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蕊蕾
【摘要】語文教學中“用教材教”蘊含“三重境界”,分別是:教材為本,融會貫通的執著之境;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虛無之境;回歸教材,超越升華的淡定之境。語文教師只有渡歷這三重境界,才能將“教教材”與“用教材教”有效結合,幫助學生成長。
【關鍵詞】語文教學;“用教材教”;“三重境界”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對廣大一線語文教師來說,“用教材教”代替“教教材”的教學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綜觀當前語文教學,出現了較多理論與實踐脫節的現象,教學實踐仍然以探索模式進行。宋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曾經提出參禪的三重境界:“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語文教學如參禪,“用教材教”經歷著同樣的三重境界。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材為本,融會貫通——執著之境
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參禪之初,萬事萬物被還原成本原,人們相信事物就是自己看到的樣子,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僅停留在表面,終究看不透其中的奧秘。投射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囿于“教材”這個“相”,距離“空”還有很大距離。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學活動的重要載體和基本依據,不僅是教師“教”的材料,更是學生“學”的材料。凝聚了眾多專家多年研究、修改并投入實踐的語文教材應當是教師和學生的第一手資料,但是教師曲解教材內容和作者編寫意圖、無法靈活運用語文教材的問題也十分常見。有些教師照本宣科,貪多求全,完全按照教材依葫蘆畫瓢,研究教材淺嘗輒止,把自己當做教材的“搬運工”;有些教師對教材蜻蜓點水,一筆帶過,過度拓展課外知識,實則不得要領,竹籃打水一場空。
理解教材是“用教材教”的前提。教材是一座礦藏豐富的“礦山”,如何開發挖掘,優化利用,為“用教材教”打好基礎,取決于教師自身。葉圣陶先生曾說“潛心會文本”,教師要根據新課程理念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準確解讀教材文本,只有教師充分理解教材的內容、思想內涵、寫作特色,作者的編寫意圖等才能在此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加工完善,為“用教材教”提供可能性。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虛無之境
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有悟時,我們學習用心去體會
這個世界,對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透徹的思考,山不再是本源意義上的山,水也不再是本源意義上的水。佛家講究“萬物在心,追求修世”;道家講究“無牽無掛,追求避世”。究其原理都是一種修行,最終追求的是一種超脫,而不是刻意的尋求,主旨在心。要達到這一境界并不容易,譬如廣大語文教師孜孜不倦追求“用教材教”的真諦,但真正能得其法的少之又少。
語文教材這座豐富的礦山時常會遮住教師的雙眼,讓他們看不見身邊的美景
和意境,如此便有“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困惑。這時候就需要教師跳出教材這座山,站在更高的境地,方能有豁然開朗之感。
(一)注重角色的轉變,“以人為本”
新課改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注重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要求教師由傳統的“滿堂灌”模式向與學生平等溝通對話的模式轉變。學生并不是知識的機械接收體,他們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生命體。對于教材來說,他們既是學習者,也是創造者。因此在語文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人格養成,促進其健康、全面、和諧發展。“用教材教”是一個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
(二)加工教材:刪繁就簡,錦上添花
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教材以人文話題統領專題,每個專題后有“文本研習”、“問題探討”、“活動體驗”的設計,引導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的變革,力求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如必修一“向青春舉杯”單元中“吟誦青春”專題后設有四條“活動體驗”,在一節課內將所有的問題都通過課堂教學進行處理是不現實的,因此教師可根據自己的課堂需要進行選擇。如大部分學生會對《相信未來》中“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邊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陽的大海”兩句產生斷句上的疑問,教師就可結合“活動體驗”中的示例朗讀進行講解:“手指”后斷開,“手掌”后斷開。理由是,手握拳,手指突出的骨節就像是浪花的形狀;手攤平掌心向上,就像是能托住太陽的大海。比喻的手法,有象征希望的意味。
教材中有些選文語言晦澀,理論深奧,有些內容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無從下手。如必修二“慢慢走,欣賞啊”單元中“永遠新的舊故事”專題下的課文《邊城》節選中的第三部分對端午節賽龍舟的描寫淋漓盡致,容易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但由于學生缺乏賽龍舟的生活經驗,對湘西地區的生活環境、文化習俗不甚了解,很容易產生想象上的偏差。因此教師可以展示關于賽龍舟的具體圖片或《邊城》的電影片段,真實還原文中的描寫。將抽象的東西形象化,理論的東西具體化,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積極思考,提高教學效率。
(三)超越教材:創新有度,拓展有效
“用教材教”的特點之一就是教師是教材使用的主動者,尊重教材卻不囿于
教材,走進教材的同時走出教材。然而走出教材需要有個“度”,走出教材不是一味“挖井打洞”,使教材艱深難懂,超出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水平;也不是貪多求全,傷害文本,“種了別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譬如有的教師在講解必修五“科技之光”單元中“美麗的創造”專題中《景泰藍的制作》一文時,第一步:多媒體展示大量景泰藍工藝品的圖片。第二步:詳細向學生介紹有關景泰藍的發展歷史和制作過程。第三步:展望景泰藍制作工藝的發展前景。課堂資料十分豐富,而教師卻完全忽略了對這篇說明文文本最基本的解讀,忽略了對說明方法和寫作特點的分析,忽略了文章本身的精煉語言和文化熏陶的作用,忽略了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這樣一節課下來,“教者海闊天空,聽者一頭霧水。花哨的形式消融了學生對課本的興趣,他們在課堂上沒有時間關注課文本身,沒有時間去理解和體悟語言文字,留在學生知識庫里的是被教師‘咀嚼過了的面包或似是而非的所謂個性解讀。”
