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藝
【摘 要】建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教學理念,在我國的教育中日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建構主義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理念和現代教育觀念,被廣泛應用到教學領域當中。文章總結了建構主義教學觀對我國小學音樂教學的幾點啟示: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其次要改變教學模式與方法,最后要重視學習環境的設計和完善學習的評價機制。
【關鍵詞】建構主義 小學音樂教學 啟示
一、建構主義的教學觀念
(一)知識觀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純粹單一的客觀反映,而承載知識的符號系統也不是現實的真實表征。知識是人們經過自己的認知和加工,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解釋、假設和假說,并且這種建立在人類現有基礎上的認知會伴隨著人們認知程度的發展變化不斷地變革和升華。因此,當我們在解決現實問題時,知識的運用需要根據現實的具體問題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進行再造和加工。我們可以簡單地總結為知識的學習是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和實踐中遇到的新課題構建而來的,知識的認知過程是主動的。
(二)學生觀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將頭腦清空,將知識裝入大腦中;相反,學習是一個逐漸積累的過程,學習情境分布在每個日常生活的片段之中,通過日常生活的體驗,將自己的既有生活經驗轉變成相關的知識經驗,并且形成自己獨立的價值體系。在教學當中,知識不是簡單的傳遞,而是經過雙方或者多方之間的處理和轉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都需要針對共同的問題進行互動和交流,才能夠在此過程中積累相關經驗,最后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三)師生角色觀
建構主義認為,在學生的學習中,教師并不是主導者,而是學生學習過程的輔導者,也可以稱為學生學習的忠實支持者。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通過說教的方式進行知識傳遞,而應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人和幫助人,最終實現成功構建學生知識體系的目的。
二、對我國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啟示
(一)轉變教學觀念
在我國以往的教學觀念當中,小學的音樂教學過分強調音樂藝術體系的完整性和技能技巧訓練,配合這樣的教學觀念,教學內容往往按照一定的知識體系展開,但是這些教學體系大多陷入到了迂腐的境地,內容不僅枯燥乏味,而且大多脫離學生的現實生活和興趣愛好,更較少關注學生的長久發展。
(二)改變教學模式與方法
音樂是一門復雜的藝術,也是人類通過音響的結構和組合實現思想和感情交流的重要形式。因此音樂教學也是一門復雜的藝術,音樂教學的過程也是對音樂中所體現的美感進行感知、感受的過程,音樂知識的獲得需要親身參與實踐。而我國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屬于填鴨式教育,音樂教學課堂往往以教師為主,這種教學模式嚴重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在“唯師是從”的課堂環境下很難培養出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長此以往,會使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甚至會嚴重影響學生的思維發散能力。
建構主義者提出了新的教學模式,可以簡單地總結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扮演輔導者的角色,充分整合學習環境要素,達到發揮學生積極性、主動性的重要目的。在新的教學模式下,學生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構建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學生的引導者和輔導者,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進行最大程度的互動和交流,教材只是學習過程中的參考,各種媒體和外在條件設施是學習情境構建的基礎。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和教師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終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三)重視對學習環境的設計
雖然音樂教學在不斷進行改革,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在不斷地凸顯,但是學習環境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特別需要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因此我們在建構主義教學改革中,對教學環境的設計需要引起重視。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于一個問題不要立即表明自己的觀點,而應通過引導,讓學生自己找到問題的答案。在建構主義學習中,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在溝通中交換各自的意見和想法。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觀點,教師要多加肯定。學生在理清自己觀點的同時,要學會傾聽他人的想法,并且在此過程中實現意見的整合和吸收,形成集體相互認同的想法。教師要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根據問題的不同側面提出自己的想法,每個學生可以實現自由大膽的交流,從而培養思維發散能力。
總之,我國小學音樂教學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建構主義教學觀給小學音樂教學提供了相應的啟示,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自信,促進學生感知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希華.現代學習理論評析[M].北京: 開明出版社,2003,25(04):175-176.
[2]楊美媛.“建構主義”及其對音樂教育的啟示[J].藝術教育,2007(01):58-61.
[3]陳榮.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與音樂情景教學[J].中國音樂教育,2006(07):256-256.
[4]蔡黎曼,孫文云.建構主義教學模式在幼兒音樂教育中的運用[J].教育導刊,2007(01):07-10.