更好的個性,這樣,小學數學乃至整個小學的教學質量會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分層教學的關鍵就在于教師能夠正確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以及認識到學生之間的不同。實施分層教學模式的前提就是,教師能夠正確地對待學生之間的差異,實現整體教學與學生之間的差異相統一。在這一教學模式應用過程中,教師自然就會有針對性地為學生設置學習目標以及學習計劃,盡量使每個學生都不做無用功,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教師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自然會得到提高。
(三)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不僅惠及學生,也能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茖W、正確地認識學生之間的差異是對教師職業素養的一個重大考驗。要想實施該教學模式,教師必須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樹立新的教育觀,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為他們選擇最合適的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法,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每一個同學都能學到新知識并取得進步。這樣,在實踐過程中,教師的素養也會提高、教師也會越來越優秀。
四、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中的實施策略
(一)尊重學生差異,科學分層
為了保證對學生分層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最重要的就是教師認識和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潛力、知識結構和興趣愛好等等。其實,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最容易忽略的一點就是,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在傳統教學模式和思想的影響下,教師已經習慣了“高高在上”,目標就是提高學習成績,對學習成績較差一點的學生很容易忽視,長期以往,對學生的尊重意識也就淡化了,非常不利于分層教學模式的實施,甚至會起到反作用。教師一定要學會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時時刻刻照顧他們的心理感受。比如,在分組時,教師不能僅僅根據學習成績,將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都分在一個小組,給每一位成績不好的同學設定同樣低的教學目標。這樣,會使學習成績較差的同學感到自卑。在分組時,教師可以參考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分組;二是根據學生的思維方式分組。 目前,大多數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分組。其實,這種方法看似簡單,實則復雜。因為學習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教師需要很長時間并且多次檢驗才能掌握一個學生的學習情況。并且,學習情況是不斷變化的,這就需要教師堅持定期測驗,認真觀察,不能漏掉一個同學的變化,并根據他們的變化及時調整分組。
簡單來說,第二種分層方法可以說是用來輔助第一種分層方法的。要知道,教師可以根據思維方式的不同將學生分類,卻不能分層,因為思維方式沒有優劣之分。如今,我們已經推行新課改多年,教師不能再跟以前一樣,僅僅憑著成績的好壞判斷一個學生。但是,思維方式是在給學生分層時的一個重要依據,教師應該積極同學生交流,了解他們的思維動向以及考慮問題的角度、深度,了解每位同學的思維方式。
(二)為學生制定合理的目標
教學目標要合理且可行,否則教學沒有辦法順利進行。在分層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將教學目標也分成相應的層次,以保證每個同學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目標。學習目標應該稍稍高于學生的學習現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通過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循序漸進、漸入佳境。當學生實現一個學習目標時,教師應該給予鼓勵,讓學生更加自信地沖擊更高的目標。比如,在學習解方程時,當學生能正確求出未知數時,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應該為他制定利用方程解決應用題的下一個學習目標,讓其能夠學以致用。
(三)對教學環節分層
目前,小學生接受知識的主要陣地是課堂,因此在課堂教學環節我們也該對其分層。首先,教師應該設置不同層次的教學內容,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比如,在學習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出難度不同的計算題,由易到難,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進行計算。其次,課堂問題也應該分層次。如在學習四邊形時,用判斷是否是四邊形和什么樣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的問題分別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
總之,分層教學法是符合新課改要求的教學模式,它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去,激發潛能,全面發展。作為教師,應該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將這一模式更好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
參考文獻:
[1]王洪麗.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讀寫算,2015,(44).
[2]王維.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法的有效運用[J].讀寫算,2015,(20).
[3]陳麗輝.分層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