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紫君+李雨思
【摘 要】被認為會引起一場教育革命的慕課自一出現,便得到公眾的極大關注。慕課具有的積極作用與社會各界的熱切倡導是慕課在高等教育中迅速發展的原因。制約慕課在高等教育中未來發展的因素是慕課的固有弊端和自身發展難以避免的現實困境。
【關鍵詞】慕課 高等教育 發展現狀 未來發展
一、引言
2012年被《紐約時報》稱為“慕課元年”[1]。所謂慕課,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是指通過互聯網將大學課程傳輸到世界各地以滿足人們求知欲望和追求的一種教育模式。作為高等教育的一種新模式,作為傳播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的一種新途徑,慕課成為中國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研究和追捧的對象[2]。早在2003年4月,教育部就開始投入大量經費,實施“精品課程”工程建設[3]。經過10多年的建設,也得到了不小的發展。隨著網絡公開課、國家精品課程的普及,依靠互聯網而進行的網絡教育逐漸走進大眾視野,成為普及高等教育的一種新方式。
二、慕課在高等教育中的發展現狀
(一)學校與學校間差異較大
調查顯示,在一些“985”高校,部分課程已經使用慕課。比如華東師范大學強制要求該校大一學生在慕課上學習體育這門課。而在普通高校,學生對慕課別說是強制使用了,聽說過慕課的人數都只是少數。也就是說,學校的水平影響學生對慕課的了解度與使用度。
(二)學生對慕課的使用情況不佳
慕課的學習是一種非組織的、自發的學習。這種不帶約束性的學習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注冊者眾多,認真者較少,完成者寥寥。實際調查顯示,即使是在“985”高校,完整學完一門課程的人也寥寥無幾。這也說明,慕課即使在高校得到較大的推廣,在學生中仍然無法得到較好的使用。而無法堅持下來的原因主要為:沒有時間;教師講得不好,聽了一半沒興趣了;自己沒有毅力;難以適應慕課這種授課模式,接受不了等。
(三)一線教師對慕課的接受度不高
通過訪談發現,幾乎所有一線教師對慕課的接受度都不太高。他們認為,雖然慕課有作用,但它的作用有限。北京大學的陳平原教授也說:“我的課我一定要看著學生的眼睛說,我沒法看著屏幕來說。”他認為真正的教育是建立在兩顆心、兩個人之間的真誠互動,搞一個屏幕它就被隔斷了。而慕課就是對著一個電腦來上課,傻傻的,前面一個人都沒有,他拒絕那樣上課。
三、慕課在高等教育中的未來發展
(一)慕課的固有弊端
首先是慕課的交互性差。無論慕課做得多么好,它始終需要學習者隔著電腦屏幕和教師交流,學習者跟教師之間很少有及時性的互動。
其次是慕課的約束性弱。慕課過分強調學生的自發性和主動性,但是這實際上也說明慕課的約束性弱。人們進行慕課學習的行為是自發性的,不要別人監督,它是一種自組織行為。從理論上看,這是一種具有歷史意義的突破與革新。但從現實來看,這種自組織的網絡學習效率卻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最后是慕課的盈利模式。慕課能夠得到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免費,而制作一門慕課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卻不小,免費就會導致慕課后期發展資金不足。所以,如果想要慕課網站長期發展,就需要資金融入。這筆資金來自企業,就會使得慕課的發展趨向于商業化,一定程度上也會影響慕課的發展。若無資金來源,則短期內會導致課程質量低下,造成教育資源與學習時間的浪費;長遠來看,會導致慕課發展的滯緩。
(二)慕課發展難以避免的現實困境
首先,慕課對教師的要求很高,任課教師壓力巨大,教師在錄制慕課之前,需要做很多費時費力的準備工作。而當今的大學教師是有教學任務要求的,也有大量的科研任務,若制作慕課所需精力過多,則會影響其他工作。為了避免這種結果,教師在準備慕課的過程中投入的精力必然較少。這樣不僅使慕課的質量難以保證,也會造成任課教師的壓力,進而使其對慕課產生抵觸心理。
其次,慕課必須有高深的技術作支撐。高深的技術支持,也就意味著制作成本高,這不是每個高校都能承受得起的,因此也就制約了慕課在高校的發展,使得只有少部分高校才能開展慕課。
最后,慕課的接受效果不甚理想。有人總結出了學生“退學”的十大原因,其中包括課程投入時間太多,課程難度過高或者過低,課程講授無趣等。同時,評價與測試是慕課的最大難點。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如課堂討論、課外輔導、小測驗、考試、寫論文等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測試與評估。慕課顯然難以做到這一切。
四、結論
慕課作為一個新興事物,在其出現、發展的過程中,有其自帶的無法避免的弊端。同時,慕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在與傳統課堂教學相交融時,也會遇到現實阻礙。當然,也不能因為目前慕課發展的限制性因素,而消極果斷地認為慕課會在未來消亡。
慕課對世界教育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在中國,要想讓慕課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直面中國、服務教育、輻射社會、走向世界”應該成為未來中國慕課發展的路線圖,要將慕課積極應用到教育教學當中去,推動教育教學改革,促進我國教育事業科學發展。
【參考文獻】
[1]Pappano L. The Year of the MOOC[N]. New York Times, 2012-11-02(3).
[2]郭英劍.“慕課”在全球的現狀、困境與未來[J].高校教育管理,2014(04):41-48.
[3]王尚喆.Coursera和果殼網MOOC學院發布戰略合作計劃[EB/OL].http://edu.ifeng.com/a/20140915/40806629_0.shtml,2014-09-15.
[4]MOOC學院.2014年慕課學習者調查報告[EB/OL].http://mooc.guokr.com/post/610674/,2014-08-11.
[5]朱慶峰.我國高等教育“慕課”發展的困境及理路選擇[J].教育發展研究,2014(2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