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帆
【摘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當下,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都面臨著頂崗實習的情況,大量的應屆畢業生在畢業季涌入相關實習單位,使得出現一崗難求的尷尬局面,同時,也造成了應屆畢業生實習利益受到侵害。而當下信息發展日新月異,知識、技能、理念的快速更新,造成了一批有經驗的老員工軟實力滯后的結果,使得生產力不能最大化。企業單位處在二者交匯的位置,解決這一組問題,必將為企業帶來活力,而“置換頂崗”實習模式將很好的解決這一矛盾。
【關鍵詞】置換頂崗;高職院校;實習模式
引言:“置換頂崗”實習,顧名思義,就是互換工作崗位,實現實習的目的,它是有兩部分人員組成的。一方面,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在專業理論知識學習達到一定程度后,需要進行實踐鍛煉,在實踐中去檢驗所學理論知識,積攢一定的工作經驗,以便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同時便于更快的適應社會需求,增加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在職員工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然而對他們來說,掌握的理論知識以及研發的思維理念在快速發展、實時更新換代的科學技術和管理模式前,稍顯不足,這既不利于員工個人發展,也缺少了企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的生存活力。然而,在維持正常的的生產能力的前提下,企業又不能夠大量的安排員工進行學習深造,員工的工作經驗與迎接畢業生所具備的發展活力不能有機的集合到同一生產人員身上。“置換頂崗”實習就提出了一種新的模式,將在校的專業優秀實習生安排到企業中去實習,同時將企業的部分員工送入高職院校進行理論培訓。優秀實習生在企業有老員工幫扶,參加企業生產活動,這樣就達到了實習目的,同時保障了企業的正常運行,而有他們頂崗,使得企業有能力抽調部分員工進行進修。當然,不能僅從企業的角度去看待這一實習模式,它的重點應該在實習生的實習活動方面。
1.明確實習生的實習目的,合理選擇模式
高職院校組織應屆畢業生進行實習學習,主要有三個目的:首先,學生長期進行的是理論學習,理論與實踐之間有著諸多因素影響,這樣直接進行生產活動,有助于學生明確理論與實踐的不同,便于磨合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生產,從而加深理解,產生新的認識。其次,熟悉學校外的管理模式,為踏入社會做準備。學生的思維模式,處事方式都有著深深的學校痕跡,在頂崗實習過程中,由指導老師實踐指導,在老師的帶領下,不管是適應新的管理模式,學習必要的社會技能,改正自己的不足,從而保證在高職院校畢業后能盡快開始社會生活。最后,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很少有詳細的、準確的規劃了就業情況的,在實習的時候,學生能夠對崗位“零接觸”,對自己的就業有準確的定位,減少自己的規劃與實際就業情況的差距,準確選擇工作崗位,踏實開展工作,從而順利就業。
這一時期,實習學生所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專業知識,他們無法用自己的經驗去解決實習時所遇到的突發問題,因而,在選擇實習崗位時,需要專業對口,選擇與所學專業聯系緊密的工作性質的崗位進行實習。而對于醫生等特殊性質的崗位實習,需要慎重選擇。對于尚未正式畢業的高職院校實習生,醫院方面很難給予實習生實際治療性質的實踐,而頂崗意味著實習生需要完成所頂替崗位的工作量,此時,實習生實習內容就會偏離實習目的。這些實習所面臨的問題都需要慎重考慮,進行合理的選擇。
2.結合實習面臨實際問題,建立合理模式
“置換頂崗”模式實現的是企業與高職院校雙贏局面,高職院校必須為維護實習生利益建立完善的監測機制。部分企業將實習生看作是免費勞動力,在招收的實習生進入企業時并沒有為實習生安排適合學生的實習崗位,這就造成了大量的與實習生專業脫軌的情況。學校為了實現學生實習的真實目的,需要改良報告模式。當下,實習生進行實習匯報的主要方式是提交實習報告,實習報告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由企業簽字決定,學生為了能順利通過實習檢測,在企業方面放棄了所擁有的權益,也從不考慮專業接軌情況。針對這一情況,可以建立學校指導老師階段督查模式。學校指導老師親臨實習生實習崗位,驗收實習生實習內容,以確定學生實習內容的專業性,同時在督查過程中進行階段性評價,實習生分階段提供實習報告,將整個評價模式指定為企業的結果認證和指導老師的過程認證兩部分,既從決定權上減少了企業影響,也加大了對學生的監管力度,在保證學生正常進行實習的情況下為學生提供切實的鍛煉機會。
對于特殊性質的工作崗位,建立階段實習的模式。高職院校將畢業實習分階段安排給專業優秀學生。例如醫學專業類實習生實習,可以分為三次去進行實習,前兩次實習學生可以以專業知識認識為目的,在接受院方指導老師知道的時候,可以積攢院方指導老師的經驗,然后在回學校學習理論知識時,就可以以理論知識來消化實習經驗,有了前兩次實習的基礎,第三次實習接觸更接近實踐的實習內容機會更大,而在整個實習過程中,對自己的定位,對崗位的定位也就明確了,實習目的就得以實現。此外,如導游專業、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專業受到服務人數的限制,很難同時提供大量的實習崗位,將實習活動分階段進行開展,也可以緩解實習崗位需求壓力。
3.密切關注實習生實習動態,加強監管。
實習生頂崗實習離校時間長,實習地分布范圍廣,這對學生管理加大了難度,同時,實習生初步脫離學生身份,單純地依靠學生的自我約束力來保證實習效果,不符合實際情況。而在實習過程中,實習生的身份是雙重的,他既是在校學生,又是企業員工,因此為了保證實習質量,達到實習目的,建立合理的監管機制是必要的。學生在頂崗實習之初,應該進行必要的動員安排,在強化道德品質觀念,進行思想教育等學生身份教育之外,要強調實習生的企業職工身份,這一身份需要學生嚴格執行企業規章制度,維護企業的利益。指導老師加強與企業的溝通,配合企業單位監管學生行為表現。就評價機制而言,學生的崗位職員行為表現作為實習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納入結果評定范圍。這一部分的評價權應以企業單位評價為主要依據。
結語:實習生“置換頂崗”實習是實現實習生與企業雙贏的實習模式,就實習生與換崗員工二者而言,實習生處在相對的弱勢位置,高職院校要維持這種雙贏的局面,就要配合企業單位管理約束實習生,同時也得對實習學生負責,就必須從實習生實習目的出發,建構合理的實習模式,制定靈活的評價機制。為企業提供生產勞動力,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性人才,使得企業活力,同時合理約束企業對實習生的實習決定權,讓實習生從中得到切實的鍛煉。總之,合理規劃各階段模式,保持良好的交流渠道,才能長久的推行“置換頂崗”,從而保證企業與高職院校實習實現雙贏。
參考文獻:
[1]黎剛,曾柳寧.高職院校學生頂崗實習模式的探討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1,08:48-50.
[2]賀小鳳,耿壯,雷軍.高職院校頂崗實習雙重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實踐[J].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4:37-40.
[3]張耀,陳梓城,陳云祥.高職電類專業區域集中、企業分散頂崗實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0,15:34-36.
課題項目:重慶市2015年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153233)——高職院校“置換頂崗”實習模式的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