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
【摘要】“嘗試教學理論”是一種指導思想,是一種教學模式,它對幼兒教育的指導意義在于它提倡“先練后講”,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主張“從小培養兒童‘試一試的精神”,在幼兒期采用嘗試教學的方法,這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和幼兒教育的特點。因為幼兒年齡小,活潑好動,思維具體形象,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應注重環境創設,重游戲活動,重嘗試操作,這對發展幼兒智能很有必要。
【關鍵詞】嘗試教學;特點;原則
一、以嘗試教學引導幼兒主動活動
嘗試教學一改過去“填鴨式”、“注入式”的做法,而讓幼兒主動去試、去想、去探索、去發現,變“教師在上,幼兒在下”的被動局面為“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主動狀態,真正把幼兒作為活動的主人,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幼兒。如數學教學中教幼兒“認識正方形和長方形”,教師提供正方形、長方形的紙讓幼兒測量、比較,發現其異同,掌握其特征,并激發想像,周圍生活中哪些東西看上去是正方形?哪些看上去是長方形?再去量一量,到底是不是。通過這種種主動活動,讓幼兒形成正確的概念。
二、以嘗試教學激起幼兒學習興趣
興趣是幼兒認識世界的動力,它表現為兒童對事物的心理傾向性。幼兒,天生好奇好動,特別喜歡注意新奇事物,教師應利用這種好奇心,吸引幼兒注意,激發其興趣和培養其能力。一個好的教師是善于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教師。嘗試教學不失為一種能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好方法。因為嘗試活動本身就能調動幼兒情緒,使幼兒躍躍欲試。如科學活動“東西放到水里會怎樣”,教師準備積木、彈子、回形針、鹽、棉花團……多種玩具材料,讓幼兒操作、嘗試,一樣樣放進水里,發現規律。這種有趣的實驗提供了一種嘗試的環境、嘗試的氣氛,幼兒在情緒高昂、沒有壓抑、沒有負擔的情況下認識事物、發現規律,他們會情不自禁地叫起來“鹽到哪里去了?”“為什么棉花慢慢地沉下去了?”嘗試活動會帶給幼兒無限高漲的情趣,這是讓幼兒有興趣地“樂學”,惟有臻于樂學的境地,兒童才能學到真知識。
三、以嘗試教學培養幼兒探索精神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姆創導發現法,他認為,教學不僅應使學生掌握學科的基本知識,更重要的是讓他們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去,他主張教師提供材料,引導兒童自己去探索事物,發現知識,解決問題,做出結論。嘗試教學讓兒童“先試后講”,目的就在于讓兒童去探索、發現。如我們在教小班幼兒“認識兔子”時,要了解兔子吃什么,教師就提供肉、魚、米、蔬菜、蘿卜、草等幾種食物讓小朋友喂給兔子吃,讓幼兒去發現,兔子是不吃肉、不吃米的,兔子喜歡吃的是蘿卜、青菜、草。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探索,去發現真知。
四、以嘗試教學提高幼兒操作能力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嘗試的原則,讓幼兒先試、先想、先做,既動手又動腦,這無疑鍛煉了幼兒的操作能力。如計算教學“學習二等分、四等分”,教師提供紙、橡皮泥、線段等多種材料,讓幼兒動手操作,嘗試等分。幼兒在嘗試過程中發現,長方形、正方形的紙角對角折可分為二份,邊對邊折紙也能分成二份,橡皮泥可壓成正方體平均分成四份,也可搓成圓柱再分相等的四段。課后,延伸到液體(水)怎么等分……通過操作實踐,幼兒學會了測量、等分,動手能力大大提高了,感性經驗也大大地豐富了,幼兒人人參與,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五、以嘗試教學啟發幼兒創新意識
在當前教育改革的新形勢下,從小培養幼兒勤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品質是時代給教育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嘗試,這一教育思想的確立將為幼兒形成這些優良品質提供條件。嘗試教學,注重激發幼兒探索,啟發幼兒創造,拓展幼兒想像。如語言“講述活動”、“仿編詩歌”、“音樂欣賞”等教學活動可以讓幼兒舉一反三,模仿創造。如“仿編詩歌——泡泡”,孩子們說不完的詩句讓我們大人也為之感動。他們創編出一句句美好的詩句:“太陽是天空的泡泡”、“露珠是樹葉的泡泡”、“星星是黑夜的泡泡”、“汽車是馬路的泡泡”、“輪船是大海的泡泡”……孩子們展開想像的翅膀,把天真爛漫的想像融于自己的生活經驗之中,創編出一句句優美的詩句,這些詩句沁人心脾,富有極大的創造性??梢?,解放思想,啟發幼兒嘗試、創造,幼小的心田將飽含著無窮無盡的潛力。
六、以嘗試教學增強幼兒成功體驗
嘗試教學理論的核心是以嘗試引導成功。邱老師總結數百例嘗試教學的例子,說:要盡量創設各種機會,讓差生嘗到成功的喜悅,這等于給差生注入一種“興奮劑”。嘗試教學強調有指導的嘗試,期望嘗試能成功,而不是讓學生瞎碰運氣,盲目嘗試。對于幼兒來說,他們更期望得到大人的鼓勵和贊賞,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達到成功的境地。因此,教師要根據兒童實際,了解幼兒的“最近發展區”,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有層次、有目標的嘗試活動,引導幼兒手腦并用,嘗試操作,從而獲得成功,嘗到甜頭,體驗快樂。如計算教學“特征分類活動”,教師提供多種類型特征的操作材料,設計不同層次的目標活動,第一層次要求能力差的幼兒按大小、顏色(或形狀)的一個特征分類,能力強的幼兒可嘗試按其中兩個特征分類。在嘗試成功的基礎上,適當增加干擾因素。第二層次活動要求能力差的幼兒嘗試按兩個特征分類,能力強的幼兒則可任意進行兩個特征或兩個以上特征的分類概括,并帶動能力差的幼兒投入活動,準確操作,這樣一次次活動,使幼兒在嘗試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滿足和喜悅,進而形成新的學習動機和愿望,從而形成嘗試——成功——再嘗試的良性循環,達到強化嘗試行為效果的目的。
七、以嘗試教學滲透幼兒受挫意識
教學過程中貫徹凡事讓兒童“試一試”、“想一想”、“說一說”的做法,讓幼兒通過嘗試操作,獨自邁出蹣跚艱辛的一步或幾步,嘗到成功的喜悅,但同時,也伴隨著可能出現的挫折。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適當滲透受挫意識,能磨練其意志,提高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使幼兒懂得挫折與競爭相伴隨,要成功必須戰勝挫折,學會不怕困難,勇敢堅強。如開展體育活動“滾球過門”、“炸碉堡”等活動,讓幼兒嘗試練習,探討如何才能把球滾過去?怎樣才能投準?有的幼兒一次、二次、三次不成功,老師點撥其要領,試著再來,勝不驕,敗不餒,在挫折中磨練意志。再如,幼兒的自我服務能力,系鞋帶、扣紐扣、值日生等工作都應盡早嘗試。幼兒的嘗試活動的過程,也是幼兒與挫折作斗爭的過程。吃一塹、長一智,孩子們正是從這種探索嘗試中,掌握了知識的真諦,磨練了斗爭的意志,提高了經受挫折的心理素質。這正是人的現代化發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
綜上所述,通過對嘗試教學的運用與研究,我們深深感受到:嘗試帶來動力、嘗試注入活力、嘗試引導成功。嘗試教學能調動幼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能開啟幼兒心智,培養幼兒能力,為提高一代人素質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