(四)運用教材:教會方法,用活“例子”
“教教材”與“用教材教”密不可分。教教材是一個幫助學生理解感悟教材的過程,教師通過對成語、典故、著名學者的點評或相關文章的引用,把教材讀厚,內化為對教學有用的資源,那么展現給學生的就不是孤零零的知識點,而是有脈絡、有節點、有延伸的知識網。學生在把教材讀厚的過程中,認知結構會發生變化,使得教師的“用教材教”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教材文本中不僅蘊含著學科知識體系,更加貫穿著認知規律。用教材教就是
要教給學生認知規律,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方法論。葉圣陶先生曾說:“語文教本無非是例子”,這點出了教材具有啟發性的本質。上海師大吳忠豪教授說:“課文只是學語文的例子,是可以替代的。我們可以用這一篇課文來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也可以換一篇課文來教這些語文知識、方法。所以,語文課把大量時間放在語文思想內容的解讀上,這是造成語文課效率不高的直接原因。”語文教師是語文教育過程中的主導者,通過對學生學習能動性的啟發、引導和規范培養,使他們主動得到發展。隨著學生知識、能力的增長,他們能夠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自主地吸取知識和提高品德修養。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人們說“教是為了不教”。
三、“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回歸教材,超越升華——淡定之境
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是一種經歷世間滄桑后的返璞歸真,但這種境界并非所有人都能達到。人生的經歷積累到一定程度,禪中徹悟,認識到“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這時,看到的山仍是山,水也仍是水,只是這山這水,早已經被另外的心態賦予另外的涵義了。參禪的最高境界是“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同理,語文教師只有在“教教材”的基礎上有方法的“用教材教”,才能真正啟發學生,幫助學生成長。
(一)教材是山,回歸教材就是聯結高度。
語文是生活的基礎,學好語文可以為過好生活做準備。回歸到教材之中,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將靜態的文本與動態的生活聯結。學習《相信未來》,學會希望;學習《老王》,學會奉獻;學習《項脊軒志》,學會真心……在語文中學習愛人與被愛就是語文教材給我們心靈的滋養。回歸教材的這一教學過程,就是語文教師帶著教材編寫者的期望,展開教師、教材、學生和生活高度對話的過程。
(二)教材是水,回歸教材就是對話深度。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都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本身并不是孤立的學科,它與數學、物理、英語、地理等其他所有學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語文學科獨特的特點與功能使教材在顯性知識中隱藏著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是可以傳達的知識,隱性知識則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隱性知識的挖掘程度會直接影響語文教學質量。教師只有不斷挖掘教材中的隱性知識,實現與顯性知識的溝通和融合,才能對有效提高課堂的時效性,由表及里,彰顯教材的深度。除此之外,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綜合能力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教材有生命,回歸教材就是保存溫度。
語文課不能僅有熱鬧和浮躁,而必須有真正的智慧,真正踐行“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為語文教學注入永久的靈性、質感和蓬勃的生命力。沒有思維訓練和價值引領的語文課只能培養出機械的,喪失獨立思考能力的“稻草人”。有生命的語文課,是教師帶領學生發掘教材背后的精神母題和文化傳承。教師是播種者,用文本和思想將學生這些幼芽灌溉成參天大樹。
“教教材”與“用教材教”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兩張皮,而是同一張皮的兩個方面,它們之間的關系是基礎與發展,前提與提升。“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以禪意踐行“用教材教”,既遵循教材,又不受制于教材;既憑借教材,又跳出教材、超越教材、創新教材。只有守得“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過程,才能抵達“守得云開見月明”的最高境界,讓教學實踐真正達到“知行合一”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和程.例談如何“用教材教”[J].說文論語,2015:17-20.
[2]何迪遠.追求“教教材”與“用教材教”的和諧統一[J].教學月刊(小學版),2007:17-20.
[3]吳忠豪.期盼語文課的美麗轉身——從“教課文”到“教語文”[J].語文教學通訊,2011(2):9-11.
[4]趙夢軒.對語文教學中“用教材教”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雜志,2012(9):71.
[5]王衛紅;何捷.“用教材教”的四種教學主張[J].中小教師培訓,2015(6):51-55.
[6]李國華.“用教材教”要注意五環相扣[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1:7-9.
[7]馬香香.淺談“用教材教”對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啟示[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4:94-96.
[8]王朝武.新教材——如何“用教材教”[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08:7-8.
[9]王蔚.新課程實施視閾下的教材觀[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9(9):74-75.
[10]王波.教師怎樣用教材教[J].中學課程資源,2008:44-45.
[12]李國華;陳海蓮.如何提高“用教材教”的實效[J].教書育人,2010: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