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布和
【摘要】新《綱要》指出,教學是一種師生雙邊互動的活動,繪畫教學作為兒童自我表達的一種活動更應該突出兒童的主體地位,強調兒童的主動參與和主體性的發揮。這種嶄新的教育理念給了傳統美術教育重大的啟發意義,但在汲取理念的過程中,教育者難免會陷入既要順應兒童的自然發展,又要有效地將兒童的發展納入符合社會需要的軌道這樣一個兩難問題。
【關鍵詞】互動;美術教學;主體地位
傳授一定的知識經驗,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養成一定的習慣等是從事美術教育活動的必要前提,是幼兒進行美術表現的工具。而隨著新《綱要》的頒布,方案教學,創新教育倍受學前教育界重視、提倡的趨勢主導下,教師“教”的多方面價值也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關注。它體現了幼兒的主動性、自發性與教育者的指導性、啟發性之間的一種動態的互動關系,即讓幼兒在活動中的自我體驗、感受與教師的引導密切結合,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此發展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它也促使了教育者不斷地完善自我,培養自身較高的美術教育能力。
一.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是教師把握好“教”尺度的前提。
新《綱要》強調教師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充分顧及幼兒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的重要性,主張讓兒童在游戲狀態中主動地建構知識。我們知道,對所有的美術造型活動而言,最初不能浮現出這個形象而欲進行表現幾乎是不可能的。兒童進行創作,必須以以往的記憶,從前的經驗為素材,在單個獨立或組合后,構成所要表現的目標,這就是物化的表現。同時,幼兒教育的整體觀使我們認識到,幼兒最有意義的經驗不是那些孤立的,某個領域的經驗,而是那些相互聯系、整合的經驗。故教師要把握好“教”的尺度,離不開活動前期的充分準備,而前期準備最重要的又是生活經驗的積累。
二.傳授與引導尺度的把握,是平衡“教”與“學”關系的關鍵。
美術教育活動中的指導,并無固定模式可以依賴,需要教育者自身創造性地發揮。但發揮的前提就是要極力與兒童的目標保持一致,把握教師“教”的尺度,從而達到教與學的平衡。示范講解是活動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對于活動中需要幼兒掌握的一些知識、技能,教育者可相對直接地“教”于幼兒。但需注意的一點是,直接地告訴、講授也需要方法。那么在美術教育中如何把握“教”的時機、注重幼兒的建構過程,體現“以學定教”的思想呢?筆者粗略地概括了以下幾點:首先,是畫面的構思。幼兒想在畫紙上添些什么東西,想要表現什么樣的情景,這些都是自由度和想像空間比較大的問題,應允許幼兒想像,教育者不可能規定主體物的左邊畫什么,右邊畫什么,這當然是和幼兒自身的意愿、興趣相違背,只能夠啟發幼兒從多種角度去構思,才能使幼兒確立起比較新的立意,在求同的基礎上求異。其次,是畫面的構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幼兒在構圖上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1用垂直線和水平線構成圖像。2從不同視點出發組合成多視點圖像。3表現物與物之間的求全性。4對三維空間的推理、認識和表現為直觀透視性。這些構圖上的特點在幼兒的畫面上表現得淋漓盡致,以成人的視角去欣賞是行不通的。
第三,是用筆表現。用筆屬技能方面的可教范疇,但用筆時線條的粗細、物體形狀大小均是由幼兒自己掌握的,故這種表現力也只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幼兒內在學習。最后,是選用色彩。在繪畫過程中,最初使幼兒感到激動和興奮的是繪畫本身,而不是色彩。幼兒對所運用的色彩的選擇并未給予太多的理會,充其量是從主觀的角度,偏愛什么顏色就選什么顏色,這未嘗不可。教師除了物體的固有色可教給幼兒,其他就給與幼兒足夠的選擇空間,對于對色彩的感受性,幼兒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提高。如幼兒在上色時,選了一種與背景色很接近的顏色,教師看到了就說:“不要用這個顏色,看都看不清楚,用紅色吧。”又如另一幼兒在畫汽車時出現了透視錯誤,教師很耐心地跟她講這樣畫是不對的,并在幼兒似懂非懂的情況下,幫幼兒在紙上糾正了錯誤。這樣變引導為傳授的混淆,對幼兒的發展自然是不利的。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真正理解:“......在孩子眼里,地平線不可能升高,我們不能勉強幼兒去畫他們不理解的圖畫。”①總之,教師要充分意識到幼兒的繪畫是“心靈的窗戶”、“內心的折射”以及“生命感的顯現”,在活動中關注幼兒的表現和反應,敏感地覺察他們的需要,及時以適應的方式應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生互動。把握“教”的時機,讓幼兒的內在情感自然地流露出來,這才是“教”的真正目的。三.不同評價形式的嘗試,是活動中教與學關系平衡的反饋。評價作為一個信息反饋的環節,在美術教育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對于教師可“教”的技能知識等方面,相對能用“好”與“不好”來評價。筆者認為,這部分的評價可由教育者來掌握,基本上以教師的講評為主。且在活動中宜采用集體講評為主,個別講評為輔的形式。因為通過教師的評價,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為幼兒找到提高其美術技能的契機。而對于幼兒自己“學”成的部分,最好的評價方式就是請幼兒來解釋畫面。從時間上分析,可放在活動后如餐前安靜活動環節上,以便較好地控制幼兒的注意力,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從根本上來說,兒童畫是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是其思想的表現,內涵著他的情感的變化,反映著他的經驗和感受,體現著他與周圍環境的聯系,幼兒用圖畫表達的東西遠比用語言表達的深入,豐富,幼兒自由表現的內容以及所創造的表現形式,都不是成人能想象和傳授的。讓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評價,正是發揮了他的主體性。不妨聽聽幼兒的心聲:有一次,在“小甲蟲”的美術活動中,要求動作快的幼兒將葉子涂上漂亮的顏色(涂色的基本要求是“用力均勻,不留小白點”)有一幼兒將葉子涂上了綠色,不過還留著很多小白點,我便要求他將小白點也涂上綠色,沒想到他卻跟我說:“這片葉子被蟲子咬過了,所以就留下白白的了。”我楞了一下,完全沒有想到他會這樣與我“據理力爭”,但細細一想,這不正體現出了他內心的生活體驗了嗎?而且還大膽地跟涂色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挑戰”。我立即肯定了他的與眾不同的想法。看起來,他頗有幾分得意。由此可見,配合語言,整張畫面立刻顯現出了生趣,也足以讓成人理解他們的想法,了解他們的繪畫意圖,從而做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總之,幼兒美術教育活動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教師承載著教育的目的性,幼兒顯示著發展的可能性,教育者若能客觀地認識教師“教”的價值,努力平衡“教”與“學”的關系,堅持“既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的新《綱要》的教育理念,從孩子的發展規律中了解“學”,在引導孩子的發展中把握“教”。將教師自己的傳授、引導與幼兒在活動中的自我體驗、感受密切結合,對幼兒的發展是持續而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